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扶沟何楼:豫东平原“小延安”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19-10-30

记者 王凯 王锦春 谢永静 姬慧洋

核心提示

何楼村隶属于扶沟县练寺镇,是下坡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练寺镇偏西北2公里。走进何楼村,这里和很多豫东平原上的村庄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村庄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几位妇女正围坐在门前的水泥路上择辣椒,偶尔传出的笑声打破了村庄里的宁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在抗日战争尤其是解放战争中却有着一段光辉的岁月。当时的何楼村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军,父子、兄弟姐妹、夫妻等一起参军的现象比比皆是,几乎是全民皆兵。何楼村还是鄢(陵)扶(沟)西(华)三边地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这个地方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都是扶沟县最大的根据地中心,先后成为豫东特委和豫东水西前委所在地,水西大队和鄢扶县大队的第三连战士几乎全是何楼村人。何楼村被敌人称为“红楼村”,先后遭到敌人三次血洗。然而小村庄却是革命进步群众心中的“小延安”。

何楼——“八路军的窝,八路军的头”

1931年,日军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序幕正式拉开。1938年4月,毛泽东、刘少奇等发出《对平原游击战指示》,为河南人民指明了武装保卫河南、开展中原敌后游击战的道路。5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长江局副书记周恩来接到指示后立即向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军事部长彭雪枫传达指示:动员大批学生、工人、革命党人到乡村组织游击队,发动游击战争,建立游击区。在当时背景下,消息传到河南豫东扶沟大地,许多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作旗帜举行游行示威,书写抗日标语,散发传单,高呼抗日口号,积极投身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豫东的扶沟大地掀起了一场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共产党的宣传号召以及同共产党人的接触,在很多青年学生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他们决心跟着共产党走,抗日救国。在全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何楼村一带可谓是人间地狱,日军铁蹄肆意践踏,伪军烧杀抢掠,国民党当局残酷压榨,恶霸鱼肉乡里,盗匪横行。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企图以黄河水来阻挡日军向中原进犯,全然不顾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下令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黄水沿贾鲁河及两岸以排山倒海之势东南而下,造成了豫皖苏3省44个县空前的大灾难。据统计,此次灾难致使1200万人民流离失所,89万人被淹死或饿死,扶沟、西华成为黄泛区的腹心地带,一条宽四五十公里、深八九尺的“新黄河”从两县穿境而过,长达八九年的水患给豫皖苏人民带来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浩劫。天灾人祸,让豫东民众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扶沟县的地形地貌确如其名,高岭沟壑纵横,壁立丈余的岗岭随处可见。县境内大体为南北向纵贯着多条高低宽窄不一的土岗岭,其中有一条高约丈余、东西宽2公里左右的高土岗,从县城北端起向南绵延至西华境内,长约30公里,横卧在县境内的中间地带。高岗上横布着多条宽窄深浅、大小不一的壕沟。高岗为褐红色黏土,坚实壁立,随着这条高岗向城南延伸数十公里,或高岗之上或高岗一侧,坐落着一个个村镇,人烟稠密,经济相对较为发达。当地有一俗语“九里十八村、十里九道沟”,形象地描述了高岗上的人烟稠密和大致地貌。

这条高岗最南端的一段,因高岗东西北三面皆有沟壑而凸起,远看状如虎头,故人们俗称此段为虎头岗。

虎头岗南起练寺镇北的一条东西深沟,北至秦沟、张店村处的三道沟壑,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高岗之上树木茂盛,何楼村正坐落在距离练寺镇约2公里的虎背之上。花园口大堤被炸开后,虎头岗东、南、北三面濒临泛滥的黄水,并且北面三条宽阔的壕沟把村庄与北面相距十多公里的县城阻隔开来,壕沟里黄水奔流,来往行人必须以一叶小舟拉纤摆渡,地势易守难攻,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黄河水的泛滥,加上扶沟的特殊地貌,扶沟所处的战略地位随之上升,不仅受到河南省委的重视,也引起了中共中央长江局的关注。“新黄河”的形成,暂时阻止了日军从豫东西进,但是这并不能阻挡日军侵略整个中国的野心。这一时期,老百姓习惯把“新黄河”以西地区称作水西,以东地区叫做水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建立抗日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虽然扶沟大部分地区一片汪洋,但是位于水西的何楼村及附近村庄因地势较高,灾情相对较轻。为了逃避水灾,附近灾民来村里投亲靠友,或随处搭简易草棚安身,相互接济度日,还有几十名村民组织起来自卫武装防匪防盗,人心较为凝聚。“当时黄河水水位最高时,连地势高出周边数米的何楼村也遭到了洪水的侵袭,村里大都是土坯房、土围墙,经过洪水的浸泡也倒塌了不少。有时候村民没地方吃饭,只能端着碗坐在围墙上吃,身边的围墙不断坍塌,激起的泥浪点子都溅到碗里了。”村里的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说,那时候生活真是太难了。

