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小村国是

来源:

作者:刘洋

2020-08-12

刘寨村的“渔光曲”。安义斌 摄

刘寨村文化广场活动丰富多彩。马治卫 摄

□刘洋

楔子

故事要从公元前21世纪讲起。

夏王启大儿子太康,选了豫州东部平原一处肥沃土地筑城定居。从此,这里有了名字——太康。公元587年,隋文帝改阳夏县为太康县,沿用至今。

有着2200多年建县史的太康,具有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平原地貌,却承担着粮食与人口增长不平衡的压力,一度被国家划入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

时光流转。公元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历经一代代艰苦卓绝的奋战,太康县不仅甩掉了贫穷的帽子,其中一个小村庄正在将《诗经》中吟诵的“汔可小康”变为现实。

这个村叫刘寨村。这里的人们,是这段历史的主角。

老支书下了一步先手棋

2020年4月13日,70岁的闫天晴午饭时喝了点酒,背着手在村里转悠。村口一户人家刚办完婚礼,地上散落着破碎的气球和彩带,面色黝黑、身体硬朗的老闫顺手抄起一把扫帚,打扫起来。

“噫,老支书,这活咋能让你干。”刘寨村村主任李永进的电动车一个急刹,后轮差点打滑。

“你着急忙慌跑啥呢?”

“明天县里来调研,我看还有啥没安排好的。”

“我看着都可好,咋看咋好,越看越好。”

急促的喇叭声吸引了他们的目光。村里的柏油马路上,洒水车和一辆私家车相向而行,一辆观光电瓶车又停在了私家车后面,一时难以错开。

闫天晴说:“老李,我今天咋突然觉得路没以前宽了?”

李永进笑着说:“老支书,家家户户都有车了,路能不窄?知足吧,以前咱们村啥样,你会不记得?”

闫天晴头一扬:“咋会不记得!”

那种日子,整个刘寨村都刻骨铭心。

太康县老冢镇刘寨村位于106国道西侧,由刘寨、陈寨、闫寨、李寨、前湾、后湾6个自然村组成,670户2738人。村子不小人不少,地上地下都没资源,村民就靠土里刨食,忙活一年,最多吃饱。谁家盖个土坯房都算大喜事,大部分人还住在草房里。

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老百姓亲切地把它们唤作“水泥路”:一下雨,水和土亲热地搅和在一起,如胶似漆,能把胶鞋都粘掉。“出门靠腿颠、收成要看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村子的真实写照,“从来不敢想小康,吃顿白饭都很香”则是村民的内心独白。

1974年,24岁的闫天晴当上了村支书。看着手上这副全县农业最落后、生活最困难的牌,闫天晴立下雄心壮志:必须带领刘寨村脱贫!

那些年里,闫天晴靠着一辆自行车奔波在县、乡、村的道路上,跑政策、找资金、要帮扶,费劲不小,就是甩不掉贫困二字。

1999年,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闫天晴:

一是村里年轻人娶亲,花轿抬到村口就放下了,下过雨的路烂得没法走。新娘子踩着泥巴走进男方家门,已是灰头土脸,婚事办得很不愉快。

二是村里好不容易找来几辆收割机,“麦客”一看村里的路,大坑连小坑,心疼自己新买的收割机,直接掉头走了。

闫天晴再也坐不住了,立即召集村两委开会,议题就一个:修路!

第一次表决没过半数。有人说,修路就要动宅基地,这是要碰雷啊。

土生土长的闫天晴咋会不知道,在农村动宅基地简直是“天下第一难”。但他认为,宅基地越早规划,越能为刘寨村整体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村民们的长远利益越能得到保护。

“共产党员是干啥的?刮风是群众的挡风墙,下雨是群众的一把伞,就是替群众办难事的。咱们要是破破烂烂进入21世纪,乡亲们会戳咱们脊梁骨。再难,咱们也得碰这个雷!”

第二次表决,全票通过。

重新规划宅基地的消息瞬间在村里传开,村民们把村委会堵了。

闫天晴对大伙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都急啥?改天开群众代表大会。干活去吧,地里庄稼不管了?”

谁能想到,100多人参加的群众代表大会,一开就开了50多次。

虽然过程吵吵闹闹,但最终还是讨论出了宅基地为16.7米见方、主干道宽10米、胡同宽5米、“左右平移、前后调动”搬迁原则、四世同堂适当多给、单传四辈适当补贴等近百条实施细则。

也有极个别村民冲到闫天晴家里讨说法,很多乡亲都看不过去了,纷纷说:村支书忙了一年,不都为了村子好?你们咋这么没良心?

