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田老汉的顺口溜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19-08-17

记者 赵千里 韦伟

田老汉叫田国昌,家住沈丘县范营乡卢洼行政村椿树庄自然村,今年77岁。

说起与田老汉的“交往”,还得从7月中旬的一天说起。

7月12日上午近9时,记者在出差途中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听声音,记者判断是一位老人。老人操着浓重的豫东口音,也许是手机信号不太好,抑或是老人有点儿耳背的缘故,我们的交流有点儿困难。经过五分多钟的“艰难”沟通,记者大致听明白了:老人姓田,是沈丘县范营乡椿树庄的一位农民,他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目睹了家乡七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生活,就编了一些顺口溜,想把这些变化和家乡涌现的一些好人好事在《周口日报》上发一下,用他的话说是“感谢”一下党、“表扬”一些“好人”。但他不会用电脑,也不会用手机传稿,就请人把他写的顺口溜打印了出来,想问一下如何邮到报社。

感受到老人话语中的真诚和急切,记者告诉了他邮寄地址,但忘记告诉他记者的名字,只是让他把稿件寄到报社编辑部。此事到此告一段落,记者也没有真正放在心上。

7月18日,田老汉连打了三个电话问是否收到了稿件,记者才想起这件事。但因确实没有收到,就告诉他等一等。此后的十多天,老人隔三差五来一次电话,问是否收到了稿件。直到7月30日老人又来电话询问时,记者也没有收到。肯定是出了问题,稿件不可能收到了。记者心里过意不去,就告诉了老人记者的姓名,并让他再寄一次。

8月2日,记者收到了田老汉用快递寄来的稿件。感动于老人的执着,记者认真看了几遍老人写的一百多句顺口溜。说句实话,老人的稿件单独发表价值不大,但字里行间充溢着老人的真情实感。基于老人的真诚和执着,记者又通过电话和老人进行了几次沟通,相当于进行了几次电话采访,随后写了这篇短稿。

为了让读者也感受一下老人的真情实感,记者把老人写的顺口溜摘编了一部分,除个别字词和标点做了改动外,基本上保持了老人作品的 “原生态”:

沈丘县范营乡,汾河北岸椿树庄。

改革开放前,椿树庄是穷庄。

小麦亩产百十斤,家家吃的是粗粮,

穿的都是破衣裳。

自从改革开放后,一年更比一年强。

扒了草房盖瓦房,到处都是新气象。

这两年,更变样,楼房错落样式新,

一栋一栋更漂亮。

……

以前雨雪泥巴路,现在水泥路面平又光,

修到家家大门旁。

一路两旁风景林,四季常青好景象。

照明灯,也安上,小村夜晚亮堂堂。

……

各尽其能显本领,大家齐心奔小康。

冬穿毛料和皮草,春秋服装新式样。

一日三餐肉蛋奶,均衡搭配讲营养。

……

张迎春,好媳妇,孝敬婆母人人夸,

大家都要学习她。

去年捡到一提包,内有存折和钞票,

七千多元数不小。

主动联系还失主,这种做法风格高,

光荣榜上美名标。

……①2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