全部

第七章 两次转折——申凤梅喜获新生(二)

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

2019-08-13

(接上期)

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李亚东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剧团所在的刘邓大军一纵队要开赴前线,申凤梅他们便强烈要求跟随部队前去。但由于当时局势不允许,部队便把他们送到了许昌军分区前身的独树军分区,由分区直接领导,在当地进行演出。

那时,形势转入了混乱。敌人借我大部队开往前线、解放区后方兵力空虚之际,大肆展开破坏活动。有一次,胜利剧团正在演出传统戏《五张弓》时,突然有人从台下往舞台上扔来了一颗手榴弹,那手榴弹咚的一声砸在了舞台正中,虽然没有爆炸,却给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带来了一场虚惊。

又有一次,剧团到舞阳剧院演出。戏刚开演,一颗手榴弹便在剧院前台一角,轰的一声爆炸了,把剧院的院墙炸开了一个窟窿,好在爆炸的地方距离人群较远,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独树军分区司令梁良云放心不下剧团人员的安危,除帮助剧团采取措施加强安保外,还在他1949年调任漯河市长时,把胜利剧团带到了漯河,剧团也随之改名为漯河市人民越调剧团。

剧团到漯河后,为了配合即将到来的全国解放,积极进行演出。他们先后演出的剧目有现代戏《送军粮》《送军鞋》《打春桃》《王贵与李香香》,传统戏《满江红》《打渔杀家》《九件衣》等。这些剧目的演出,有力地配合了市里当时的中心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社会作用。

1949年申凤梅跟随剧团到达漯河后,其艺术道路也同样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发生在申凤梅身上的这两次巨大转折,对于她的人生道路和艺术生命来说,无疑都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申凤梅与李大勋参军后,通过部队生活和剧团演出的锻炼,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到这样一条道理,即作为革命队伍中的一个戏剧演员,是要尽心尽力为观众服务的。

对于这条道理,他们是通过将自己的过去与今天的生活两相对比获得的。过去,她们在旧戏班演戏,不为别人,只为能够挣到钱填饱肚子,而如今,他们在革命队伍的剧团演戏,一不愁吃二不愁穿,愁的则是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表演有特色,在艺术上有新的进步,以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一个是为自己,一个是为观众;一个是为挣钱,一个是为艺术,这两者反差巨大。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的飞跃,才使得申凤梅来到漯河后,坚决地摒弃了“为自己”、“为挣钱”的谋生观念,走上了“为观众”、“为艺术”的戏剧道路。

对于思想的升华和艺术道路的转折,申凤梅用她最通俗的话语做出了最明确的表达:“是共产党解放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就是要为人民群众唱好戏!”申凤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此后她正是沿着这条正确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砥砺前行,方才走上了被人们尊称为越调艺术大师的艺术巅峰。

正是由于这次艺术上的巨大转折,头脑清醒的申凤梅清晰地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表演公子小姐的戏到这时显得俗气,不那么受观众欢迎了。这说明,观众这时已经不那么需要公子小姐戏,而需要更多的以须生为主角的戏了。

观众的需要就是演员的使命,申凤梅便立即开始了她改变这一现状的具体行动。她首先从自身做起,开始了由旦角改唱须生的努力。申凤梅从11岁进入科班时学的就是旦角,14岁挂牌担纲主演演的也是旦角,1945年18岁时在双庙对戏唱红一方演的也是旦角,因而,要让她真的由旦角改唱须生,并非易事。

但是,生就倔犟性子的申凤梅从来就没有害怕过困难,更何况又是广大观众的需要呢!初改须生时申凤梅不能担纲主演,她就从饰演唱段较少的配角做起。这期间,她饰演过《战长沙》中的韩云,《战洛阳》中的李世民,《战北国》中的小神仙等须生角色。通过一段时间的改唱演出,申凤梅觉得自己改唱有成,便将《天水关》中《凤鸣山》一折搬上了舞台,饰演起了剧中的诸葛亮。

《天水关》,就是后来改名为《收姜维》的这出戏,它是申凤梅在大新店戏班时,戏班的老师、也是她与李大勋的媒人李明德老师教给她的。李明德老师之所以教她这折戏,并支持她将这一折子戏搬上舞台,就是因为看到申凤梅不仅在唱腔上具有由旦角改唱须生的潜质,而且在性格和长相上也具有改唱须生的条件。果然申凤梅师从李明德学得《凤鸣山》,将其搬上舞台之后,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观众的认可,给申凤梅改唱须生增添了很大的信心。她有心把《天水关》全剧搬上舞台,由自己饰演剧中的诸葛亮,但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她的心愿没能变为现实。

如今申凤梅虽然信心满满,但要把《天水关》这出戏真正搬上舞台,也并非一件易事。

首先,这出戏申凤梅学会已经多年,其后由于一直没有演出过,好多戏词忘记了,而教她此戏的李明德老师,自从大新店戏班散班后便一直不知去向,剧团里的其他演员,则无人学过这出戏。再者,这出戏不仅唱段多,而且有一个长唱段,一连几十句,其中长短句交错,十分难唱,这个唱段若唱不好,全出戏就有告败的可能。