闫天晴很感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如果党员干部不为百姓办事,百姓咋会替咱说话?”

2000年春节刚过,《刘寨村宅基地规划实施细则》公布。闫天晴指着白纸黑字说:“这些都是大家同意过的,谁再搅缠,全村老少爷们都不答应。现在,各家拆各家房去!”

李永进回忆说,乡亲们都是流着泪砸自家房子的。“闫支书带头拆,我们也不能落后。我三弟的房子盖得太结实,用锤砸不动,抹着泪找了施工队,用机器给房子推了。”

300多间房子,10天全部拆完。紧接着,按照县规划局出的图纸,挖掘机、压路机等大型机械进村了……

2009年,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到刘寨村调研。走在真正的水泥路上,王国玺充分肯定了刘寨村宅基地规划以来取得的成绩,也提醒闫天晴,虽然路通了,但“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思想依然存在,摆脱贫困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闫天晴诚恳地说:“王书记,我们有些工作没做好。”

王国玺边走边说:“不,你们打造了一个坚强的党支部,脱贫就有了主心骨。太康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150多万人中,有15万人是贫困人口。要知道,陕西省宁陕县全县总人口才8万多。让这么多人脱贫,我们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有一支有担当、敢作为的干部队伍。”

那年,闫天晴的儿子闫继昌34岁,远远地望着县委书记和父亲的背影。他想不到,一项更艰巨的任务就在未来等着他。

脱贫攻坚战打响了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进入了新时代。

时任老冢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的安义斌,也在这年迎来了人生拐点。按照“包村到人”的要求,他走进了刘寨村。

安义斌身形消瘦,颇具文人气质,酷爱读书和写字。扎根基层30年,凭着较强的工作和组织能力,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谈起刘寨村的变迁,他多次感谢市、县、镇主要领导的支持,“没有上级党委、政府的英明决策,就没有刘寨人的今天”。

那时的刘寨村已有较大改善,道路笔直、村居整洁、绿树成荫,村民们有的安心务农,有的外出务工,日子倒也安稳。

“经济如何发展、乡村如何振兴、产业何处寻找、队伍如何建设……这些问题不解决,摆脱贫困就是纸上谈兵。”安义斌在日记里写道。

村支书闫天晴同样在思考这些问题。二人促膝长谈,决定按照“脱贫整体推进村”的要求,利用好市、县、乡各种支持帮扶政策,对刘寨村进行现代化规划,为脱贫致富奠定长久基础。

很快,征得镇党委、镇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后,“五大改造工程”浮出水面,其中几项对现在很多村庄来说,也是超前的:

一是村里所有管网走地下;

二是成为全县第一个户户通天然气的行政村;

三是建一个村级污水处理厂;

四是盖公厕;

五是WiFi全覆盖。

公告贴出后,村民们出人意料地沉默。安义斌后来才知道,太多新名词已超出村民们的认知范围,他们不懂村两委想干啥。有村民们开始议论,“上头派的干部不正混啊”“庙小妖风大,我看他们弄不成”……

意见难统一,村两委宣布:开会!

有的村干部不耐烦了:“遇事都讨论、每次都公开,太繁琐,而且白天黑夜连轴转,工作量太大。”

安义斌在一次村支部会议上说,邓州有个“四议两公开”工作法,2010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做群众工作难,公平、公正、公开就不难。只有让利于民、阳光操控,群众才相信咱们。这一点,刘寨村的好传统不能丢。”

人心通,事事通。道路、绿化、水、电、气、网、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在村民们眼皮子底下日渐成形。村容村居环境提升了,大用集团、周口越秀集团前来投资,养殖基地、扶贫车间陆续建成投产,200多名贫困村民在家门口有了活干。

一顺百顺,刘寨村又对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获得财政资金支持1380万元,腰杆一下子“硬”了。

2014年,经过上级部门核准,刘寨村整村脱贫!

变化来得如此快!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必须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了!

紧跟省、市相关部署,2016年,太康县委、县政府迅速吹响脱贫攻坚战集结号,将全县划分为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四个战区”,分别成立战区党委,并在乡镇增设党委专职扶贫副书记,打好“四场硬仗”、开展“六大行动”、实施“四项工程”,举全县之力、集各方之智,动真碰硬,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这次攻坚战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央提出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刘寨村虽然整体脱贫,但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25户,需要我们做到精准扶贫、不落一户。”安义斌第一时间向村两委传达了县脱贫攻坚推进会精神。

从那时起,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明朗等人就干脆住在了村部,与闫天晴、安义斌等人一起“盘大伙”,几乎一个月没回过县城的家。他们与工作人员一家一户走访,建档立卡、填表记录,每天都忙到深夜。

日子久了,贫困户刘培心、李运良两人掌握了新技能:能从腰里挂的钥匙声和手机铃声,判断来的是哪位干部。

每当有工作人员发牢骚,老冢镇党委书记寇永立就安慰他们,“讲精准就会具体,一具体就细致,一细致工作量就大了。不过你想想,能参与‘国字一号’工程,咱这辈子能有几次?”