当时的豫东人民一面遭受到黄河水的折磨,一面还有日伪军及土匪的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8月,彭雪枫来扶沟,何介夫率领区武装和附近群众近千人在练寺渡口迎接。何介夫陪同彭雪枫视察何楼村,了解革命工作开展情况。短暂停留,彭雪枫当即确定,何楼村为豫东特委机关以后的办公搬迁之地。一时间,何介夫同王其梅、杨春芙、胡晓初、彭国政、施於民、施德生、陶钧安、杜建超等大批革命前辈聚集在小小的何楼村,他们和当地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

这一时期,何楼村出了一位英雄人物——何介夫。何介夫,1915年出生在何楼村一个农户家中,青少年时期,何介夫受到革命思想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一批革命英雄在他的带领下顺势而起。何介夫带领其他骨干人员迅速组织进步青年到集镇和各村刷抗日标语,演抗日短剧,教抗日歌谣,很快掀起抗日热潮,同时说服村武装组织跟随共产党共同抗日。在豫东特委的领导下,何介夫以抗日武装的名义招兵买马,本村及附近村庄青年争相参加。不久后,一支近200人的抗日武装大队成立,何介夫任大队长,直接受豫东特委领导,成为当时扶沟县党领导的最大抗日武装。以何楼村为中心的鄢扶西三边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的扶沟县境内最大抗日根据地,为整个豫东以及其他地方的抗战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指战员,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何介夫等人的早期抗日宣传活动,使得群众反抗侵略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压追剥削的意识逐渐增强,加上以王其梅、何介夫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引领,群众心中有了主心骨,有了带头人,人们更为团结,增强了这一带老百姓抗击日寇侵略的信心。王其梅、杨春芙、路若岭、胡晓初、侯香山、屈申亭、施於民、施德生、何介夫、杜国政、杜建超等共产党人,是群众信赖的亲人,老百姓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他们。

因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所以在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里,何楼村的革命火种逐渐成燎原之势并带动周边的村庄。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时不少党的领导干部经常在何楼开会、述职、汇报工作、研究战事,形成了以何楼为中心的方圆几十里的革命中心,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豫东平原的“小延安”。 何楼及周边村庄当时流传着一句广为人知的口头禅:“何楼、下坡(两村相邻),八路军窝;下坡、何楼,八路军头。一说下坡,恶霸挪窝;提起何楼,敌人摇头。”这句口头禅在当地可谓妇孺皆知。

何楼——打鬼子斗顽匪 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七七事变后,中共豫东特委根据上级指示,以王其梅、胡晓初为首的300多人的抗日自卫军到扶沟组织抗日武装。他们以有较好群众基础的何楼作为根据地,在其周围发展革命力量。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的队伍就由原来的300多人发展到了3000多人,有迫击炮两门、轻重机枪15挺、步枪3000余支、手枪800多支、战马近百匹,成为中共在豫东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成立后,在司令员楚博,副司令员胡晓初、侯香山、屈申亭,参谋长沈东平,政治部主任王其梅的带领下,经扶沟、西华、太康,转战于商丘睢县平岗地域,打击日伪军,歼敌300多人,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8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王其梅、何介夫、杜舜喜等骨干力量,遵照上级指示,以何楼为中心,向周围地域辐射,组织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力量。何楼当时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未婚姑娘送对象(参军)”的动人场面。当时,曾有一个已订婚的李姓姑娘,她参加地方工作后,向男方提出:“你要不去参军,咱俩的事就吹。”男方尽管有些胆小,还是赶紧报名加入了队伍。还有一对新婚小夫妻,男的不让女方知道报名参了军,当女方得知后跟着参加了队伍。霎时间,有的一家父子当兵,有的弟兄四五个全部应征,出现了红红火火闹革命的喜人景象。

1938年9月底至10月初,日军出动近20艘汽艇、数百名日军从大新集、百党岗出发,向刘店、坡谢进攻,企图侵占扶沟县城,国民党部队不战而逃。豫东特委指示距离最近的水西扶沟抗日游击大队,配合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屈登瀛大队严守“新黄河”大堤,何介夫带领大队400余人,坚守数日,打退日军多次进攻。屡屡受挫的日军见白天很难“渡河”,就在夜间发起进攻,何介夫等借助“新黄河”西岸高岗大堤打击敌人,最终击毁日军2艘快艇,打死打伤日军数十名,令日军向西侵占豫东水西领土的战略企图落空,有效保护了水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38年底,由于抗战形势发展需要,彭雪枫要求西华部队一部分东进豫皖苏边区编入新四军游击支队,何介夫率领的练寺区(现为练寺镇)抗日游击大队被编入东进抗日支队第二大队凌作云部,并在1939年初到达永城县书案店与彭雪枫主力部队会合。

