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王艳峰:翱翔在雪域高原上的“周口兵王”

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

2020-08-10

工作中的王艳峰

王艳峰一家人

□记者 陈永团 文/图

核心阅读:在雪域高原,一群可爱的官兵立身为旗,筑起坚固的屏障。他们“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的担当,彰显了中国军人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周口沈丘籍高级士官、火炮技师王艳峰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八一建军节前夕,沈丘县军地有关领导敲锣打鼓将“二等功臣之家”的匾额和立功喜报送到了付井镇马堂行政村王小集村王艳峰的家中。当年迈的父母接过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时,他们深知,这枚二等功奖章背后,凝聚着儿子从军19年的坚守与付出。

入伍以来,王艳峰先后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二等奖”、西藏军区“十大杰出士官标兵”、西藏自治区“西藏青年五四奖章”,并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采访中,在视频的另一端,王艳峰和他的战友那一双双被风雪雕刻的手、那一道道印刻在脸上的伤疤、那一行行踏过绝境的足迹,让记者久难忘怀……

兵之初 携笔从戎戍边关

2001年冬,王艳峰怀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带着当兵考军校的梦想,入伍来到西藏某部服役。当兵之初,他刻苦训练、发奋学习,憧憬着自己的军官梦,然而,在军校招生制度改革等的影响下,他与军校擦肩而过。

一番挣扎后,“士官”的字眼在王艳峰的脑海里逐渐清晰,他热爱军营、热爱部队,报考士官院校一样可以穿军装,一样可以学知识、学文化。“此生当不了军官,我一定要当个最好的士官。”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他踏实走过了19个军旅春秋。

士官学院毕业后,王艳峰被分配到营部担任火炮技师。报到的第三天,营部文书休假离队,当时的营长说:“让刚分来的大专生试试吧。”于是,他又接任了文书兼军械员的工作。面对一大堆生疏的问题和陌生的环境,王艳峰一时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从哪儿学起,只知道每一项工作都不能耽误、每一项工作都是重点,要把上级安排的任务包括每一句话都当成命令,都必须高标准完成。为防止工作中出现差错,他一遍又一遍反复进行检查核对,效率低、时间不够用,哪怕整夜不休息也要去完成。他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聪明,相反,只有更加勤奋,才能用时间来弥补做不完的工作。

渐渐地,王艳峰从最开始连交班会都不会写的“稚嫩书生”,成了可以单独完成营总结的“一支笔”。就是因为养成了这种细致严谨与踏实的习惯,车炮场的工作在上级多次检查中得到了肯定并被当作样板推广至整个单位。为了弥补自己专业基础薄弱的短板,他自学取得了本科文凭,发表专业论文4篇,自学了14本专业书籍,笔记写了8大本,先后取得1个初级、1个中级、2个高级、1个技师资格证书。然而,最让他有成就感的不是写在纸上的荣誉,而是从实践中磨砺出来的才干。

从军19年来,“有绝活”是王艳峰的显著标签和金字招牌,他始终活跃在演训任务一线,先后20余次完成各类实兵对抗演习保障任务。2015年,作为军区保障分队抢修骨干,他出色地完成了“实兵对抗演练”保障活动;2016年,他参加全军战役战术集训活动,在火炮转场频繁、故障频出的情况下,做到保障有力、手到病除;2017年,在边防管控任务夜间实弹射击时,他果断指挥疏散阵地人员车辆,独自一人成功排除留膛卡弹突发险情;2019年,他参加跨区演习任务时,积极与厂家技术人员交流某火炮在远程机动、实弹射击中暴露出的故障问题,深入探索掌握新装备的制胜机理,助力试验取得了4个首次、4个创新的成果。

兵之魂 忠诚果敢勇担当

王艳峰讲忠诚、敢担当、有绝活、能奉献,始终坚持“练”字当头、“干”字为先。他利用点滴时间认真学习系列先进理论,并结合任务实际,撰写心得体会10余篇,多次走上拉萨街头开展亲民、为民、助民活动,多次为贫困地区捐寄衣物,事迹先后被《人民陆军》《西藏日报》《高原战士》等多家军内外报刊报道。

把岗位当战位,把士官当事业。在连队主官不在位的情况下,王艳峰勇挑担子、大胆管理,有效确保了连队的正规化运行;在执行“边防管控行动”任务期间,他身先士卒,带头写血书、抢任务,以“马革裹尸”的决心和勇气,在海拔4600米的堆纳地域,每天连续奋战15个小时以上,确保火炮时刻处于能战状态;任务升级后,他带病挖掩体、扛麻袋、住雪窝,灵活选址,巧妙构工,一人搬运土石70多方、沙袋1300余袋、圆木800余根,在亚东一线战斗时间最长,关键时刻树立了士官的好榜样。