对于精准扶贫,69岁的查爱荣感受最深。她家原本不穷,但丈夫的突然去世让这个家的天塌了。村干部详细了解她的情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安排她到大用集团养鸡场打零工,每月工资500元,每年还付给她占地租赁费2000元和村里产业基地扶贫项目分红1200元,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2017年夏天,周口市委书记刘继标到刘寨村暗访,走进了查爱荣家。刘继标握着她的手,叮嘱她要注意身体,坚定信心。她哭着喃喃地重复:“共产党好,共产党干部好,社会主义好!”

那天,刘继标对乡亲们说,传统农业区之所以贫困,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市、县、乡采取“转、扶、搬、保、救”5种方案,就是为了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他还与大家相约,下个“全市扶贫日”,要跟大家谈谈产业扶贫的话题。

真是瞌睡时来个枕头,闫天晴和安义斌等人正愁找不到扶贫产业项目呢!

南湖上唱响“渔光曲”

这个项目就是“渔光互补”。

都说刘寨运气好,臭水坑也能变聚宝盆。这话在县扶贫办主任祝俊伟看来,那是因为刘寨吃定了“改革饭”。

上世纪70年代,刘寨村为了排水,把原有的三个水坑扩大到近百亩。由于长期以来无人管理,坑塘逐渐垃圾堆积、污水沉淀。村里有诗为证——

“北地树林南地坑,家家垃圾往里扔。袋子剩饭一片白,苍蝇蚊子都招来。日晒雨淋垃圾沤,南风一吹村里臭。”

随着刘寨村整体脱贫摘帽,三个坑塘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成为必须解决的心病。

祝俊伟找到安义斌和闫天晴,说:“县里正在对废旧坑塘进行综合开发,探索‘塘上发电、塘下养鱼’的产业扶贫新路,我们称为‘渔光互补’。刘寨愿不愿意当试点?”

“愿意!”

“好,我去跑政策,你们先把坑塘收拾了。”很快,“渔光互补”项目落地,接下来就看刘寨村如何拿下“坑塘攻坚战”了。

还是先开会。不过这次出奇顺利,唯一产生分歧的只有一条:锄树。

坑塘边都是村民们自费种的树。几十年过去,树已成材。现在一下子全部锄完,村民们觉得受了损失。

听完诉求,闫天晴宣布散会,把党员全部留下来。他说:“同志们,先背一下入党誓词。”

背完后,大家面面相觑,不理解老支书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闫天晴接着说:“县里给了好政策,我们不能因为树的问题耽误工期。共产党员是干啥的?就是自己吃亏让百姓享福的。我建议,共产党员带头锄树,同意的举手。”

一只只手臂陆续举了起来,只有闫振永犹犹豫豫没举手。闫天晴说:“先通过,振永会后找我。”

会后,闫振永凑过来说:“支书,不是我不讲政治。你看,当年选宅基地时,我是共产党员,挑了紧挨坑塘的宅基地,这么多年没一句怨言。这次锄树,能不能给些补偿。”

闫天晴语重心长地说:“老兄弟,咱们党员绝对不能搞特殊啊。你放心,不出两年,你那里就是整个村的‘黄金地段’。你信不信?”闫振永半信半疑地答应了。

征得林业部门同意,村两委带头向自己当年亲手种下的树砍去。2000棵树3天就从坑塘边消失了。围观群众感叹:“共产党的干部是真带头啊。”

当然,这些树被送进了扶贫车间,继续发挥余热去了。

村两委又发动群众,赶在2017年雨季前,将塘里积攒的垃圾清理一空。随后,施工队顺利进驻。

在抽水、打桩时,施工队发现水抽不完。原来,坑塘太深,地下水源源不断往上涌。施工队犯了难,这样下去,成本太高,不划算。

工程就这样暂停了。

李明朗心急如焚,在与工程队沟通时,罕见地拍了桌子。他说:“这是刘寨村最后脱贫的希望,怎么能说停就停?抽不完,我们发动群众帮你们抽!”

