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辉煌七十年 看沈丘巨变”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韦伟

2019-09-16

记者 韦伟 通讯员 王佳佳

无人机麦田上空忙飞防,货车满载果蔬驶向市场;农产品加工厂机鸣人欢生产忙……连日来,记者在沈丘采访时发现,这个拥有114万亩耕地的农业大县正不断“强筋壮骨”,在黄土地上探索现代农业综合发展之路。

北杨集镇贾庄村种地“老把式”贾大伟,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和农田打交道,历经“挣工分”“家庭联产承包”“税费改革”“土地流转”,切身感受到了农村的历史变革和巨大发展变化。他说,新中国成立70年,沈丘县农业农村面貌能用4个字形容——翻天覆地。

土地改革,盘活农业资源

从“一大二公”到“分田到户”,再到“土地流转”;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70年来,沈丘县用深化改革激发土地活力,农民的致富梦变得触手可及。

1979年秋,周营镇欧营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成为“分田到户第一村”。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土地“由和到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两年间越过了“温饱线”。

“分田到户前,小麦亩产只有100斤,到了1986年,亩产达到600斤。以前过年起五更时才能吃一顿白面馍,1985年村里全年都吃上了白面馍,拱蒸馍缸偷吃挨打的日子翻篇了。”贾大伟说。

可此后的20多年里,沈丘农村却难跨过“富裕坎”。“完全依靠土地种植只能解决温饱,并不能解决口袋鼓起来的问题。要想致富,还得靠改革。”包产到户带头人欧阳玉超说。

2011年7月,北杨集镇林寨村尝试推进土地股份合作,把土地集中起来规模经营。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在全省率先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

449户、1800名村民把土地承包给林家富合作社,同时以经营权入股,年底享受分红,26名种田能手参与合作社的日常经营管理。合作社通过改造村边窝子林、边角地、贫瘠地,新增可耕地210余亩,整合土地面积1526亩。

此后,沈丘县尝试推进土地流转,通过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流转,稳定了承包权,放活了经营权,实现了土地“由分到合”,让农民有了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财产。

“庄稼活儿干不动了,7亩地一年能收入6000多元,还能分红,很知足了。”73岁的村民林廷刚说。

政策给力,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全县流转土地面积38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846家、家庭农场325家,规模经营面积持续增加。

2017年,付井镇马堂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成立,依托豫丰养殖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经营集体资产,经营利润按占股比例分配给集体股份合作社。村民从“户户包田”实现了对村集体资产的“人人持股”。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改革不断壮大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给我们吃了‘定心丸’。”今年年初,集体经济合作社新上食用菌种植产业项目,对于未来发展,马堂村党支部书记周韵恒说。

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瞄得好,票子少不了。”莲池镇远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褚全华底气十足。今年夏季,该合作社种植的高价种子麦喜获丰收,订单回收价每斤比普通小麦高了1毛多钱。“别小看这1毛多,144万斤种子麦多挣了20多万元。”

小麦是沈丘农业结构大跨步调整的一个缩影。2017年,沈丘县建成高标准农田68.9万亩。在稳定优质小麦生产的基础上,种粮大户瞄准市场,及时调整种植结构: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万亩,稳步增加瓜果蔬菜、花生、槐山药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市场缺啥咱就种啥!”白集镇田营行政村森润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国辉,不走寻常路。

100亩无公害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辣椒、冬瓜、茄子、小青菜;大棚外的豆苗上,满是爬行的豆虫……

“大棚里种小青菜,一年最少能卖10茬,风险低,效益还可观。大棚外养豆虫,一斤能卖到120元,经济效益高。这两项,是我们近阶段的主攻方向。”王国辉紧跟市场形势,不断调整着种植比重。

以王国辉为代表的果蔬种植户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摸索出了一条增收发展的路子:高端、绿色、无公害种植。

石槽集镇刘腰庄村十方缘种植专业合作社改变经营模式,把果园定位为“高端水果采摘园”: 火龙果、葡萄、石榴、猕猴桃、草莓等水果错季生长,保证全年有水果供应;洪山镇富鑫家庭农场施用有机肥料、采用无菌套袋技术生产的优质黄桃,一上市批发价最低4元一斤都供不应求。

