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敬老院里的幸福生活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19-12-02

记者 徐松

一位80岁、一位73岁,两位孤独半生的特困供养人员住进敬老院后,相识、相知、相伴,结婚领证啦!消息来自郸城县虎岗乡敬老院,新郎叫杨现荣,新娘叫王勤。。

这段看似偶然的姻缘,实则是郸城县委、县政府牵的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该县对19个乡镇的敬老院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或新建,这些花园式、智能化、智慧化的敬老院为全县8495名特困供养人员提供了安度晚年的温馨港湾。孤独的特困老人陆续搬进了温暖而幸福的敬老院,有了伙伴、有了家,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得到整体改造提升的虎岗乡敬老院,有66间宾馆式标准间,104位院民在这里一日三餐不重样。从起床早操到晚安熄灯,工作人员、医护人员不间断守护。生活有节奏有保障了,老人们的身体越来越健康,精神头越来越好,晚年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我们都是追梦人!”80岁的杨现荣是一名退伍军人,大家称他“时髦老杨”,现在当上了虎岗乡敬老院卫生小组的组长。“感谢党,感谢习主席。我原来在家里熬一顿稀饭倒暖壶里吃几天,现在一天三顿有人做着吃。她原来一个人身体不好,吃了上顿没下顿。现在俺俩幸福得很,还领证了,乡里乡亲都来敬老院参加了俺俩的婚礼。”说着,他和老伴王勤开始翻找自己的结婚证。结婚证上的登记日期是2018年4月19日。老杨说,他们的婚礼是去年金秋办的。

虎岗乡敬老院是全县敬老院中的“高富帅”,院里养有猪和羊,种有蔬菜,全年几乎不用买肉和蔬菜。院长李东海兼任乡民政所长,和弱势群体特别是老年人打了20多年的交道,深知老年人的心理和习惯。于是,李东海就召开院民代表大会,根据老人都来自农村、懂庄稼活、闲不住的特点,又结合敬老院的日常需求,动员老人们自治、自立、自理、自强,成立了5个“追梦小组”,分别是卫生小组、养殖小组、种植小组、伙食小组和院务小组。

“老人们都记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是追梦人。”李东海笑着说。

卫生小组组长杨现荣牢记自己是一名退伍军人,在敬老院干活一个顶俩,还和晋景玉等几名老伙计,每天把院子内外、宿舍走廊打扫得干干净净。

养殖小组组长王德富今年80岁,2013年住进敬老院后闲着没事,就摸索着养猪、养羊,给老人们改善生活。现在发展越来越大,在敬老院西南角的养殖区存栏70多头猪、100多只羊。不但老人们吃肉不愁,还成了三乡五里的养殖大户,成为敬老院的支柱产业。

种植小组组长刘守乐是个有名的农把式,经常带领大家一起研究蔬菜种植,在院内外近10亩田地里种下了白菜、萝卜、菠菜、苔菜、洋葱、红薯、山药等蔬菜。李东海欣慰地说:“俺院里全年基本上不买青菜。”

伙食小组组长梁传善是位有心人,是老人们信得过的“人大代表”,天天征求院民们的意见,知道大家想吃什么饭、想喝什么汤,再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反映给伙房,然后带领组员帮厨师择菜、洗菜,最大限度地满足老人们饮食需求。

院务小组组长周振海算得一手清楚账,“高富帅”的虎岗敬老院家大业大,财务和院务工作不可小觑。卖猪卖羊的钱,买生活用品的钱,甚至每天有多少剩菜剩饭喂猪羊,每天有多少猪羊粪便浇菜地,他都记得清。再加上一名工作人员和几名院民协助,院务、财务清楚明了。

生活富足了,精神文化需求就更广泛了。敬老院工作人员雷津晶有舞蹈根底,每天带领老人们做早操、午间操锻炼身体。这不,常营行政村60多岁的朱松治刚入院时身体状况不好,每天坚持跳舞,身体越来越好。雷津晶还根据老人的身体机能,自创了一套幅度小、强度低的老年人广场舞。有些老人爱听戏,敬老院就给他们每人发放一台唱戏机,工作人员刘水清专门为老人下载戏曲。有十几位年迈的老人行动不便,工作人员就一日三餐给他们送饭、喂饭。服务质量怎么样?院民就是义务监督员、点评员,有时候还当义务协理员,老人们相互帮助,生活融洽。

“咱年龄大了也来这儿生活吧。”李东海说,这是到虎岗乡敬老院参观的人感慨最多的一句话。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