摆脱贫困的心,激发出不可想象的动力。多少次,村民们冒着雨,帮施工队抽水;多少回,村民们日夜轮流守护堆在坑边的光伏太阳能电池板……那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6个月后,“渔光互补”项目建成,一列列整齐的太阳能电池板,像士兵一样挺立在碧波荡漾的池塘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闫天晴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单个“渔光互补”项目年均发电收入约40万元,扣除税金、运维费用后,发电收益约31.9万元,加上鱼塘承包收益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增加17万余元,全部对接贫困户和用于公益岗工资。“大家想不到吧,污水坑变成咱村的‘活期银行’了。”

随后,坑塘周围种上了月季、冬青等观赏性植物,还修了廊桥,村民们有了散步、健身的好去处。很快,三个坑塘有了新名字:南湖公园。

“南湖公园”系住了县长李锡勇的心,他三天两头去工地,只要有时间就到村里现场处理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他经常说:“住在刘寨不比城里差,我也是刘寨村的常客!”

2018年1月14日,央视《新闻联播》以《河南特色产业增添脱贫新动能》为题,报道河南产业扶贫工作。在1分41秒的报道中,介绍太康县的内容占了1分多钟,开篇就是刘寨村。看着身边熟人上电视,村民们高兴坏了。

最高兴的是闫振永。他家紧挨“南湖公园”,成了名副其实的“湖景房”。他自告奋勇当起养殖技术员。每天一大早就围着“南湖”巡视,查看鱼群、补充饲料,还定期用石灰水给鱼塘消毒。他经常说:“党员就得为人民服务。”

越来越多的普通村民把“渔光互补”当成了“自家事”。2018年夏天,刘宗彬听到外面下起暴雨,披上雨衣跑到鱼塘,想把进水口关了,防止鱼塘溢水。等他走到塘边,看见一束光在雨里晃动,原来农电站电工刘培永早已在检修光伏板了。

真是一幅感人的风雨图!

村民思想境界何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闫天晴用手往村子上空一指,一些房子的屋顶上,飘扬着鲜红的党旗。

“有党旗的房子,就是有共产党员的家庭。竖党旗不仅是亮明身份,更树起了标杆和榜样,这就是我们的‘火车头’!”老支书很自豪。

“六村共建”加速奔小康

时代前进的车轮永不停歇,“火车头”还得加油跑。

2017年6月9日,市委书记刘继标在刘寨调研后,提出在脱贫攻坚不落一人的基础上,“刘寨村要在2020年成为全市、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示范村”。

顾不上吃午饭,县委书记王国玺、县长李锡勇叫着李明朗、寇永立以及村两委相关人员就在村部开会,现场成立领导小组,制订方案,挂图作战,以“六村共建”为抓手,狠抓“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实施“八大规划、九大建设、十大项目”“222”工程,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打响了“文明村、平安村、卫生村、产业富民村、美丽宜居村、党建示范村”六村共建奔小康的新战役。

行文至此,我们不妨归纳、总结、提炼一下刘寨村奔小康的独特路径。

一是“换脑子”。

村两委接连赴陕西袁家村、西华县龙池头村、临颍南街村、信阳郝堂村、兰考张庄村等地考察。每到一处,他们就被“外面的世界”震惊一次。参观回来,闫天晴在支部会议上感慨:“需要解放思想的不仅有群众,还有我们自己啊。”

“换脑子”的标志,是闫天晴换上智能手机,申请了名为“老闫头”的微信号,建了“圆梦刘寨”微信群。群里,各种学习材料、理论文章、先进经验每天被转载分享,让村干部认识了世界、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境界。

2018年,刘寨村又干了一件让城里人都惊讶的事。在周口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的支持下,村两委与北京翰高集团合作,建成了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农耕文化风情园——“刘寨印象”,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刘寨村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旅游景点。

每到周末和假期,附近乡镇的群众都赶到“刘寨印象”游玩,10辆观光车来回穿梭。在这里,能够找到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能够体验“土得掉渣”的乡村生活。通过流转土地,村民们“租地得租金、干活得薪金、入股有股金”,仅此一项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二是“洗脸面”。

结合自身实际和外村经验,刘寨村研究出了“五分钱工程”。

“五分钱工程”原为“一毛钱工程”。村民每人每天捐1毛钱,用于村内卫生保洁费用和评选卫生户奖励。第一次募捐就有7万多元,让村两委吓一跳,“这有点加重农民负担”。随即调整为每人每天捐5分钱、一年捐18元。但捐款者依然踊跃。

