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走进刘寨村 “00”后大学生看“光伏扶贫”和乡村振兴

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作者:

2020-08-23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见习记者 乔小纳

“光伏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2015年确定实施的“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即在住房屋顶和农业大棚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自发自用、多余上网”,农民可以自己使用这些电能,并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这充分利用了贫困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实现了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太康县老冢镇刘寨村2018年引入“光伏扶贫”项目,结合村里的废弃坑塘进行改造,建立起“渔光互补”的扶贫模式。近日,三名出生于2001年,成长于周口市区的上海财经大学大二学生组成实践小组,来到了刘寨村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深入了解“光伏扶贫”、“渔光互补”项目,走进贫困家庭细致观察访问。乡村的变化,乡村的振兴,给他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从左至右,丁艺涵,赵锦波,刘寨村村支书闫继昌,高一帆


赵锦波:这里修的路能跟上海比

赵锦波是统计学专业,他对刘寨村的整体环境和布局规划印象深刻。“一个地方的基础设施能够反映出来一个地方的总体水平,刘寨的马路非常工整漂亮,甚至可以和上海的一些小马路相比。而且刘寨村的管理特别有序,像有村民盖房子,村里会控制砖头的堆放量,并指定堆放地点,这样就有效制止了乱堆乱放现象。”实践小组考察得知,刘寨村制订了“胡同长”制度,胡同长承担一定的环境卫生职责,村里给予相应报酬,有助于激发村民积极性,提高了村民整体素质,使村里的整洁面貌得以长久保持。


提到“胡同长”,赵锦波介绍了他们入户考察的王奶奶家。王奶奶72岁,家住光伏发电厂北侧,原来她家门前的坑塘是个臭水坑,村里的垃圾都倒进这里,每年夏天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现在,王奶奶成为“胡同长”,负责家门前的卫生打扫和鱼塘看守,每个月有500元的收入。“我们走在鱼塘周围的小路上,走在廊桥上,干净整洁,空气清新怡人,鱼塘里不时看到好多大鱼游动,如同进了城里的公园。”赵锦波说。

丁艺涵:好的分配模式体现扶贫智慧

丁艺涵是会计学专业,她从“分配模式”的角度来分析刘寨村。“刘寨村 ‘渔光互补’扶贫项目一年的收益高达四十多万元,如何分配这些收益就成为关注焦点。我们调研发现,除了像王奶奶这样的‘胡同长’,刘寨村还设置了‘公益岗’,即根据村里公益需求,动员村民参加公益劳动,按照劳动量给予报酬,分配工作时重点向贫困户倾斜。这些让村民多劳多得的收益模式即体现扶贫智慧,又保障了分配公平。”

为了深入了解“公益岗”扶贫的效果,实践小组走进了李永宽家庭。李永宽今年70岁,45岁才找到媳妇,媳妇受刺激患有精神障碍,嫁来后陆续生下5个孩子。李永宽年纪大,干不动重活,又要养孩子,生活负担想而知。刘寨村按照扶贫政策,给他们全部办理了低保手续,李永宽家房顶安装了光伏发电板,预计年收入就有2000至3000元。又就着光伏发电板,因地制宜给李永宽夫妻安排了两个公益岗位,这样每人每月又能收入700元。“这样一个困难的七口之家,最大的孩子今年参加高考,最小的上小学,如果没有‘光伏扶贫’和刘寨村的‘公益岗’政策,很难想象他们怎么生存下去。现在李永宽的五个孩子全都在上学,刘寨村智慧的扶贫模式和合理的分配方式给这个家庭带来希望。”丁艺涵说。

高一帆:人性化和组织力带来扶贫温暖

高一帆是金融学专业,她对刘寨村的人性化制度和动员组织能力赞叹不已。“帮扶李永宽和王奶奶都是就近原则,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并且维持一方整洁,集体和个人都受益,体现出人文关怀。而且像李永宽这样的贫困家庭,除了安排‘公益岗’,村集体还会出一部分钱帮扶他们。另外刘寨村引进了‘借羊还羊’项目,李永宽每年大概养羊十只,年收入可以再增加一、两万元。”

为更好了解‘借羊还羊’,实践小组坐着刘寨的旅游观光车来到越秀槐山羊养殖基地,听村支书闫继昌讲述“借羊还羊”扶贫模式。为给贫困户增加创收途径,养殖基地借给农户待产的母羊,农户待母羊生产后把等重量的母羊还给养殖基地,羊羔自己留下,借母羊免费,留下的羊羔收益归村民自己。这一扶贫项目直接给每户村民平均带来了一年六千以上的收益。“除了动员全村脱贫,刘寨村的‘三园’建设同样令我印象深刻。在过去,刘寨村有很多空闲宅基地与荒废耕地,造成了资源浪费,针对这一情况,村里商讨决定进行除草复耕,把这些废弃园地变成花园,果园和菜园,重新利用起来。刘寨村‘光伏扶贫’的规模非常大,有299户接受改造接入光伏,还有村整体环境改善。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可见村里组织动员的成熟度很高,群众奔小康的劲头很足,干劲很大。”高一帆说。

刘寨村的旅游业也在发展,“刘寨印象”工程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村里建设了游乐园,在周末吸引了大量游客……体会到村子里的鸟语花香,看到池塘里鱼游戏水,沉浸于村子里祥和的氛围,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刘寨村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发展的典型缩影,三名“00”后大学生亲身感受到乡村振兴,他们用暑期调研见证了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三名大学生表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后会持续关注并记录刘寨村的发展建设,并动员身边更多人走进刘寨,走进乡村,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责任编辑:李欣]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