近年来,该县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家,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8个,涉及小麦、高粱、果蔬、水产养殖等产业。

土地托管,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

2016年,位于周营镇的河南省久酒中粮农业开发公司,进行了一场大胆的“试验”:将农民承包和企业流转的11600亩土地,集中托管给了沈丘县联邦种植合作社。

“与传统的土地流转方式不同,托管就是对农民的田地实现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服务,合作社与农户共担极端灾害等不可抗力带来的风险。”联合社负责人韩丽介绍,从这些年的情况来看,土地托管的收益普遍高于土地流转10%至30%。

久酒中粮的“试验”反映出了两大农业难题: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尤其是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失、断层和老龄化,以及散户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需求井喷,农业越来越呼唤一个资源雄厚、经验丰富、专业全面的服务平台,一种覆盖种植全产业链的服务模式。

有需求自然有市场,2019年初,沈丘县金丰公社应运而生。

作为一个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金丰公社极大地扩展了农业服务外延,做真正“能下地”的服务,化零为整,为农民提供土地托管、土壤修复、全程作物营养解决、农技培训指导、产品销售、农业金融等一揽子全程服务,解决“地怎么种,由谁来种”的问题。

成立之初,金丰公社社长赵建峰到新安集镇乔寨行政村推广业务,种粮大户王俊丽心存疑虑,并没有把这种服务模式放在心上。

到了5月底,麦收赶上下雨。麦子会不会起热生芽?王俊丽心里没有底儿,四处询问。金丰公社技术员程铭正赶到现场,根据天气、空气湿度、温度等因素,给出了没有影响的答复,王俊丽这才放心下来。秋种时,她将100多亩玉米地全程托管给了金丰公社。

“公社把啥心都操完了,我都不用咋管,关键还省钱,不愁销路。”王俊丽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种子、化肥、农药等都比自己购买省钱,一季作物一亩地能节约成本30元,收完粮食,金丰公社回收,一点儿不用愁销路。

2019年,金丰公社预计签约服务耕地16000余亩,未来3年计划建成乡镇级金丰公社服务站21个、配套粮食烘干塔40余座、村级金丰服务社200个。

据统计,2019年沈丘县实施土地托管21万亩,助农增收6000万元,农业社会化服务成效凸显,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

产业融合,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粮食等农产品产量高,初级产品却卖不出好价钱,难以向高附加值农业转型,农民增收难,后劲从哪来?

“探索建立农产品转化加工产业链,让产业化和品牌化经营发挥更大的作用。”沈丘县委书记皇甫立新给出了答案。

以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紧紧依托优势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高品质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沈丘县实现了由简单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目前,该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120多家,“雪荣”“金丝猴”“永欣饲料”“三盛旺”“天宝食品”……一大批农产品牌声名鹊起。

从优质小麦到面粉,再到面条、挂面等食品;从大豆到豆腐干,再到系列休闲豆制食品;从红薯到淀粉,再到速食粉丝,小麦、大豆、红薯在深加工的“旅行”中,身价倍增。

位于沈丘县产业集聚区的周口雪荣面粉有限公司,年加工小麦40万吨,产品销往广东、上海等10多个省市。

金丝猴品牌创建于1992年,26年累计销售216亿元,是中国传统糖果品牌前三强。2012年起,“金丝猴”反哺家乡,投资近24亿元,开工兴建糖果豆干清真食品、金裕食品包装和龙力木糖醇项目。2013年12月19日,金丝猴集团与美国好时公司签约联姻,30亿元的亚洲最大巧克力生产基地项目落地。2018年7月,河南御翔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回购上海金丝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100% 的股权。金丝猴开始多品牌发力:金丝猴品牌定位婚庆糖果市场,馋嘴猴聚焦休闲食品,悠氏关注烘焙领域。2019年销售目标10亿元,税后利润有望达到7000万元。

在大力推动传统农业精深加工的同时,沈丘县以农业“接二连三”为主要路径,向休闲农业、电商等二三产业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全面铺开,电商国内交易总额达到34亿元,跨境电商国外交易总额达到592万美元。

从“农业大县”到“全国农业百强县”, 70年的时光像一条长河,让沈丘见证农业巨变。①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