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老子故里:宜居宜业动能足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19-11-12

记者 李瑞才

晚秋时节,金黄遍野。走进鹿邑县域,看到的是一幕幕火热的发展建设场面,处处散发着务实重干、顽强拼搏的气息——企业生产车间里,机器飞转,工人忙碌;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车来车往;主导产业招商战场上,干劲十足,捷报频传;大气污染攻坚成效显著,特色种植全面开花,脱贫攻坚深入推进,一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答卷,在百万务实重干的鹿邑人民手中缓缓展开。

“道德之乡”劲吹文明新风

深秋的老子故里,犹如洞悉万物的老子,成熟而谦逊,古朴而不失华美,典雅而不乏时代气息。晨光熹微,明道宫前的弘道苑广场上,书声琅琅。每天早晨在这里都会听到意味深长的诵读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公益”发起人刘传保等人在诵读《道德经》,每天如此,雷打不动。

近年来,鹿邑县立足“文化立县”战略,聚焦文化自信,深入挖掘老子文化,把其作为推动县域发展的发力点,培育人文道德的源头活水,造福于民的强有力武器,持续开展老子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课堂活动,定期举办老子文化大讲堂、《道德经》诵读比赛、《道德经》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老子文化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满足感,得益于全县对老子文化的大力发展和弘扬,让老子文化在这片土地枝繁叶茂,日益茁壮,成风化人,明德至善,促进社会和谐,培育淳朴民风。”老子文化研发中心主任周西华介绍道。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老子故里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建设者,更应该秉持‘以百姓心为心’的施政理念,用老子文化造福于民。”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刚说。

产业兴旺带富一方乡邻

该县把扶贫车间办到村头、地头、庭院,把农村闲散劳动力资源转化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资源,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在杨湖口镇金凯盛家纺扶贫车间里,形状各异、色彩多样的蚊帐被工人熟练地缝制出来,随后通过阿里巴巴、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往全国。“线上”“线下”齐发力,该公司年销售额超6000万元,带动周边村庄200余人就业,帮助20多个贫困户稳定脱贫。类似这样的扶贫车间,密布在全县各乡镇,成为群众稳定脱贫增收的“孵化器”。

在贾滩镇“巧媳妇”工程基地,务工留守妇女有5000余人,拥有家庭加工作坊300户,年产值5000多万元。尾毛加工与纺织两大主导产业带动全县7.5万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3500元以上。此外,该县利用本地丰富的小麦秸秆、拉菲草原料,发展民间手工艺草编,形成了以顶尚帽业为龙头的草编行业,带动就业3万多人;实施纺织缝盘“千机千户千人”帮扶行动,缝盘机免费供农户使用3年,免费培训、发放补贴,全县6000台电脑织机安排就业12000人,让贫困群众在产业链条上得到更多收益。

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农民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儿了”,成为群众的普遍共识。2018年,全县实现稳定脱贫1900户3404人;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78元,同比增长10.4%,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稳居周口第一方阵。

宜居宜业幸福指数攀升

近年来,鹿邑县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契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造提升城区道路,新增停车位,建设星级公厕,新建污水处理厂,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面貌和形象明显提升。同时,该县以绿荫、水韵、文化、景美为目标,从公园游园建设、河流综合治理入手,围绕城区水系景观,按照“500米服务半径”的绿化目标,修建了50座街心游园,将游园与沿河的美化、绿化融为一体,让周边的居民出门即见绿、推窗可赏景、散步进游园。鹿邑因此获得了“国家园林城”“河南省首批森林城市”等殊荣。

变化不止发生在城市,农村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高集乡王屯村,路面平坦,房前屋后柳绿花红,池塘沟渠水流潺潺,街头巷尾干净卫生,一幅新农村风貌展现眼前。“城里人到这都说好,都羡慕咱们的农村生活!”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力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王屯村只是该县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努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月月有变化、年年有提升,现已建成326个达标村,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观,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金月全]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