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第十一章 喜拜名师——申凤梅北京求艺(二)

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

2019-08-15

(接上期)

接着,申凤梅向马连良及夫人陈慧琏执弟子礼,马先生与夫人笑逐颜开,各界人士纷纷祝贺。最后,参加仪式的领导、专家在锦帛上签名,并合影留念。当天,激动的申凤梅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段话语:“我已成为马先生的入室弟子,是多么幸运啊!有那么多前辈、专家、学者到会,我非常感激,终生难忘。我要努力学艺,决不辜负马先生与诸位专家对我的提携和厚望。”

拜师会后,马师母把申凤梅接到家里,问长问短,关怀备至,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在与师母的交谈中,申凤梅得知师母并不是演员,但她自幼爱听京剧,特别是与马先生结婚之后,更是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对京剧的各个行当都很了解,对京剧名角无所不知,对他们的流派、代表剧目以及表演艺术都非常熟悉。她是马先生的贤内助,对马先生的十几位弟子个个儿都关怀备至。就是这次马先生破例收下申凤梅这个徒弟,也有着马师母的功劳哩!

那是在马师母陪伴马连良观看申凤梅演出《收姜维》之时,申凤梅饰演的诸葛亮为了说服姜维,一口气唱了一百多句唱词,而且行腔自如,珠圆玉润,高亢激越,声情并茂。从三顾茅庐一直唱到激战天水关,几乎概括了半部《三国演义》,听得马师母入了迷。

在回家的路上,她对马先生说:“申凤梅的嗓子这么好,一百多句的唱词唱得一点儿也不费劲,听起来舒展大方,有韵有味。要是让京剧演员唱这么多,恐怕真有点够呛哩!”马先生这时仍在为收与不收申凤梅为徒难下决断,听了马师母此言,不禁风趣地说:“听你这么一说,申凤梅这个徒弟我是非收不可了!”就这样,马师母真的帮助马先生做出了收徒的决定,使申凤梅拜在了马连良先生门下。

由于有这层特殊的关系,马师母对申凤梅格外关照。特别是她先前陪同马先生看了申凤梅演的几出戏,觉得申凤梅的唱腔特别好,是个了不起的地方戏女演员。为此当申凤梅第一次登门拜师时,马师母就给她准备好了礼物。这礼物当然不是珠宝玉器,而是老师用的保护嗓子的药品。马师母之所以要给申凤梅这种药品,一是她深知一个演员的嗓子最为重要,二是因为她非常珍爱申凤梅,希望她的好嗓子更加响亮。

马师母在递给申凤梅药品时说:“北京的春天风大气寒,要小心,不要着凉感冒。你的演出任务重,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嗓子。”她把手中的药瓶递到了申凤梅手上,接着又说:“这是医治嗓子的好药,是你老师的好友从香港带回来的,你老师特意让我给你留着备用。”申凤梅听到这里,手拿药瓶,一股暖流不禁涌遍全身。

申凤梅还没有从这种被老师疼爱的感觉中清醒过来,又看到师母打开桌子上的一个包裹,对她说:“我看你演戏时,发现你的双肩没有垫起来,穿戏装不好看。你老师无论演什么角色,都很讲究扮相美。为此,我专门为你缝了一件胖袄,你试试合体不?”申凤梅连忙用双手接过师母递来的胖袄,更是被感动得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在北京演出期间,申凤梅每隔两天就要到马连良家学戏。马连良先生收的徒弟大都是京剧男演员,唯有申凤梅是地方剧种的女演员,因此马先生在教徒弟时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申凤梅只能单独教。

马先生在向申凤梅传授表演技艺时,首先教给她的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他对申凤梅强调,学习京剧的艺术形式,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水平,千万不可置自身条件、剧种特点于不顾,一味模仿老师,只求像,失去本人的长处和剧种风格。

对此,马先生将京剧与越调进行了对比。他认为,二者除了语言声腔的不同之外,京剧还具有程式严谨规范、有着高度的技巧性和程式美的特点;越调则朴实粗犷,舞台程式较为自由,接近生活状态,表演生动活泼。剧种之间不是谁高谁低的问题,而在于取长补短发扬优势。

与此同时,他还将不同人的个人条件作了对比。比如,马先生身高,申凤梅身低;申凤梅的表演以质朴深情见长,马先生则以睿智飘逸取胜;申凤梅的唱腔追求高亢激越,马先生的唱腔讲究从容圆润。人有不同,条件便会产生差异,这就有个取与舍、学与化、巧与拙的问题。

马先生为此要求申凤梅一定要择善而化,择优而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他还引用齐白石老人的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启发申凤梅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语重心长地告诫申凤梅:“千万不能因为你是我的学生,就忘记了越调本体。不管我教你什么,你都必须消化吸收,变成越调自己的东西,化入你的演出之中。”

教完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马先生又教申凤梅学演诸葛亮。他教申凤梅如何才能演好诸葛亮,没有教她唱腔和做戏,而是反复对她讲说诸葛亮这个人物。他说:“要演好诸葛亮,不能只看某位大师怎么演,要确实了解历史上的诸葛亮这个人物。要了解他在东汉末年时局动乱的背景下,兴复汉室,治国安邦的政治抱负。要了解他在三国鼎立中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才能,更要了解他清明、贤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和精神。这样你走上舞台心里就不变了,诸葛亮这个人物就活了。”

