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鹿邑马铺:富民产业遍地开花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19-12-09

记者 李瑞才

眼下,正是菊花收获的时节,鹿邑县马铺镇燕庄行政村魏小擂专业合作社种植的100余亩金丝皇菊、婺源皇菊喜获丰收。田间地头到处可见前来采摘、装炕烘干、装车群众忙碌的身影。虽然已经立过冬、下过霜,好多农作物已没有了往日生机,但走进马铺镇的田间地头,呈现在记者眼前的依然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成方的大葱、连片的娃娃菜青翠欲滴,遍地金黄的菊花耀人双眼,一簇簇红彤彤的小辣椒虽没了绿叶的陪衬却显得格外妖娆,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中药材种植成绿色“健康产业”

因为临近安徽亳州这个全国有名的中药材交易基地,马铺镇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2010年,沈丘县的张涛租下该镇谢老家村60亩地从事山药种植,第二年又从亳州籍的生意伙伴处买了丹参种子,试着种了3亩。年底一算,张涛种植丹参一亩地纯收益5000余元。于是,敢想敢干的谢老家村党支部书记谢松林便从张涛手中买来2亩地的丹参种,开始与丹参结缘。品相优、产量高、收益好,丰厚的效益是无形的影响力,尝到甜头的谢松林决定把丹参种植发展成致富产业。

马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袁征说,在谢松林的带动下,谢老家村的中药材种植犹如星星之火,很快在附近的十里八村范围内成燎原之势。到去年年底,马铺镇发展丹参种植近2万亩,产值1.2亿元,群众务工收入近300万元。

发现中药材种植这个巨大商机后,马铺镇因势利导,四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帮助群众种植白术、杭白菊、蒲公英等10多种中药材。

一时间,各类中药材种植如雨后春笋般连片发展起来,马铺镇俨然成了绿色“健康产业”基地,一到收获季节,前来采购的药材商络绎不绝,田间地头停靠着成群结队的各类货车。

果蔬产业化身群众“增收银行”

1998年,37岁的魏召友被大伙儿推选为燕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按照县乡两级政府提出的“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举措,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相关要求,魏召友带领群众开始尝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等,巧打“特色种植产业牌”,持续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帮扶模式,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上求突破,在果蔬种植上增收益,为农民增收致富开拓了一条新路,让特色种植产业成为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重要力量,成为群众的“增收银行”。

和燕庄村一样,完楼行政村依托明镜沟穿村而过的水资源优势,把通过“二四四”工程治理出来的土地建成1200多平方米的游园,并在游园旁边开发出一个近3000平方米的垂钓园,还把平整出的14.2亩土地以每年5000元的价格,承包给村民许天雨种植梨树。包村镇干部贺国峰说:“许天雨采取果蔬间作的种植方式,农闲时让贫困户前来帮工、看园,在带动8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收的同时,自己今年还得到近4万元收益。”

“这300多亩地以前是‘废闲地’,将由20户竞标上的村民负责打理。”在完楼行政村代金见100多亩的采摘园旁,停着不少县城来的私家车,大家是慕名前来采摘雪桃的。2016年年底,从事加油站经营的代金见返乡创业,采取“优质果品+技术服务”合作模式,引进桃、梨、杏、李等优良果树,良好的经济效益吸引不少村民跃跃欲试。村党支部书记许天勇说,村党支部一方面借助“能人效应”,把成熟的技术、模式推广开来,形成优势产业;一方面准备由村集体出资,建设冷库等配套服务设施,推动特色产业、村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良性互动发展。

“外贸订单”敲开产业致富大门

近年来,马铺镇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请回在外创业有成的乡贤,让他们把资金、技术、人才带回来,因地制宜发展服装、制鞋、玩具等外贸代加工产业,建立了豪佳服饰、天桥伞业、召峰鞋垫、郭记面业、老君床垫厂等十几个订单式代加工扶贫车间,带领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创收,进而脱贫摘帽奔小康。

魏召峰是燕庄村返乡创业的典型代表之一。2013年,他利用在外地搞批发时积攒下来的人脉资源,投资在自家两处宅院上建起了鞋垫加工车间,提供了20多个就业岗位,年加工各类鞋垫近千万双,产品远销山东、安徽等省的数十个大型批发市场,不少贫困群众在他的加工车间里实现就业创收。

2018年10月,在外创业有成的刘永玲在马铺镇元和观酒厂院内成立了豪佳服饰,主要开展服装类外贸加工,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为贫困户拓展就业增收渠道。第一条服装生产线就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年利税50万元,带动段庄村及周边的完楼村、蔡楼村、火王村、张寨村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创收。

袁征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利用“百企帮千户”扶贫计划,持续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扶贫模式,进一步提升土地资源综合效益,挑选一批风险少、见效快的特色产业,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的就业和增收渠道,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推动全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稳步脱贫,达到基地、合作社、农户三赢目标,真正让产业实现遍地开花“造血”富民。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