村里又选出20名“胡同长”,每天督促本胡同村民自觉做到“门前三包”,确保“门前三净”,认真做到“户收集、村转运、乡处理”。随后,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优化有机结合,布局“一湖一廊一馆一街”,开始打造“环境美、村庄美、田园美、庭院美”的田园村庄。

群众又赋诗一首:“搞好卫生并不难,每人每天五分钱。捐款买上垃圾箱,集中处理不再脏。大家捐款大家用,干净卫生防疾病。搞好卫生利大家,刘寨新村人人夸。”

三是“全兜底”。

依靠太康县建立起的“五道健康保障线”,贫困群众门诊减免、大病专项救治、慢病签约服务、慢性病卡办理、先诊治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等政策惠及刘寨村,有效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针对村里失能、半失能五保老人,开展了集中供养、社会托养、居村联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的“五养”模式,实现不离乡、不离土、不离家养老。

村民刘如魁和李运广享了福。两位老人都是独居五保老人,刘如魁想得开,听说村里盖了联养点,洗衣、做饭、看病都有人管,他毫不可惜自己的破房子,拿了几身衣服就住了进去。

李运广则舍不得自己的家,觉得“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穷窝”。村两委劝说多次,他还是不同意。刘如魁一脚踹开李运广家的破门,冲他说:“你这破屋有啥好的?走,我让你知道啥是空调。”3天后,李运广说啥不回自己家了。

四是“树新风”。

擦亮“中国孝善文化之乡”这块招牌,村两委下了不少功夫。

先是“小蛋糕送出大和谐”。凡是子女与80岁以上老人合锅同住,老人过生日那天都能收到一份蛋糕。80岁以上的由村干部送,90岁以上的由区委书记送,100岁以上的由乡党委书记和镇长送。老人风光、家属欢迎,有效改善了干群关系。

再是“小积分唤出大成效”。“养1头牛或3只羊积10分,家庭厕所改建成水冲式积10分,主动下载并参加‘学习强国’活动一次积5分……积分到年底可以去爱心超市兑换等额商品。大伙都把细则研究透了。”这些条款村民孟雪芹记得很清楚。这种“表现换积分、积分换实物”方式,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好吃懒做、挑事搅局等陈规陋习大大减少,积极向上、勤劳苦干蔚然成风。

接着是“小媳妇幸福大家庭”。村里开展“三评十美”活动,最有意思的当属“最美媳妇”。评选结果出来后,村里给获奖者颁发两份礼物,一份给媳妇本人,另一份由村两委干部带着锣鼓队,敲敲打打送到媳妇娘家,让街坊邻居都来看看这家养出来的好闺女。仅此一招,村两委调解家庭纠纷的次数跌至冰点。

还有“小山果助力大教育”。“山果扶贫助学基金会”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外出乡贤奉献爱心,救助贫困学生,资助优秀教师,第一年就收到捐款30多万元。如今又有了“小山果”计划,那些曾经受过资助的孩子们约定,大学毕业后用工资继续资助其他困难学生,把尊师重教的风尚传递下去。“年轻人有希望,刘寨村更有希望。”闫天晴说。

刘寨村在变,一些人的命运也在变:

2018年4月,干了44年村支书的闫天晴终于卸任。经过民主选举,他的儿子闫继昌接棒。老支书对新支书说了三句话:“要跟中央保持一致,领导班子要团结一致,给群众办实事。”

2019年4月,安义斌被破格提拔为太康县文联主席。他去找县委书记王国玺报到的时候,王书记给他说了三句话:“想到没?”“你应该能想到。”“好好干!”后来,安义斌了解到,2017年到2019年,太康县提拔重用的42名科级干部全部来自脱贫攻坚一线。

陈朝阳、毛华等一批新干部进驻刘寨村,带领刘寨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庭院美”向“村庄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转变,为达成小康示范村的目标努力着。

尾声

2019年5月8日,经省政府常务会研究,批准3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太康县位居其中。随后,太康县发起“四个清零”百日总攻行动,向决战脱贫攻坚发起最强冲锋。

今年4月,县里调研组走进刘寨,检查“四个清零”和“六村共建”。闫天晴、安义斌、闫继昌等乡亲、老友再次聚首。

看着道路笔直、白墙红瓦、鱼鸭戏水、花团锦簇的村庄,回忆起在这里奋战的情景,老友们嘴角挂着微笑,与背后“幸福刘寨笑脸墙”上一幅幅笑脸照片融为一体。

笑靥如花,春意盎然。

中原大地,何处不如此?

(原载2020年7月3日《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