接着,马先生根据自己的研习体会,又对申凤梅讲了历史上的诸葛亮与舞台上的诸葛亮的差异。他说,舞台上的诸葛亮是由许多人民群众的传说塑造起来的,因而他比历史上的诸葛亮更加完善和理想化。诸葛亮一生不讲究吃喝穿住,死后仅给后人留下百亩桑园。他一生谨慎,从不弄虚作假。正因为如此,司马懿相信于他,才上了他的“空城计”的大当。这些,也是演好诸葛亮需要细心把握的。

对于如何才能演好戏,马先生对申凤梅教得更加仔细。他从对人物的分析、性格的刻画、情感的表达、程式的运用开始,一直到台步、手势、捋髯、执扇等表演技巧的运用,都一一讲明道理,传授方法,反复示范,直到申凤梅领悟学会为止。

为了提高申凤梅的表演技艺,马连良还诚恳地指出了越调剧种的一些需要改进之处。他对申凤梅说:“越调的道白,不如京剧有味,这一点可以改进。我不教你京剧的唱法,但要教你京剧的道白方法,让你拿去为越调所用。”为此,他特意向申凤梅传授了京剧抑、扬、顿、挫的道白方法,并在保持中州语音的前提下,加强道白的韵律感,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马先生对越调的唱腔,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改进之处。比如他认为,越调的拖腔就需要有变化,要争取把京剧唱法揉进越调唱法里。他说,你们越调里唱“可喜将军把汉降”,用的是流水调,这样唱流水表达不了诸葛亮当时的感情,可以在唱“可喜”二字时,稍停弦,之后再唱“将军把汉降”。这样稍事变化,就可以表达出诸葛亮对姜维的安慰、爱慕之情来。他还对申凤梅讲说了提高唱腔水平的方法:“唱腔要常在下边仔细琢磨,要随着对人物感情的不断深刻理解而变化。”

马先生以服饰考究,扮相整洁、大方、美观著称于京剧界。为此对于这一点他要求申凤梅不仅要向他学习,并且要切实做到。为了使申凤梅做到这一点,他先是把自己心爱的精制羽扇和一件诸葛亮衣,赠送给了申凤梅,接着,他要求申凤梅扮戏时要保持三白:衣服白、水袖白、靴底白,并亲自为申凤梅设计了行头,并在设计中从色彩、图案、款式到材料的质地,都一一过问,并帮助定制。马先生还亲自到后台为申凤梅做化妆示范。另外,马先生还教给了申凤梅八卦巾的具体戴法,他说:“诸葛亮在军帐中八卦巾的飘带可在身后,而到了《凤鸣山》一场,飘带应系在头部右耳边,既好看又有环境感。”

马先生特别欣赏越调《收姜维》中塑造的诸葛亮,不仅具有历史感和真实性,而且具有人情味和现实意义。他十分谦虚好学,对申凤梅说,京剧《天水关》对诸葛亮的塑造就较为简单、肤浅。虽然同是歌颂诸葛亮“举贤不避仇”的政治家气度,越调《收姜维》中的诸葛亮更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刻画得深刻感人,恰到好处。申凤梅演得准,演得深,对他也有很大启发,京剧应该向地方剧种学习。他鼓励申凤梅要永不满足,精益求精,使自己达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4月下旬,马连良先生率北京京剧团到香港演出。临行前一天上午,马先生又把申凤梅接到家中,语重心长地对她说:“艺无止境,今后你在唱、念、做、舞方面还要更好地切磋琢磨,继承和发扬传统戏曲文化遗产,把戏演好,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

马先生从香港演出凯旋归来时,申凤梅和剧团正在济南演出。但是申凤梅听说后又立即专程赶到北京看望马先生。这一天,马先生夫妇特意让保姆擀了面条,招待申凤梅。因为马先生知道申凤梅吃饭是河南人的老习惯,爱吃手擀面条,所以便以手擀面条招待徒弟。临别,马先生又特意送给申凤梅一个做工考究的保温杯,并说演员喝水要讲究,不能过烫或过凉,别刺激了嗓子。师父的深深关爱,再一次温暖了申凤梅的心。

申凤梅虚心拜师求艺而不图虚名,收获甚大。马先生那柔润动听的声音、巧俏自如的唱腔、飘逸潇洒的表演,以及严谨洁净的台风,对申凤梅的艺术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先生以高度的责任感给予申凤梅的谆谆教诲,更是使申凤梅受益似海,使她对戏剧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将其艺术表演能力推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名师高徒,情深似海,迅速在戏剧界传为了佳话。

1966年12月16日,马连良先生含冤而死。此后,申凤梅常为师母寄药治病。1978年冤案得到平反,申凤梅专程来到北京,参加马先生的骨灰安葬仪式。临别之时,马师母紧紧拉住申凤梅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说:“凤梅不忘师徒之情,对我多方照顾。如今艺术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先生有知,也会笑慰九泉。”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