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第十二章 戏路初改——申凤梅演现代戏

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

2019-08-16

(接上期)

进京演出的成功,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拜师马连良愿望的实现,以及首都戏剧界和广大观众的热情支持,使得河南越调这个地方剧种,以其朴素、浑厚的艺术表现,开始走向全国,申凤梅精湛的表演技艺,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时候,性格泼辣、倔犟的申凤梅,却不由得心中拘谨起来。她不以名演员自居,而是静下心来,一边坚持演出,一边开始思考下一步如何继续挖掘和整改传统剧目的工作,以更好地服务于观众。

转眼到了1963年的年底,出乎申凤梅的意料,上级突然下发了这样一个文件,其中写道:“我们不能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长期占领舞台,要大力提倡演革命现代戏和样板戏。这是个态度问题,必须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申凤梅与大家一起学习这个文件,知道这是“传统戏不让演了”,这当然也就是说,申凤梅的拿手戏《收姜维》《诸葛亮吊孝》和《李天保吊孝》,也都被划在了禁演之列。申凤梅一时不理解这是为什么,陷入了迷惘。

时间到了1964年年初,河南省文化厅下文通知各地剧团准备节目,参加夏季的现代戏会演。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申凤梅他们便在迷惘不解中遵照省文化厅的安排,开始寻找现代戏剧目,并投入了其后的紧张排练之中。他们选定的剧目是由许昌地区越调剧团创作、演出过的现代戏《卖箩筐》,申凤梅饰演剧中的张大娘。

该剧的剧情是:小商贩胡吉祥以花言巧语,低价骗购了张春阳老人为集体编制的5对箩筐,企图转手高价倒卖从中渔利。张春阳的老伴张大娘得知此情后,一边批评老伴,一边绕小路拦截住了胡吉祥。随后她在老伴的配合下,以高价购买和多付送筐路费为由,巧妙地使胡吉祥送回了箩筐,保护了集体财产,守护了集体利益。

剧目虽然选定了,但是排练时申凤梅却遇到了难题。她虽然在解放军一纵队胜利剧团和漯河剧团曾参加排演过几出现代戏,可是后来由于长期不演,便生疏了。加之后来一直演须生戏,演习惯了,手脚一动就像传统戏中的须生做派。因此现在演起现代戏中的张大娘,申凤梅自己都觉得咋演咋不像。

申凤梅自己的感觉是,演起来手没处放,脚没法抬,口没法张。用她自己的形象的语言说,就是:“手里像掂着两只烧鸡,走起台步像跳坑,怎么也踏不到节拍上。尤其那只不听使唤的右手,一动作就想捋胡子。你说张大娘老想捋胡子,这还是张大娘吗!”

申凤梅作为戏剧名家,尚且这样难过戏路改变这一关,与她一样演惯了传统戏的团里演员,面前摆着的也同样是这样的难题。然而,戏路改变的难题虽然就这样横亘在了他们面前,但由于省里会演时间紧迫,他们还是毫不气馁地投入排练,以求突破戏改困难,排好《卖箩筐》这出现代戏。

就在演员们热火朝天排练之时,省委宣传部管艺术的副部长前来视察排练情况。他看后当然对实际情况心知肚明,于是就委婉地对大家说:“天这么热,大家都很辛苦,我看你们排练的《卖箩筐》这出戏,就不要参加会演了。”

领导说得虽然委婉,申凤梅他们却知道这是领导给他们留了面子,没有直接否定他们的努力,而是用委婉的话语把他们的参演资格取消了。取消了参演资格,申凤梅立即急了,她是一个在艺术上永不服输的人,她不死心。

申凤梅认为,这不仅仅是他们团这次能否参加省里现代戏会演的简单问题,而是她必须率领全团一起改变演出戏路的大问题,因为下一步传统戏不能演了,就只能演现代戏,所以全团上下必须过好这一关。同时申凤梅知道,许昌地区越调剧团的毛爱莲也演过《卖箩筐》中的张大娘,结果很受欢迎。既然毛爱莲能过戏改这一关,能够演好戏中的张大娘,自己就一定也能过去这一关,演好戏中的张大娘。

想到这里,申凤梅立即向团里提出了突破戏路改变这一关的方法,即全团演员立即分头到农村体验生活,通过农村生活体验,真正实现由传统戏到现代戏的演出戏路改变。团里支持申凤梅的提议,立即将演员分派到了农村。

申凤梅去的是商丘地区辖下的黄庄小村,住在一位姓刘的大娘家里。她同刘大娘一个床上睡觉,一块儿下地干活,一个锅里耍勺子,还帮刘大娘烧火做饭,很快便与刘大娘熟悉得如同亲人。在这期间,她深入观察刘大娘的生活习惯和动作特点,过了一段时间,便对戏中的张大娘这个人物有了具体的把握。

她头脑中勾勒出戏中的张大娘是个山村妇女,50多岁,身板硬朗,体魄健壮,整天爬山越岭,应该是个大脚,说话粗喉咙大嗓。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导演和演员们的一致赞同。

