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从“外人”变成 “村里人” ——记西华县田口乡张大楼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亮扶贫工作

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作者:

2020-08-26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记者 张猛

五年前,他第一次入村仿佛就在昨天,那个时候村民把他当成一个“外人”;五年来,全村的变化翻天覆地,在村民心目中,他变成了“村里人”。他叫王亮,是西华县委群众工作部、县信访局派驻田口乡张大楼村驻村第一书记。

五年来,王亮在派驻单位西华县委群众工作部、县信访局全力支持下,坚持吃住在村,很少顾忌个人和家庭事务,跟村民一起摸爬滚打,真心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张大楼这个贫困村的巨大变化,就是对王亮驻村扶贫工作的最好诠释。

村容村貌靓了

2015年的张大楼村室大门倒塌,街巷杂草丛生,雨天道路泥泞,晴天尘土飞扬,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此情此景,让王亮倍感压力的同时,也促使他暗下决心改变现状。于是,他便向单位主要领导汇报此事,并多次到县交通局、扶贫办等部门争取项目资金。经帮扶单位和乡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多方协调,近年来累计争取扶贫资金507万元,为张大楼村建设了近20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安置就业人员近百人,带动38户贫困家庭53人在家门口务工,还新建了村室、水冲式公厕、文化健身广场、标准化卫生室,解决基层基础设施问题;投资十多万元建起了“党员之家”和图书阅览室;新修生产路4条,硬化小街小巷28条,共计10多公里,整村入户道路硬化率100%,解决了制约发展的出行难问题;修建干支下水道1468米,安装路灯46盏,新打机井12眼,新架变压器3台,完成电网改造、厕所革命、村内绿化、通天燃气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张大楼村生产、生活和文娱环境,有力推动了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工作的同步开展。

王亮还带领村组干部和保洁员清障扫街,挨家挨户宣传,村民“环境卫生、户户参与、人人受益”的良习共识悄然形成。“ 出门柏油路,夜晚亮堂堂,还有广场舞,我们这里也能赶上城里的时髦了。”村民张培勇笑着说。

民心民风变了

2015年9月,刚刚驻村的王亮,走访路上听到群众背后议论:“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孩儿能干成啥事?还不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过几天一走了之”。听到这些话,他感到心情沉重、委屈,同时也使他暗暗下定了要帮助村民摘掉贫困帽子的决心。

几年来,他放弃节假日与亲人团聚的时间,甚至连家人重病住院也顾不上陪护。2018年1月26日,正在忙着准备省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验收的他突然接到妻子的电话:“孩子发烧烧抽了,你赶快回来!”听到这句话他手中的笔一下惊掉在地上,哽咽着对妻子解释了回不去的原因,妻子静默良久,然后无奈的一声“哦”便挂断了电话。几年来,父亲摔倒手骨骨折住院治疗,他仅短暂探望一次;妻子重感冒输液五天他没到场陪伴……妻子已习惯了这样的通话,理解他、支持他“舍小家、为大家”的工作。

驻村工作以来,他入农户、到田间,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去,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不到一个月,村里谁家有病人、残疾人,谁家孩子上学......他都了如指掌。贫困户张献忠偏瘫多年,妻子精神三级残疾,女儿读职专,家中十分困难。王亮虽然工资不高,但每逢过节或三夏三秋都会自己掏钱买些生活用品给他们送去,并帮助申请了危房改造、低保、残疾人生活护理补贴、残疾人无障碍改造、教育扶贫雨露计划等应享尽享的政策;疫情期间,当得知张献忠女儿没有智能手机无法上网课后,他及时协调相关部门为其安装了宽带并购买了智能手机,以实际行动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圆了求知梦。在他的辛勤努力下,李文安、肖荣昌、吴心合等13户老人户通过调解都与子女签订了赡养协议,实现了老有所养……

几年来,王亮经常为困难群众送衣物、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并通过“六改一增”对困难群众户容户貌升级改造,新建了厨房、垒起了院墙、更换了窗纱等,还为特困户提供了每月400元的村保洁公益岗位。如今,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对美好未来充满了希望。在他的感召下,县信访局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帮扶责任人先后自发的为贫困户和困难家庭捐款捐物、钉门帘、送蛋鸡等价值3万多元。

真心真情的投入赢得了群众的认可。群众时常把自家种的青菜、蒸的馒头等送到王亮居住和办公的村室,但都被他婉言谢绝。在多次的国家、省、市、县脱贫攻坚调研督查时都能听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赞许,村民对国家扶贫政策的认知度、满意度明显提高,都夸他是党和政府农村政策的传播者、践行者。

经济状况好了

脱贫攻坚要授人以渔,只有发展产业并让贫困户加入其中,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才能脱贫致富。

2017年10月,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征得村“两委”班子同意和村民支持之后,西华县委群众工作部、信访局的大力支持下,王亮经过努力,村里建成了占地2000平米,投资50万元的塑胶制品扶贫车间,30多名村民、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另协调争取194.37KW光伏发电站建成收益,指导培训群众规模种植山药、西瓜等高效经济作物190亩。为巩固脱贫退出后续发展长效机制,他又向单位主要领导建议扩大扶贫车间规模,2020年初,张大楼村第二个产业扶贫车间又建成投产,进一步扩展了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的增收渠道。

脱贫攻坚路上他与全体村民手牵手,通过扶贫扶志,因人因户施策,使经济面貌发生质的改变,让43户贫困户享受到三年6000元的产业扶贫分红,41户贫困户通过公益岗位劳动享受到光伏发电每年2500元以上收益,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金融扶贫分红全覆盖,24户贫困家庭学生享受教育扶贫和雨露计划。为全村251户村民免费发放花生种、小麦叶面肥、小麦一喷三防无人机免费打药等。

干部作风变了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王亮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加强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党员的思想教育,坚持每月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学习党章党规,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新指示精神;每周组织召开“两委”会“议扶贫、谋发展”,集中商议重要村务。通过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等活动锤炼党员党性修养、提升干部综合素质,激励党员干部争当致富带头人,增强村“两委”干部为民担当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 王亮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其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深入群众,立足村情,带领村党员干部做实事、办好事,在农民增收、共同致富,抓党建、促脱贫等方面积极作为。

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针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王亮立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和毅力啃下这块硬骨头,决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忠实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职责担当,坚决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如今,张大楼村村容村貌靓了、民心民风变了、干部作风变了,王亮也从村民眼里的“外人”变成了“村里人”。群众感激说:“有王亮在,我们村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