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冬至寒天饺子香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王天瑞

2019-10-14

王天瑞

那一天和这一天,时间相距半年,是天象气候完全相反的一天。那一天,是夏至,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是北半球所有地方一年中白昼最长、夜间最短的一天,也是一年中最热天气开始的一天。而这一天,是冬至,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是北半球所有地方一年中白昼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也是一年中最冷天气开始的一天。

黄村人说:“冬吃饺子夏吃面”——冬至吃热饺子周身暖、夏至吃凉面条满心爽。黄村人还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能真的冻掉耳朵吗?冬至吃了饺子能真的冻不掉耳朵吗?谁不怕冻掉耳朵哩!

冬至是头九,也说一九。在豫东,大多数年份的冬至,已是雪花飘飘。农谚说:冬至头九,寒风抖抖;一九二九,手藏袖口;冬至雪来勤,小孩不出门;冬至过,地皮破(地皮被冻裂纹了)……大冬天里,除了风刮声、雪落声、树摇声,黄村一片静悄悄。不过,猫冬的社员们要过冬至了,谁家不吃顿饺子哩!特殊的有钱人家上街买鸡、买鱼、买肉、买酒……社员们也要买点白菜、萝卜、土豆、粉条……

冬至过节,起源于东汉。当时,人们认为,冬至那天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便定冬至为“冬节”。官府举行庆贺仪式,称为“贺冬”。然后,上至朝廷,下至文武百官,一律绝事,不再听政,放假休息。同时,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好友互相拜访,互赠美食。

冬至吃饺子,发明人是东汉医圣张仲景。那时,张仲景任长沙太守,经常利用高明的医术驱病施药,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后来,张仲景辞官返乡时,恰逢冬至,大雪纷飞,看到南阳白河两岸老百姓衣不遮体,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伤了,心里很是难过。“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就叫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中药,用白面包住,做成像耳朵一样的食品,放到锅里煮熟,名为“驱寒娇耳汤”,施舍给老百姓服食,很快就把冻伤的耳朵治好了。人们就把这种食品叫作“娇耳”。

“娇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三国时期叫“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叫“馄饨”,唐朝时期叫“偃月馄饨”,宋朝时期叫“角子”,元朝时期叫“扁食”,清朝时期叫“饺子”。就这样,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便一代一代传下来,一直传到社会主义新时期。

冬至那天上午,黄村逐渐有了勃勃生机。虽然雪花飘飘,地上像盖一层白纱,但白纱上却踏出了脚印,不时有人到井边打水,村庄里响起了说话声,尤其响起了刀起刀落的剁饺子馅的叭叭声,这叭叭声似乎越来越响、越来越紧、越来越密,叭叭叭……叭叭叭……

黄村的队长和会计走在飞舞的雪花里。他们都是好心人,脸上渐渐有了喜色。他们察看全村,看看谁家过冬至还吃不上饺子?

要说包饺子,黄村人都是行家里手。其实,豫东人都是行家里手。包饺子,一是先调馅。馅,分为肉馅、素馅、肉素馅。普通农民家,包的大都是素馅饺子。把菜切细或剁碎,放上葱花、姜末、香油、细盐、五香粉,搅拌均匀。二是再制皮。用温水和面,把面揉成团、拉成条、切成段、擀成圆圆薄薄的小片片。这小片片,叫饺子皮。三是包饺子。将饺子皮摊开,放上馅料,用手托起,将皮边捏好。其实,包饺子的技巧全在捏边上,手艺高超的人,可以捏出五彩缤纷的边,也就是说可以包出五彩缤纷的饺子来。

队长和会计走家串户,一家家地看,一户户地问。王兆家做的饺子是元宝形,队长问,什么馅?王兆答,芹菜馅。队长说,好啊,勤劳发财。屋里笑声一片。陈钱家做的饺子是马蹄形。队长问,什么馅?陈钱答, 韭菜馅。队长说,好啊, 长久发财。屋里笑声一片。李逊家做的饺子是游鱼形。队长问,什么馅?李逊答,白菜馅。队长说,好啊,百财齐来。屋里笑声一片。杨理家做的饺子是海爬形。队长问,什么馅?杨理答,油菜馅。队长说,好啊, 有财又有才, 财才双全。屋里笑声一片。这时,杨理端起一碗饺子,恭恭敬敬地放到正堂桌子上,严肃地朗诵道:“一个饺子两头尖,下到锅里成万千。金勺舀、银碗端,端到桌上敬老天。天神见了心喜欢,一年四季保平安。”屋里笑声一声高过一声。

队长和会计走在飞舞的雪花里。黄村的鞭炮声越来越响、越来越紧、越来越密,叭叭叭……叭叭叭……队长说,不知咱村啥时候家家户户都能吃上肉馅饺子?会计仍然低头走路,一言不发。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