然而,申凤梅为了观众的需要并实现自己的夙愿,没有气馁,她说做就做,静下心来,一连几天把自己关在屋里回忆戏词。待到戏词回忆完成,她便拍着自己的大腿当作鼓板,一句一句地练习唱词。唱腔练完之后,她才走出屋来组织有关演职人员排练。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到了要将此剧搬上舞台的时刻。

申凤梅领衔主演《天水关》,第一场戏在漯河光明剧院演出。那天观众众多,人们听说申凤梅要演这出戏,纷纷前来观看。

但是,由于申凤梅的这出戏学自口授,自己没有文化,只能对老师所教鹦鹉学舌,即老师怎么教她就怎么唱,老师教错了她没有能力纠正。这天是在城市演出,有不少文化人在场,所以她一开口唱出白字、错字,台下观众便会哄笑不已。

结果,这场戏首场演出,“唱红”与“不足”打了个平手,充分暴露了申凤梅自身和剧团的弱点。李大勋这时急红了脸,一直在向观众解释。申凤梅则更是不好意思,忙去阻止李大勋,说:“别再解释了!都怪咱没有抓紧时间学习文化,唱戏不知戏词的意思,这不就是鹦鹉学舌吗!”

按照一般演员的处事经验,唱某一出戏闹出了笑话,就不愿意再去唱这出戏,而去改唱别的戏了,申凤梅则不是这样,她认为只要观众对自己演出中的错误提得对,自己就不仅应该认真听,而且还要认真地去改掉,这样才是真正去满足观众的需要,真正地去为观众服务。为此,她不仅没有丢掉《天水关》这出戏,而且更深地爱上了演有关诸葛亮的戏。她说:“诸葛亮才学深,智谋多,俺就是要拜他为师,学习文化。”

于是,在演罢《天水关》第一场戏的次日,申凤梅便与李大勋上街买来了字典,并报名参加了艺人扫盲班,领来了识字课本,开始了识字学习。

但是,学习识字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开始阶段,申凤梅常常为了认识一个字,急得头上冒汗,也常常为了认识一个字熬到深夜,然而申凤梅为了给观众演好戏,顽强地坚持着。她给自己定下了规矩,每天早晨练功之后背练生字。剧团演出忙有时耽误了学习,她便让剧团的会计给她补课。

半年时间过去,送走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迎来一个又一个知识的黎明,申凤梅终于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可以自己读书看报了。于是,她买来许多关于“三国”的书,连小人书她也看,她要攻诸葛亮的戏了。

不仅如此,申凤梅开始学习识字之时,还四处打探熟悉“三国”之人,以拜他为师学习三国的历史。她打听到漯河一家中药铺有位田老先生,一辈子爱看“三国”,又喜欢说书讲古,是漯河街上有名的“三国通”,她便找到这家中药铺子,恭恭敬敬地向田老先生求教。

田老先生见申凤梅为了演好《天水关》前来向他请教,便当即答应下来。于是从那天开始,申凤梅每天早上练完了功,便前来中药铺向田老先生学习三国历史。

起初,田老先生给申凤梅讲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故事,由于是按照书中的情节进行讲述,故事跌宕起伏,一环扣着一环。加上老人是带着感情去讲,又对人物性格进行了透彻分析,便讲得书中的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将书讲完,老人又专门讲起了诸葛亮的故事,向申凤梅全面阐示了诸葛亮其人其事。田老先生的讲解不仅使申凤梅听得入了迷,而且使她对三国的历史和诸葛亮其人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为她以后演好诸葛亮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

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申凤梅在其后的时间里,找了团里一位有点文化的演员,让他根据田老先生的讲述,和她自己的学习体会,对《天水关》这出戏进行了全面的修改整理。在修改整理中,他们改掉了错字,修改了病句,删加了部分情节,确定了戏的场次和人物形象,使得全剧面目焕然一新。

在重排中,申凤梅对诸葛亮的形象细作雕琢,对剧中的唱、念、做、舞等基本功苦作练习,以期把诸葛亮演得血肉丰满。与此同时,她还多次把田老先生请到重排现场,让他进行现场指导,给剧目补缺纠错。

辛勤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不久,申凤梅把重排的《天水关》搬上舞台,一唱即震动了漯河。剧场里不仅没有了拍倒掌叫倒好之声,而且热烈的鼓掌叫好声接连不断。申凤梅改唱须生,由饰演诸葛亮的戏一举成名。为此,人们普遍认为,《天水关》这出戏的初次修改整理和演出成功,既是申凤梅由旦角改唱须生在艺术道路上迈出的可喜第一步,也是她探索和演出诸葛亮戏的一个崭新起点。《天水关》这出戏,就这样成为了申凤梅演出的诸葛亮系列剧目的开山之作。

这些成果的取得,为申凤梅后来在艺术道路上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凭借这个基础,展现在申凤梅面前的越调艺术发展之路,越来越宽广了。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