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何介夫:智勇双全的革命者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19-10-31

记者 姬慧洋 王锦春 谢永静 王凯 通讯员 何俊山 文/图

何介夫烈士画像

毛泽东主席签发的何介夫烈士证

何介夫烈士证原件

何建军讲述父亲的战斗故事

何介夫埋葬于此

核心提示

“何楼、下坡,八路军窝;下坡、何楼,八路军头。一说下坡,恶霸挪窝;提起何楼,敌人摇头。”在扶沟县练寺镇下坡行政村何楼自然村,上至八十岁老妪,下至几岁孩童都能唱诵这首民谣。在质朴的下坡村村民心中,这首民谣象征着村庄曾经的荣誉,还有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何楼,豫东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在这座静谧的村庄里走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何介夫。在抗日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组织当地农民武装与日军抗争,保家卫国。因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参与抗战,何楼是当时扶沟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在解放战争时期,何介夫在党的领导下重新组织武装力量,为彻底解放扶沟县城作出不朽的贡献,而他的家乡何楼村也成为当时“中共冀鲁豫六地委豫东水西前线委员会”所在地,何介夫的家是“豫东水西前委”办公地。

青年有为 立志报国

1935年,他20岁。风华正茂,气宇轩昂。怀揣着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他接受了党的洗礼,潜回家乡组织武装力量保家卫国,抗击日军。

1941年,他26岁。中条山血战,他目睹了几千名兄弟拼到最后只剩下400余人,端起大碗酒,他泪如泉涌。

1944年,他29岁。冒着生命危险,他回到了家乡,重新建立起一支武装队伍,恢复敌后根据地,组织人民抗日武装,积极开展游击战争。

1947年,他32岁。在带领鄢扶县大队配合大部队第七次解放扶沟县城之际,一场遭遇战,一颗冰冷的子弹打中了他的前额,热血洒在了生他养他的家乡,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让更多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用热血筑起了不朽的丰碑。

在他的家乡,至今流传着关于他的革命事迹。他开创了以何楼村为中心的豫东水西红色革命根据地,并多次带队把红旗插上扶沟县城的城头。他就是出生在扶沟县练寺镇何楼村的革命烈士何介夫。

深秋时分,豫东平原色彩分明,绿的是叶,黄的是玉米,红的是柿子和辣椒,慵懒又带着明媚的秋意。

10月24日,记者一行前往扶沟县练寺镇下坡行政村何楼自然村,探访红色革命根据地,聆听92岁的抗战老兵何天顺讲述炮火纷飞、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与何介夫的儿子何建军一起走进他对父亲的斑驳记忆,与何楼村曾经参加战斗的英雄后人共同缅怀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坐在下坡行政村的村室内,十几位老辈儿人——曾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英雄后人团坐在一起,拉着家常,讲述着自己听过、见过的红色史实。

何建军是革命烈士何介夫唯一的儿子,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年仅5岁。提及父亲,老人不禁泪湿眼角,激动异常。抹着眼角,老人打开尘封的记忆,触摸那段模糊又深刻的幼年记忆。“我的父亲生于1915年5月15日,爷爷是一位闻名乡里的老中医,育有三子三女,父亲排行老三,乳名何福。”何建军说。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扶沟各级学校学生纷纷组织抗日救国宣传队,痛斥日军暴行,何介夫参加“青年读书会”,阅读革命书籍,畅谈救国救民理想,这段经历让何介夫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初步认识。为了心中的理想,他前往青年志士云集的淮阳中学读书。“听老一辈人讲,俺介夫爷生得极好,浓眉大眼,文武全才,是当时方圆几里出名的好后生。”村委干部何俊华说。