在一次综合实验演练中,演习前,军区下达了演习当天某型火炮7发急袭射击2分钟的任务,这种打法让许多指挥员皱紧了眉头,有的甚至提出了不可能完成的结论。而能否完成击发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在10秒的时间内完成一发炮弹关闩。为了节约时间,提高装填效率,也为了检验和挑战高海拔地区火炮射击的装填极限,结合自身多年实战经验,王艳峰反复装填跑动实验,最后摸索出让全营装填手改变以往送弹棍装填的方法,采取内外两层手套湿水直接装填炮弹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装填效率,使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出色完成了军区下达的演习射击任务。首长热烈的掌声给了他们最高的评价,后来大家称这种方法为“湿水装填法”。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2017年7月23日雨夜,在一次实弹射击演习中,一发留膛卡弹突发险情,考虑药筒经过炮锤暴力装填后扭曲变形和底火经过反复击发后存在较大安全风险,王艳峰果断指挥疏散阵地人员车辆,不畏生死,独自一人前出。关闩不到位?底火失效?击针凸出量不够?簧力不足……一个个导致炮弹不发火的原因在他的脑海里瞬间跳出,反复出现。他嘴里咬着电筒细致地一步步排查,关闩到位、击针状态及长度测量正常、簧力正常……经再次排查分析,原来是击发装置动作卡滞造成击发时向右行程过短,导致击发困难。故障定位、请示、关闩、装定、复瞄,当参谋长下达“自由放”的口令后,他毫不犹豫地挥动锤子用力砸下,脑海里浮现出无数憧憬过的画面:孩子的笑声、英雄主义、出膛、炸膛……这一刻时间在静止。“轰”的一声,“安全!”王艳峰向身后所有人大声报告,随之而来的大脑空白让他呆呆地立在火炮旁,所有人都跑过来抱着他。

16年军旅生活,是走是留,一时难以取舍。新组建单位、晋选高级士官、申请、考核、审定,困难重重,没有先例。命令宣布留队的那一天,成为高级士官的王艳峰大哭了一场,妻子韩卫卫就站在他身旁,没有对话,没有交流,但她知道,丈夫终于又属于部队了,他终于又有机会穿军装了。

兵之恋 格桑花开情更浓

“好久不见,感觉已经忘记你长什么样了……”这是妻子韩卫卫写给王艳峰的情书里的一句话。

韩卫卫和王艳峰是高中同班同学,从2007年两人领证结婚开始,当教师的韩卫卫希望每年假期都能去一次西藏,但不是每一次都能如愿。

2001年,王艳峰应征入伍到西藏当兵。妻子来部队探亲,起初王艳峰是很欢迎和期待的。“半路上我想过要回家”,2007年7月,韩卫卫第一次去王艳峰所在的部队,她此行的目的是在八一建军节那天和王艳峰领结婚证。

当看到青藏铁路边上那些站岗敬礼的官兵时,她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犹豫。“和我想象中的西藏完全不是一个样子,王艳峰会不会也和他们一样驻扎在荒郊野岭?我是不是也要在这里生活……”

列车缓缓驶进拉萨站,韩卫卫怀着忐忑的心情走出出站口,当她看到王艳峰时,心里的落差更大了,眼泪“哗”地一下顺着眼角流了下来。“人没有在家里那般精神,看上去又黑又老,还有些疲惫”,可是她的手还是不自觉地拉住了王艳峰的手,跟着他坐上了开往部队的班车。

走进部队,韩卫卫见到了王艳峰的战友,听说了他们的故事,面对这群坚守在西藏的军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犹豫的心又坚定了起来,“他们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扛起作为一名士兵的职责,家庭中肯定也能尽好做丈夫的责任”。面对王艳峰,韩卫卫更加认定了眼前这个男人,决心这一辈子就跟他过。

第一天晚上因为头晕没有睡着觉,高原反应考验着韩卫卫。“你平时会不会这样?”她反问王艳峰,王艳峰坦陈:“会,习惯两天就好了。”第二天,被高原反应折磨了一宿的韩卫卫感慨地说:“你们真的不容易,以后我要多来这边照顾你。”

在布达拉宫的见证下,两人领取了印有汉藏两种文字的结婚证,登记日期是2007年7月30日。8月1日王艳峰有任务,所以把领证日期提前了两天。

从这天起,韩卫卫开始了想去西藏而不得的日子。“不去心生思念,去了又会有高原反应。”韩卫卫说,每次思量过后,她还是决定去西藏,可王艳峰总说:“老婆,暂时不要来,我马上要休假了。”

“这封情书是我的宝贝。”王艳峰说,妻子每次来探亲,都要承受强烈的高原反应和紫外线照射,因为关心爱护妻子,王艳峰多次拒绝了她来部队的要求。“想她的时候,我就会再看一遍情书。在西藏当兵19年,我的爱人在内地持家13年,我庆幸能娶到一个懂我、理解西藏军人的老婆。”王艳峰说。

雪域高原赤子情,戍守边关终不悔。王艳峰和他的战友们时刻保持战斗状态,将信念刻在云端,书写着感人至深的青春诗篇,仿若盛放的格桑花,圣洁幽香、催人奋进。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