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矢志不移传承红色基因——挖掘报道我市红色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王锦春

2019-12-26


今年国庆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考察调研,第一站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及首府革命博物馆。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号召,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江西于都、甘肃高台等革命根据地旧址。每到一处,他都一再强调汲取红色精神,发掘红色资料,用中国革命的红色为广大党员干部强身健体,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向深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奋斗不止。

如何深入贯彻总书记的殷切教悔,如何结合实际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升华理想信念、检视问题,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把目光聚焦在挖掘宣传报道本地的红色文化上,在报道中学习传承革命先烈的精神,让红色资源成为周口人民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周口是革命老区,革命的星星之火,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映红了豫东平原。从大革命时期到土地革命时期,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老区周口血雨腥风、风云变幻。在这里牺牲的革命烈士,从这里成长的革命志士层出不穷、英雄辈出。诸多革命志士倒下了,他们没有籍贯,没有姓名,成为无名英雄,他们的革命事迹不该被后人忘记。今年8月下旬,周口报业传媒集团策划实施了大型采访活动——《周口红色记忆》,对全市的革命根据地旧址、各个时期的英模人物进行深度挖掘采访。截至目前,已采访刊发稿件13期,5万多字。其中多期被“学习强国”采用。.

挑起传承红色基因的担当

传承红色基因,涉及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新闻媒体具有强大的独特优势,应该主动担当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翻开周口地方志、周口党史,有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志士、革命故事。这些人物长久以来只是珍藏在厚厚的典籍里,他们的事迹远远没有被更多人所了解。党史地方志部门出版的资料准确权威,但一些人物事件记载过于简单,有的重要事件甚至一笔带过,载入志书的只是他们的简历或梗概,远远不能反映他们光辉的革命历程。党史中简单的一句概述,就有可能关联着诸多没有被收集被发现的人或事。我们在报道这些典型人物或故事时,并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史料,而是发掘人物事件的时代背景与故事,给读者一个丰富的立体的人物形象,让历史人物走出来。

《周口红色记忆》策划者翻阅参考大量的周口地方志、周口党史,从中找到可以报道的线索。在采访中,我们既以党史记载为根本,又重新发现、深入采访人物或事件。位于西华艾岗的三岗革命根据地,是豫东大地较早燃起革命之火的地方。党史上虽有记载,好多人却不知道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一片红色沃土。记者到实地采访,先后与革命志士、老红军的后人、党史研究者交流座谈,并认真学习他们提供的实物资料。通过与知情人的长时间交流,我们挖掘到许多比资料中更丰富更精彩的党史故事。据此,记者写出的《西华三岗革命烽火燃红天》,第一次在媒体上详细报道了这块革命根据地发生的感人故事。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革命的亲历者、见证人,大多已不在人世,健在者寥寥无几,他们的回忆极其珍贵。采访这些老人,也是在抢救随时都可能消失的历史资料。每每与那些老人面对面交流,听他们讲述亲身经历的红色故事,记者都倍感责任重大,增强了坚守主流舆论阵地的自信与紧迫感。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

党史、新中国史博大精深,既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又有丰富的内涵。长期以来,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此知之甚少,甚至有些人热衷于相信传播网络上所谓的“秘史”“野史”。党史、新中国史在一些青年人头脑里是一片空白。为向读者宣传历史,记者首先要做到知晓历史,避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宣传本地的党史、革命史,采编人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真研读革命历史,了解当地党史、新中国史的基本脉络,知晓这段重要历史过程的重要人物、事件和重要节点。《周口红色记忆》采访者事先都要阅读历史,做读书笔记。

《周口红色记忆》采访,内容丰富,题材很多。我们在严格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按照新闻规律进行报道,把所要报道的人物、事件分开成篇。对此,我们又提出了新的采访思路,把一个个历史人物或事件放置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去分析思考人物或事件的前因后果,更能显示他们的历史贡献和革命价值。