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亡国阴霾笼罩华北。在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停止内战,举全国之力,为抗日救国而奋斗。同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了抗日救国新高潮。消息传来,何介夫和其他爱国青年一起冲出围墙,奔上街头,响应党的号召,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壮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他的座右铭,为表示自己坚定的抗日救国决心,他把自己的名字由何福改为何介夫。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中共豫东特委领导下的西华、淮阳、扶沟等县人民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何介夫作为淮阳县学生抗日联合会的骨干,积极组织有为青年书写标语、制作旗帜、发放传单,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同时,他还带领同学回到家乡扶沟县,以练寺镇何楼村为中心,积极参与家乡的抗日救亡运动。同年底,中共豫东特委在“三岗”普理学校举办第二期抗日骨干培训班,时任特委书记的沈东平任校长,何介夫和李子木等被分在高级班受训。通过培训班的学习,何介夫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也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能联合一切力量抗击日军收复国土。

组织武装 痛击日伪

肩负着党的重要使命,受训结束后,何介夫从西华“三岗”回到家乡,带领其他骨干人员迅速组织进步青年到集镇各村刷抗日标语、演抗日短剧、教抗日歌谣,同时说服村武装组织跟随共产党共同抗日。

村民何洪轩今年86岁,他的父亲何兆昌是当时村武装组织的领导人,在频繁与何介夫接触后,毅然决然跟随共产党一起抗日、一起革命。“父亲牺牲那年,我才14岁。当时村里的青壮年都跟随何介夫出去打仗了,家家都有壮劳力上战场。”何洪轩说。

在豫东特委的领导下,何介夫以抗日武装的名义招兵买马,本村及附近村庄青年争相参加。不久,一支近200人的抗日武装大队成立,何介夫任大队长,直接受豫东特委领导,成为当时扶沟县党领导的最大的抗日武装,以何楼村为中心的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的扶沟县境内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为整个豫东及其他地区的抗战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指战员,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8年6月9日,为阻止日军大举西进,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黄水顺势东南而下,造成了豫皖苏3省44个县空前的大灾难。扶沟成为黄泛区的腹心地带,一条宽四五十公里、深八九尺的“新黄河”穿境而过,直到1947年3月,黄河水才回归故道。这一时期,豫东以“新黄河”为界,老百姓习惯把“新黄河”以西地区称作水西,以东地区叫做水东。“新黄河”的形成使扶沟成为豫东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

当年8月,彭雪枫来扶沟,何介夫率领区武装和附近群众近千人在练寺渡口迎接。何介夫陪同彭雪枫视察何楼村,了解革命工作开展情况,并派人撑船护送彭雪枫渡过村北高岗上的三道大水沟。短暂停留,彭雪枫确定了东征后何楼村为豫东特委机关的办公之地。一时间,何介夫同王其梅、杨春芙、胡晓初、彭国政、施於民、施德生、陶钧安、杜建超等大批革命先辈聚集在何楼村,与当地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

1938年9月底至10月初,日军出动近20艘汽艇、数百名日军从大新集、百党岗出发,向刘店、坡谢进攻,企图侵占扶沟县城。国民党部队不战而逃,豫东特委指示距离最近的水西扶沟抗日游击大队,配合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屈登瀛大队严守“新黄河”大堤,何介夫带领大队400余人,坚守数日,打退日军多次进攻。屡屡受挫的日军见白天很难“渡河”,就在夜间发起进攻,何介夫等革命先辈借助“新黄河”西岸高岗大堤打击敌人,最终击毁日军2艘快艇,打死打伤日军数十名,令日军向西侵占豫东水西领土的战略企图落空,有效保护了水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38年底,由于抗战形势发展需要,在豫东一带领导新四军游击支队抗战的彭雪枫,要求党领导的地方部队一部分东进豫皖苏边区编入新四军游击支队。何介夫率领的练寺区抗日游击大队被编入东进抗日支队第二大队凌作云部,由于凌作云对何介夫的组织领导和军事指挥能力早有所闻,批准何介夫直接参与部队的军事会议,并在其的建议下制定了“避实就虚、佯战实走、迅速东进”的方针,与日军打小规模遭遇战,在太康、鹿邑、淮阳发动群众大力宣传,造成长期驻扎的假象迷惑敌人,在敌人搞不清东进抗日支队意图之际迅速东进,并于1939年初,到达永城县书案店与彭雪枫主力部队会合,顺利完成“挺进豫东扩大主力部队开展敌后抗日”的战略部署。