在主力东进的背景下以及在和敌人一次次惨烈的战斗中,以何楼为中心的扶沟抗日根据地地方武装力量有所减弱。何介夫和其他本地党员、干部被冀鲁豫分局派回水西地区组建当地人民抗日武装,恢复并扩大抗日根据地。

1945年8月5日,解放扶沟的战斗打响。何介夫等率领的水西抗日游击队猛攻南城门,有效吸引伪军火力,八路军冀鲁豫军区29团、30团强渡“新黄河”,形成对扶沟县城包围之势,并以猛烈炮火攻打扶沟。经过激战,收复沦陷了一年多的扶沟城,扶沟县城首次得到解放。

何楼——为革命付出沉痛代价

由于以何楼为抗日根据地的武装在何介夫等人的领导下不断打击日寇、伪军、国民党顽固派势力和恶霸土匪等,何楼自然而然成为了这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1940年到1943年,国民党顽固派先后发动三次反共高潮,多次武装袭击何楼村。在何介夫等人的领导下,当地的抗日军民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独裁集团不顾全国人民对和平的诉求,悍然发动了内战,由此解放战争拉开了大幕。蒋介石为快速占领中原地区,把原来的伪军和地方保安团等收编,将豫东划分为4个“清剿区”,大规模调集军队沿陇海铁路东段向豫东水东解放区进攻,当时,“新黄河”以西的扶沟、鄢陵、西华、临颍、郾城、上蔡等地隶属冀鲁豫边区的第十三专属区。面对敌人的大规模进攻和突然袭击,冀鲁豫军区十三军分区撤出水西地区。八路军收复的扶沟、太康、鄢陵等县城被国民党军队全部抢占,抗战逃亡的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及地方保安团也随着返回原处,并对解放区的共产党人和家属进行反攻倒算。

1946年1月,豫东特委正式派何介夫等返回水西领导党的工作,组建武装,恢复以何楼等附近村庄为中心的练寺根据地,开辟水西解放区。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何介夫将以练寺何楼、陶村为中心,西到鄢陵东南部、东到“新黄河”两岸附近、南到西华三岗、北到扶沟县城附近的根据地稳定下来,由党领导的水西地方武装——水西大队又在这块红色沃土上扎根生长。

1946年夏,为了发展新的武装力量,施德生写密信给何介夫,准备把藏在何楼村的一批武器弹药秘密西运到安全的地方,联络员将密信交给了张桥的张指导员。张指导员在送密信的途中突然遭遇敌人盘查,张指导员把信塞到嘴里并拔枪向敌人射击,被敌人打中后不幸牺牲,敌人撬开其嘴,拿走密信。

得知密信上的情报后,国民党中央军整编十七师倾巢出动,将练寺何楼村重重包围。农会主席何太和同会员何太刚、何太清、何太安等闻讯后,不顾个人安危,立即对保管的枪支弹药再一次仔细检查。然而待敌人涌进村时,何太和已无法脱身。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村民石老太太看见了他,急忙轻声喊住了他,把何太和拉到屋里隐藏起来,要他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要作声。敌人挨家挨户搜到了石老太太家,翻箱倒柜找枪支。石老太太猛然挺身而起,拼命对着敌兵高喊起来:“恁这些当兵哩,是想要啥哩,我这个老婆子家会有啥好东西叫恁拿!”敌人愣了愣走了,何太和才侥幸脱险,免遭毒手。

为了找到枪支弹药,敌人封锁了村里的大小路口,只准进不准出,同时把全村人都集中起来,并一个个倒背着绑住了双手,还拴在一条绳上。敌人凭着密信上的内容,点名索要负责西运枪支的何介祺、何兆昌。当时,何介祺去了练寺镇上自己的油坊里没有回来,侥幸逃过一劫。可是,敌人在没能抓到何介祺、何兆昌之前,先抓到了何介祺的长女何佩,对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威逼利诱,最后看逼不出什么,又抓捕了何介祺的妻子进行严刑拷打,打得何介祺的妻子浑身是血。最后敌人疯狂叫喊:“再不交代出来武器的下落,就要开枪了。”为了保护村民,何兆昌主动站了出来。敌人仍然以枪毙全村人威胁何兆昌将枪支交出来,为了使村民免遭毒手,何兆昌带领敌军找到一小部分枪支,因为密信上没有写枪支数目。最后,敌人将30多名群众以及何兆昌和何介祺之妻押往鄢陵县城。