中共早期党员李之龙于1922年来到淮阳一所学校任教。在淮阳期间,他积极宣传革命道理,培养革命力量。因革命活动暴露,仅仅9个月后,他不得不离开淮阳,前往他处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后来在中山舰事件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李之龙在周口革命活动时间很短,但放在1922年大革命刚刚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李之龙在周口的革命活动重要意义就显现了出来。他先后成立了周口最早的团组织和党组织,离开周口后,由他点燃的革命星星之火继续燃烧。因此,宣传报道李之龙,不能简单以他在周口的时间长短为标准。他在周口时所处的大革命时期背景及离开后继续开展的革命活动,是他在周口革命贡献的重成组成部分。

1938年开始,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在周口大地建立革命政权,打击日寇,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党史中习惯把彭雪枫在豫东大地的革命经历,分成几个典型事件。比如, 1938年10月,在西华县杜岗村,以彭雪枫为首的新四军游击支队3支党的武装胜利会师,史称杜岗会师。在1938年10月,彭雪枫、张震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淮阳窦楼与日军相遇,打响新四军东进第一枪。1938年年底,这支队伍来到郸城白马镇进行整训。杜岗会师与白马整训,成为新四军战史上重要的一笔。《周口红色记忆》在宣传报道彭雪枫及新四军在豫东的抗战经历时,虽然把几个典型的事件单独成篇,但每篇之间都充分展示出系列事件间内在的历史逻辑和相互关联。这几个先后发生的事件,都贯穿着“党领导人民抗日不断发展壮大”这条主线。彭雪枫把1938年开展的工作向党中央作了汇报。1938年12月30日,毛泽东回电彭雪枫给予表扬。我们把一个个事件和人物放到这样一个历史大背景下综合分析,从而掌握了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的钥匙,也成为这组报道有力度有深度的重要因素。

时刻保持敬畏之心

对革命先烈事迹、革命历史场所的采访,不是简单收集资料、走马观花式的采访,也不是普通的事件采访。采访的事件、对象、地点,都铭刻着中国革命史的印记,意义重大。采访过程要始终对英烈保持敬畏之心。记者实地采访时,尽最大努力与革命先烈的后人、知情者、党史研究者,深入座谈。在郸城采访新四军白马驿整训时,我们先后到该县的彭雪枫革命教育基地和离县城50多公里的白马镇,在英烈的图片、遗物、故地前,认真阅读烈士的事迹资料,向先烈致敬。先受教育,再带着感情采访。在西华三岗革命根据地,在扶沟塔湾烈士陵园,在太康三官庙革命纪念馆,我们向烈士致敬,认真倾听革命先烈的事迹,当听到革命烈士面对敌人的残暴视死如归的事迹时,记者们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采访支前模范徐乃贞时,他的后人谈起长辈的往事,声音哽咽了;到西华三岗采访,一村民至今能回忆起老母亲为党做地下工作时的片断……记者与他们一起动心动情。用心采访,用情讲事,一些感人的细节大量融入文章。这样的新闻报道不是对历史事件、人物的简单罗列,更不是革命事件的大事记,是在有限的篇幅,有事实、有细节、有情感地讲述历史,使传播效果大大增强。

《周口红色记忆》采访报道已进行多期。记者在每次采访中都会带着这样一些问题:“血雨腥风中他们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跟着共产党干革命?”“革命者为什么会有坚定的信念信仰?”这样的问题始终是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核心之一。采访报道中注重回答这些,采访报道就有了成功的基础。读者就能够从中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这一问题的答案。

报道党史、新中国史,并不只是一味在历史中找新闻,要让历史告诉未来,让现在观照历史。我们每次到现场采访,不仅要了解历史,还要充分了解现在,看革命老区现在的乡村振兴,看烈士的后人传承革命精神,看当地人民在红色基因的滋养下如何脱贫攻坚。这样的报道内容更加显现了革命先烈的历史影响和时代价值。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堂时说:“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殷切教导,深刻阐明“三个怎么来的”这一论断的历史逻辑和现实意义,坚持守正创新,深入发掘采访周口红色资源,继续传承红色基因,为周口画卷更添彩提供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周口报业传媒集团)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