有战斗就会有伤亡,以何楼村为中心的扶沟抗日根据地地方武装力量有所减弱,何介夫和其他本地党员、干部被冀鲁豫分局派回水西地区组建当地人民抗日武装,恢复并扩大抗日根据地。1945年8月5日,解放扶沟县城的战斗打响。何介夫等率领的水西抗日游击队猛攻扶沟县城南门,有效吸引伪军火力,八路军冀鲁豫军区29团、30团强渡“新黄河”,形成对扶沟县城的包围之势,并以猛烈炮火攻打扶沟县城,经过激战,收复了沦陷一年多的扶沟县城。

鏖战水西 解放扶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独裁集团不顾全国人民对于和平的诉求,悍然发动了内战,由此解放战争拉开了大幕。1946年1月,豫东特委正式派何介夫等返回水西领导党的工作、组建武装,恢复以何楼等村庄为中心的练寺根据地,开辟水西解放区。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何介夫将以何楼村、陶村为中心,西到鄢陵东南部、东到黄河两岸附近、南到西华“三岗”、北到扶沟县城附近三四十里的解放根据地稳定下来,由党领导的水西地方武装——水西大队又在这块红色沃土上扎根生长,为以后豫皖苏五分区和鄢陵县、扶沟县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

1946年秋,冀鲁豫六地委书记兼区政委王其梅带领部分人员来到水西鄢扶西三边根据地中心——何楼村,在何介夫家中宣布成立“中共冀鲁豫六地委豫东水西前线委员会”,简称“豫东水西前委”,后又增派人员充实到地方和部队工作,无论是基层政权还是武装力量都迅速得到加强。“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夜里回来,匆忙住上一晚后就离开了,还有很多叔叔来我家,围坐在桌子边开会。”在何建军的记忆里,父亲的面容已变得模糊,唯一记得的就是家里不断有人来开会,还有父亲匆忙回来又匆忙离开的身影。

为了给敌人以更加有力的打击,豫东地委适时作出扩军决定。一时间,根据地掀起了“父送子、妻送郎、未婚姑娘送对象”的支前热情,更有“全家父子兵”“兄弟全当兵”的感人事迹。一个半月后,水西大队由原来的100多人增至700余人,大队建制由四个连和一个前委直属连队组成。在水东特委支持下,水西大队装备60炮2门、轻机枪13挺、各种步枪600多支、各种手枪80多支,战斗力明显提高。“小时候常听爷爷说,我大伯杜国政就是这个时期参加了何介夫领导的八路军。大伯今年已88岁了,现在周口老干部疗养中心,头脑很清楚。”杜国政老人的侄子杜艳超说。

1947年4月,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实施外线出击。10日拂晓,该旅30团攻打扶沟县城南门,国民党守城部队突围逃窜,水西大队和独立旅共同追击,战斗大捷,扶沟县城第二次得到解放。水西大队进驻县城,主持成立鄢扶县委和县政府。但不久后,县城又被敌占领。同年7月,为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豫皖苏军区独立旅、中原军区独立旅横扫豫皖之敌,10天内连续攻占7座县城,在何介夫带领的鄢扶县大队配合下,部队第三次解放扶沟县城。在之后的一个时期内,鄢扶县大队在何介夫的带领下辗转豫东水东和水西大地,运用游击战术和敌人展开了麻雀战、夜袭战、蘑菇战等,声东击西,利用有利战机有效打击敌人。提起何介夫领导的鄢扶县大队,敌人又恨又怕。“因为俺村群众基础好,父亲和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威名远扬。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部队来我们村扫荡,当时为了保护我,我娘还给我穿上女孩的棉袄,让我装扮成小姑娘躲过了敌人的抓捕。”何建军说。

