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太康逊母口镇高庄:老村蝶变 妙趣无限

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作者:马治卫

2020-06-24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记者 马治卫 通讯员 郜敏 王可

书法彩绘跃然黄墙之上、老砖废瓦镶嵌庭院其中、红花绿草列队街道两旁、欢歌笑语回荡邻里之间......走进高庄村,古朴、清净、祥和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贫困村如何蝶变为该镇有名的“旅游景点”,仲夏傍晚,记者前去探访。

老思想新转变

李起是该村致富能手,他家门前有两个红色大牌子,分别是鼎易鑫电子厂和农民书画院。说明来意后,热情的李起请我到书画院里看看。

屋内挂着60多副字画,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书法师王建成、河南省书法协会会员李德强、阳夏书画院副院长吴学录等知名人士的力作。作品件件布势精妙、笔力劲挺、大气磅礴,内容既有古诗名句,亦有时代精神,满屋墨香,令人陶醉。

“按理说,书法家的作品都是一字千金,应该收藏起来,怎么都挂在墙上?”记者不解道。

“这三位老师都是俺庄的,不经常在家,听说村里搞六村共建,特意回来免费写的,外边墙上写的、画的才多类,漂亮的很。”李起应声到。

“你的房子变成书画院,村里给你多少钱?”记者又问。

“一分钱不要,免费提供,现在不是都在讲无私奉献吗。”李起笑着说到。

“姐,你别出去打工了,到俺庄的电子厂上班吧!星期天,还管把孩子放在书画院学习,咱们干的一样的活,挣的钱一样多,何必跑到广州,不信你先过来参观参观。”看到李起,马萍挂了电话奔向电子厂。

记者了解到,李起和马萍一样,原来也在深圳电子厂打工,因勤奋好学,很快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一心想当帮助父老乡亲们致富的他,毅然决然辞掉外边的高薪待遇,返乡创办电子厂,现在,他的电子厂里已经招收了22名像马萍这样的贫困户。

“每年30万元的收入和我在外边打工差不多,现在我可带着60多名乡亲们致富了呀。”谈及这些,李起满满的自豪感。

“你是不是拿着书画院的名气,给自己做广告呢?”,记者开玩笑的问了一下。

“嘿嘿嘿”李起避而不答,眼珠不停打转。

老物件新魅力

从李起家正南,有一条胡同通往民俗馆和文化广场。“奶奶,弟弟真笨,我都教他10遍了,他还不会背。”“他才8岁,慢慢来,不要说弟弟笨,好好教。”胡同内,该村贫困户轩桂云正领着孙子、孙女在一面写满“沁园春·雪”的墙边相互斗嘴。

记者和这祖孙三人结伴而行。“这是俺村谷尚敏的院子,荒废了几十年,原来杂草得有一人多高,长虫、老鼠来回蹿,苍蝇、蚊子到处飞。现在你看看,拾掇的多带劲。”轩桂云开始介绍。

放眼望去,两颗老榆树有三层楼那么高,一棵榆树上挂着“年年榆钱”的牌子,另一颗挂着“榆你有约”的牌子,一颗旺盛楝树,挂着“流连忘返”的牌子。8只废弃的轮胎“换上新装”栽入地下成了篱笆墙,石磙、石磨等废弃的农耕用具错落排放在院内,三间老瓦房经过翻修,大红色的民俗馆牌子挂在门前格外醒目。

推开门,“这是俺庄的肖东升文化大革命期间在郑州拾到的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画像、这是木轮子、汽灯罩子、织布机子、纺车子、这是奖章、还有这墙上贴的老报纸,我本来准备烧锅做饭类.......”轩桂云语速很快,记者根本插不上嘴。

“一开始,俺都不知道,整个民俗馆是干啥用的,现在才知道,每一件老玩意都有一段儿故事。现在不论是来俺庄走亲戚的、还是干活类,都会到这儿参观,我负责讲解。”轩桂云侃侃而谈。

老故事新启示

民俗馆向南隔两户人家,是一片绿化园,约5亩地。里面红叶石楠、桂花、冬青、月季等苗木,青翠欲滴,散发出淡淡清香。

“你听说过藏棺墓的故事吗?”轩桂云开启了“单口相声”模式。

“从前缺吃少喝,自己的爹娘到60岁的时候,就被送到已经挖好的墓里,每送一顿饭,就在墓口垒一块砖,直到完全把人埋了。孝顺类,送几天饭也不垒一块砖;不孝顺类,老早就把自己的父母活埋了。原来,这块地从来不长杂草,有忌讳,谁也不敢在这里建房,一直荒废着,只有几棵老杨树半死不活,就分给了12家做自留地。现在,村里把这块地租来,种上花花草草,立个牌子,写上这个故事,谁要不孝顺,就不能评上五美家庭,全村谁也不搭理她。”

“我虽然脱贫了,可不能歇着,我又是环卫工,又当民俗馆的管理员,又当解说员,越忙越舒坦,日子越过越带劲。”她语气中透露着欢欣。

不觉间,路灯亮起。文化广场上响起了悠扬的旋律,妇女们跳起了欢快的舞步;老人们纷纷领着孙子、孙女到民俗馆院子里讲故事;青年人又被村支部书记李振伟召集在书画院里,谈论着村里的产业发展问题......一切都那么随意,又那么惬意。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