在排练中,申凤梅在演张大娘追赶商贩胡吉祥那场戏中,她上坡下坡翻沟越坎,多是大步行走,动作夸张;唱戏念白都加入了一些须生的东西,听起来刚强有力,使张大娘这位农村妇女具有了某些男人气质。这出戏参加省里的会演以后,受到了文艺界的好评,大家认为申凤梅饰演的张大娘很有自己的特色,是现代戏塑造人物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现代戏《卖箩筐》的演出成功,使申凤梅受到了很大鼓舞,她认为自己通过磨炼,初步实现了戏路的改变,跨过了由演传统戏到演现代戏之间横亘的那条鸿沟,下一步她就可以在现代戏演出的道路上进一步提高,直至自由驰骋了。那样,她就可以按照上级的要求,真正演好现代戏,落实上级的指示精神,为观众服务了。

不久,团里又接到上级要求,要他们1965年夏天带戏参加中南五省现代戏会演。在选择剧目时,申凤梅本想带《卖箩筐》前去参演,但由于该剧是由许昌地区越调剧团创作并首演的,便自然由许昌地区越调剧团带着该戏前去参加会演。就在申凤梅他们剧目没有选定之时,由于当时专区重新划分,申凤梅所在的商丘地区越调剧团,划给了新设立的周口地区,申凤梅所在剧团便易名成为周口地区越调剧团。

剧团搬迁完毕之后,由于时间紧迫,申凤梅他们便选定1964年由范县四平调剧团首演的现代戏《扒瓜园》作为会演剧目,随后便投入了紧张的剧本加工整理和排练之中。此剧目的剧情是:在大集体时期,宋老汉精心地管理着生产队的4亩西瓜地。紧挨着这4亩瓜地的,是宋老汉的4分自留地。一场暴雨过后,生产队西瓜地积水。宋老汉为了救生产队的西瓜,决定把瓜地里的积水,从自留地里开沟放出去。宋大妈到瓜田送饭,发现老伴正在自留地里开沟放水,两个人便争执起来。正在这时,他们的女儿妇女队长宋国英来到,先是帮助父亲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道理,说服了母亲,然后又提到邻队有400亩庄稼被淹,为了救下这400亩庄稼,要在瓜园中间挖一条沟排水。宋老汉一时舍不得瓜园,但在女儿的劝说下,认识到了服从大局、团结治水的道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宋老汉最终同意了扒开瓜园,排去了邻队庄稼地里的积水,救下了400亩庄稼。

申凤梅饰演剧中的宋大妈,与上次饰演《卖箩筐》剧中的张大娘相比,虽然可以说已是轻车熟路,但是申凤梅为了再上层楼,仍是感觉担子沉重。特别是她想到这次会演层次更高,剧种、剧团众多,高手云集,便更是不敢掉以轻心。更何况,她与剧团上下还要为刚刚易名的剧团争光,为周口地区争气呢!

为此,申凤梅在排练中便拼尽全力,精益求精,哪怕看到一点不足,她也要通过苦练进行完善。比如,她觉得自己对“为送饭哪顾得水深路滑”这段戏中的动作把握不准,就请导演帮助她加工。当导演将其中的滑步、闪身、后仰、前合动作确定之后,她便照着练了一遍又一遍,也不知道练了多少遍,直到自己满意导演点头之后,才停下来休息。

与此同时,为了把《扒瓜园》这出戏推向新的高度,申凤梅还组织剧团舞美人员与导演,尽力进行创新设计。舞美人员在申凤梅的引领下,很快设计出了这样的舞台布景:即以西瓜图案构成贯通档片,几个葵花图案立于舞台正中,一道雨后彩虹铺满天幕。这种风格化和装饰美的景色,以简练的局部物象造型,点明了时间是盛夏季节雨后时分,既清新美观,又隐喻着人与物的情思。

导演通过努力做出的对舞台的诠释,则是以现实生活作为基础,从人物的具体生活行动入手,按照戏曲的艺术规律,将生活动作与虚拟表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它们纳入戏曲的节奏性、规范化和形式美之中,从而以轻喜剧的表演手法,去组织灵活多变的人物动作,营造出纯朴浓厚的生活情趣。

有了导演如此的整体构想,再配以舞台上的精美布景设计,申凤梅他们对《扒瓜园》这出戏的演出,便在舞台上呈现出了一种别样的浓郁乡村风情。

该剧就整体表演而言,申凤梅饰演的宋大妈不仅与两位搭挡配合得相当默契,而且表演分寸适度。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和美学品格。比如,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情绪时,既不被传统程式所限制,又不受生活自然形态所束缚,而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对戏曲程式进行一定的拆合改造,并创造出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从而,用一种富有舞蹈韵律和姿态美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生活行为。

具体地说,就是不论是申凤梅饰演的宋大妈与宋老汉争抢铁锨的夸张动作,还是他二人争拉宋国英为自己评理时的肢体语言,都从一个细微的眼神变化,到一个变形的身姿转换,将人物表现得见心见性,由此既收到了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良好表演效果,也同时使得申凤梅的表演更加生动灵活,情趣盎然,更加接近生活形态又不失戏曲的神韵,取得了真美一体的舞台效果。由此,整出戏的舞台表演构成了一幅清新鲜活的农村风情画,彰显了越调剧种在文化形态上的独特性和其“草根”本质。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孙银珠]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