1947年9月底,陈粟大军进入豫皖苏边区,7天内解放13座县城。10月2日,何介夫带领县大队配合一纵队第四次解放扶沟县城。10月12日,陈粟大军一纵二师六团第五次解放扶沟县城。之后,大部队转移,县城很快又被紧跟而来的敌正规部队占领。10月18日,何介夫带领县大队再次配合陈粟大军八纵队解放扶沟县城,这是扶沟县城第六次得到解放。“我从15岁就跟着何介夫打仗,驻守过巩县黄河防线,在中条山打过小日本,还多次参加解放扶沟县城的战役。”92岁的何天顺身材高大,气色红润,除了有点耳背外,沟通毫无障碍。“跟着何介夫在荥阳打仗的时候,因为年龄小,我就跟在机枪手旁边举子弹。机枪手最危险,炮弹先轰机枪手。”

血洒故土 壮烈牺牲

谈及何介夫烈士的牺牲,10多位老乡突然沉默起来。几分钟后,参加当天战斗的杜国政老人的侄子杜艳超打破沉默,讲述了当天战斗情况。1947年阴历9月18日7时许,在练寺镇桑洼村驻地,何介夫和同志们检查配合陈粟大军第七次解放扶沟县城的计划是否有疏漏时,侦察员报告称,敌土顽分子(反动地方武装的简称)100多人在城南肖营村、南苑村附近活动,经过研究分析,从力量对比上来看,鄢扶县大队的武装力量是敌人的4倍,完全可以消灭敌人,同时不耽误配合陈粟大军解放扶沟县城。

“国政,快给我卷俩烙馍,不喝汤了。”拿着卷好的烙馍,在雾色笼罩的清晨,何介夫带领县大队从驻地向县城进发,当部队到达城南肖营村附近时,却与国民党太康县保安团郭馨波部遭遇,双方激烈交火,很快,国民党扶沟县大队也出城增援,战斗异常激烈。

何介夫沉着指挥,身先士卒。眼看胜利在望,枪声渐稀,何介夫为了更准确地观察敌人火力配置和兵力情况,起身立于一段低矮山墙后,手持望远镜察看敌情。这时,敌人也观察到了何介夫,正在观察敌情的何介夫被敌人打中头部,瞬间倒在血泊中。“子弹几乎把何介夫的头盖骨全掀起来,肉眼可见白色的脑浆,鲜血顺着他的脸流湿了前襟。”参加过这场战斗的何天顺说,“下午4时,何介夫在何楼村壮烈牺牲。”

噩耗传来,无数民众泪满衣襟,革命战友泣不成声。第五军分区首长王其梅、施德生来到驻地,表达对何介夫的无限哀悼和敬意,要求同志们擦干眼泪,掩埋战友遗体,接过何介夫未竟的事业,顽强战斗。王其梅感悲至极,当场填词《忆秦娥》:“寒风吹,惊闻噩耗心欲碎。心欲碎,军民共泣,中州同悲。丰功伟绩明日月,赤胆忠诚千古垂。千古垂,宏伟遗愿,后人接为。”

“父亲牺牲后,母亲经常教育我们,你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你们一定要继续下去。”何建军在村小学做了一辈子教师,成为红色故事最好的传承者。2000年,何建军退休,同村里其他老人一样,在恬静的日子里生活。这一切正如先烈所愿。①2

记者感言 :

不能忘记他们

何楼村南的一片农田里,嫩绿的麦苗一派生机。何介夫的墓就在这里。没有墓碑,坟墓上长出几株高大的构树,远远望去,郁郁葱葱。除此之外,与周围的坟茔相比没有多少特别之处。何介夫牺牲在革命胜利的前夕。尽管他已倒下70多年,但在当地人口口相传的故事里,他始终是个“人物”,有勇有谋,能打善战。70多年了,人们没有忘记何介夫,党史也没有忘记何介夫。与何介夫一样不能忘记的,还有当年何楼一带参加革命的300多名农民和牺牲的60多名烈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而献身的烈士,我们都不能忘记。从他们身上,我们能找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能找到民族复兴的动力。①2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