虽然遭到敌人的疯狂报复,何楼村的村民仍然坚持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革命热情不减。1946年秋,冀鲁豫六地委书记兼区政委王其梅亲自带领部分人员来到水西鄢扶西三边根据地中心——何楼村,在何介夫家中宣布成立“中共冀鲁豫六地委豫东水西前线委员会”,简称“豫东水西前委”,后又增派人员充实到地方和部队工作。一个多月后,水西大队由原来的100多人增加至700余人,大队建制由4个连和一个前委直属连队组成。在当时的水东特委及分区支持下,水西大队装备大炮两门、轻机枪13挺、各种步枪600多支、各种手枪80多支,战斗力明显增强。

作为当时豫东水西前委所在地,何楼被敌人称为共产党的“老窝子”,对之恨之入骨,曾先后三次纠集反动武装血洗何楼,何楼村群众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何介夫的妻子曾被国民党保安团逮捕,妹妹被吊在村中的大树上,嫂嫂被秘密抓走,全村大部分人遭受严刑拷打,有的还献出了生命。“那时候,敌人两次到我家抄家,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我是个男孩,我母亲就让我穿女孩子的衣服。那时候我才5岁,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夜里回来,家里经常有人在开会。”何介夫的儿子何建军回忆起那段时光老泪纵横。

1947年11月8日,何介夫率领鄢扶县大队配合大部队攻打县城,在城南肖营一带同国民党太康县保安团郭馨波部遭遇,双方激烈交火,很快国民党扶沟县大队也出城增援,战斗异常激烈。眼看胜利在望,枪声渐稀,何介夫为了更准确地观察敌人火力配置和兵力情况,起身立于一段低矮山墙后手持望远镜察看敌情。这时,敌人也观察到了何介夫,正在观察敌情的何介夫被敌人的狙击手打中头部,瞬间倒在血泊中。下午4时,何介夫在何楼村壮烈牺牲,年仅32岁。

在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何楼村为抗战和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作为豫东特委和豫东水西前委所在地,水西大队和鄢扶县大队的第三连战士几乎全是何楼村人,其他连队也有何楼村的人。被敌人称为“红楼村”的何楼,曾三次遭到血洗。据不完全统计,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何楼村人,有300多人参加革命,60多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淮海战役中,何楼村民很多人随队出征,抬担架、护伤员、送弹药,有的甚至累倒在前线。何楼村地下党员何太清在淮海战役中,由于长时间趴在冰冷的地上,最终落下重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年,从何楼村走出来的很多战士跟随解放大军东征西战,有的牺牲在西藏、云南、贵州等地。

如今的何楼旧貌换新颜

如今,如同当年奔腾的黄河水一样,笼罩在何楼村的枪炮声早已远去。何楼作为下坡行政村的一部分,在当地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开展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群众生活幸福。据了解,下坡行政村2013年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全村410户1790 人饮水问题,实现全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实现广播电视无线、有线、卫星信号全覆盖;建设达标卫生室1座,建筑面积125平方米,有诊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药房,时刻服务村民;实现宽带通村,移动、联通、电信等宽带运营正常;路灯、公厕、文化广场一应俱全。

硝烟散尽,何楼村再次归于平静。“何楼、下坡,八路军窝;下坡、何楼,八路军头。一说下坡,恶霸挪窝;提起何楼,敌人摇头。”这句口头禅仍然在当地流传,现在更多的含义是表达当地人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时光荏苒,如今的何楼村人正继承先辈遗志,踏着他们的足迹在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①2

记者感言:质朴的何楼人

在长达十多年的革命斗争中,小小何楼村参加革命的就有300多人,60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延安”。何楼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然而,这些曾经浴血奋战的村民,在革命胜利后解甲归田,踏踏实实一辈子继续当农民,也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什么要求。今年92岁的老战士何天顺,当年在何介夫带领下参加革命。何介夫牺牲后,他回家务农。每当有人提起他的待遇,老人总是说,革命结束了,就回来当农民。话里话外,他根本就没有觉得“不公平”。质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何楼人质朴,是付出流血牺牲代价之上的质朴,是何楼人骨子里血脉里的质朴。战争年代,何楼人走在革命的前列;今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楼人依然走在前列。为何楼人点赞!①2

(稿件采写得到扶沟县党史研究员、县委统战部秘书何俊山同志的大力支持,部分材料来自《扶沟党史人物》(第一辑),在此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金月全]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