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印象张景喜

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

2019-11-20

■翟国胜


张景喜先生是从黄泛区走出去的中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


我和张景喜先生原先并不熟悉,但这不影响我对他的关注。我虽不擅丹青,但喜欢欣赏书画,平时对书画家自然就颇为关注;更重要的是,我对研究黄泛区文化有一定兴趣,而张景喜先生是从黄泛区走出去的文化名人,他的父母长期在黄泛区农场工作,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黄泛区度过的。因此,我时常关注他的消息,包括他本人的微信。


张景喜先生早年随著名山水画家施明德、朱恒二位先生学画。1990年入南京艺术学院深造,毕业后被香港美院院长李海陆先生收为入室弟子,而李海陆的伯父正是李可染大师。近水楼台,口手相传,张景喜承袭了李可染先生之水墨遗风。他热爱自然风光,常年奔跑在名山大川之中,闻涓涓溪流,赏巍巍青山,情动于中而诉诸画笔,于是一幅幅山水画就从他心底流淌出来。张景喜先生是一个创新意识颇强的人。他的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重复前人,不重复自己,常常是独辟蹊径,出新而不粗糙,常新而不雷同,逐渐形成了工写兼备、浑厚秀逸的艺术风格。多年来,他在国内多省市及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等地举办个人画展20多次,作品好评如潮,倍受赞誉,出版有《张景喜作品集》《张景喜山水专版挂历》《张景喜专版台历》《张景喜作品精选集》《张景喜山水画稿》《张景喜山水画精品集》等。每一次观赏他的作品,我都被其作品的大气磅礴所震撼,同时又深感他笔触细腻,深得中国传统山水画之精髓。有评论家称其“笔致简率酣畅,构图别致多变,墨色沉厚,不乏点缀,层次分明,大气浑然,不拘一山一石一树之形似,但求寄情于山水,传神于水墨”,信矣!


张景喜先生现为广东省文史馆员,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广州乾坤文化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名家研究院副院长等。他德艺双馨,在潜心研究书画的同时,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经常到社会福利院看望老人儿童并捐款。他还积极参加“文化扶贫”等活动,以自己的专长投身脱贫攻坚事业。


同众多的成功人士一样,张景喜先生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同时又十分谦虚。他几乎每天都要在微信里晒出他的绘画新作,说是“交作业”,或让朋友评判得失,或征询大家的意见。偶因身体有恙或其他原因缺了,次日一定补上。这使我很自然地想起了画坛巨匠齐白石。齐白石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师,靠的是他几十年勤奋不懈的努力,终其一生,他手不离笔,笔不停挥,平生只有几次大病和心境欠佳时没有作画。一次因心情不好,停下画笔,第二天补画时题字道:“昨日大风,未曾作画,今朝作此补足了,不叫一日闲过也。”同时,刻一方图章,文云“痴思长绳系日”。看来,在“不叫一日闲过”这方面,张景喜先生确实是在向齐白石大师看齐了。


张景喜先生饱读诗书,深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既追求事业的成功,又十分遵奉孝道。母亲已八十有五,他深知作为儿子孝敬老人的日子越来越少,于是就于近日陪母亲到家乡省亲,这才使我有机会得以与先生接触。


在朋友为张景喜先生接风的晚宴上,看不出景喜先生有一点名人的派头。落座后,他关切地询问我的工作、身体状况,并主动地为在场的每一个人倒茶,不像远道而来的客人,倒像做东的主人。席间他与同学、战友深情地回忆过去。风华正茂的校园生活、艰苦磨炼的知青岁月、摸爬滚打的兵营生活,在他们的叙述中,一件件往事历历如在眼前,都是那么亲切,那么美好。昔日的同学、战友也不时地和他开着玩笑,大家其乐融融,彼此没有半点生分,让人觉得感情的老酒经岁月的发酵而更加淳厚、芬芳。


我知道张景喜先生是大家,尽管对先生的画很喜欢,但也不敢贸然向其索画。万万没想到的是,先生在离开家乡之前,居然委托其好友转交我一幅《春风杨柳》的画作和一本《张景喜山水画精品集》,这不禁让我喜出望外,更深感先生善解人意,待人之厚道真诚。


于业勤,于长孝,于人诚;不论走得多远,也不忘记来时的路,不忘自己的同学、战友,不忘哺育过自己的家乡。从张景喜先生的身上,我似乎读懂了“德艺双馨”的内涵,明白了一个人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所在。


[责任编辑:袁甜甜]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