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水中人参”富了曹圩村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

2020-09-23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何心悦

“在家挣钱能顾住一家老小,谁愿意跑老远打工?”顶着午后的太阳,杨传环一边娴熟地捞起芡实池内的水藻,一边跟记者谈起他的脱贫往事。

47岁的杨传环是淮滨县期思镇曹圩村人。在外打工返乡后,他没有想到,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芡实帮助一家人摘下贫困帽。现在,他已与家人住在了新房子里。

芡实,是睡莲科芡属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种仁又称鸡头米,可食用、可入药,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字——“水中人参”。杨传环种植的芡实,是淮滨县芡实产业党建联盟基地引进的苏芡,品质更好,卖价更高。期思镇纪委书记任伟介绍,北芡每亩纯利润3000多元,而苏芡达6000多元。

为了帮助更多人脱贫,期思镇牵头成立了以曹圩村为核心的淮滨县芡实产业党建联盟基地,全县种植芡实总面积约4万亩。该基地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培养种植带头人、业务能手、管理骨干为党员,解决了“有组织无党员、有党员无组织”问题。这一“党建+产业”联盟,还围绕芡实的种植、养护、收割、采购等,安排整年的活动,并由各种植大户及各村党支部轮流负责实施,以落实责任归属。

此外,期思镇还吸引了一批返乡人才。利用淮滨县出台的“多彩田园”产业等政策,鼓励资本、人才、技术下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如曹圩村的芡实种植带头人,在政策的吸引下回乡创业,带动了一批群众增收致富。

杨传环加入了联盟基地的一家合作社,除了自家的地,还流转几亩地种芡实。合作社向他无偿提供种子,并免费指导种植。“芡实生长在水里面,有啥情况不能直接看出来,没人指导着弄,就摸瞎了。”杨传环说。

“我除了种芡实,还在芡实池子里养泥鳅。芡实每亩最多能收400斤,收完排水后种弱筋小麦,等收麦了再种新一轮芡实。”杨传环透露,他去年的毛利润有十余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很多。

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芡麦(蔬)轮作”的种植方式已经在期思镇推广,5月至10月底种芡实,11月至次年4月种菜或者弱筋小麦。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信阳市分公司驻曹圩村第一书记方其俊说,曹圩村的芡麦(蔬)轮作种植基地,已覆盖贫困户30户,户均年增收约4万元。该基地还获得商务部“三品一标”认证。

“我刚来驻村的时候曹圩村已退出国家级贫困村序列,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了。但并不是基础设施好了,户户都能脱贫。”方其俊说。

“种芡实的确是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方式,我们因户施策,采取多种就业脱贫方式。村里留守妇女多,就组织她们去渔网厂等搞编织、做手工,一天能挣50多块钱,有的厂允许把活带回家。还有一部分村民靠在本县或外地打工脱贫。”方其俊说。

目前曹圩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减少到12户28人。“近期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让这28人脱贫,他们中多数是老弱病残,我们会在加强社会保障这块儿多下功夫。”方其俊说。

采访手记

稳定脱贫不仅仅要解决基础设施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当地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对此,曹圩村发展芡实种植,并通过加入产业党建联盟、吸引返乡人才带头致富等方式,让以芡实产业为核心、多种产业共发展的特色模式,逐渐带动更多贫困户“摘帽”。

曹圩村紧邻淮河边上的兔子湖,当地村民种芡实、莲藕等可通过水利设施直接从兔子湖引水,自然优势赋予其发展产业脱贫的便利。当地发展的种植、养殖产业及加工车间,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愿望。

此外,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期思镇以引才、留才、用才为抓手,使得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愿意返乡创业,带领一方群众共同发展产业。

乡村名片

曹圩村位于淮滨县期思镇西北部,地处淮南湿地核心区。全村面积4.3平方公里,共2908人,耕地面积5555亩,水域面积约200亩。农户收入来源以特色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等为主,种植有芡实、莲藕、弱筋小麦等,养殖有蛋鸡、牛、鹅等。曹圩村2014年退出国家级贫困村序列,累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9户1002人,目前未脱贫12户28人。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