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生死线上运输物资的“钢铁战士”——访沈丘籍抗美援朝老兵李俊民

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作者:

2020-10-18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记者 陈永团 彭慧

人物档案:李俊民,1932年出生于沈丘县槐店镇,1949年5月在解放上海时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00师,后改编为炮兵63师;1951年3月入朝作战,在抗美援朝中荣立三等功一次。1955年复员,后经多次工作变动,于1962年到义马矿务局工作,1986年退休。

响应号召入朝作战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抚今追昔,那些为光荣与梦想激情燃烧的革命前辈越发令人敬佩。10月14日,记者走近88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俊民,来听听他讲述战场上的难忘岁月。

在沈丘县城沙河南岸的一座小院落里,记者寻访到老兵李俊民时,他正和邻居下象棋,老人除了有点儿驼背外,耳不聋眼不花,虽然88岁的高龄,看上去也就70岁左右,眼睛炯炯有神,声音洪亮有力。    

李俊民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沈丘县槐店镇。在那个战火连天、民不聊生的苦难年代,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也为了更好地报效国家,他很小的时候就走出家门到开封上学,后来由于战乱和家人失去联系,吃尽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头。后来,他辗转来到上海,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从来没想到能过上现在这么好的生活,看到国家一天天强盛起来,我打心底里觉得激动。”李俊民老人说,他每天看电视,不是看抗战片就是看新闻,时刻想知道国家都有了哪些新变化。    

作为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说起那场打出了中国人尊严的战争,他至今记忆犹新。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00师,当时的100师担负着上海的警备任务。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100师改为炮兵63师。1951年3月,他随部队入朝作战。  

当时的朝鲜半岛天寒地冻,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低温,对每一个入朝志愿军战士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  

“漫山遍野都是雪,走着走着,脚就被冻得没有一点儿知觉了,睡觉也在雪地里。”李俊民老人说,有一天,他的脚和鞋冻在了一起,鞋怎么都脱不下来,最后用刀子把鞋割破,才把脚从鞋里取出来,一看,脚都冻得发黑了。  

“每个战士的情况都差不多,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一心想把侵略者赶出朝鲜。”李俊民老人说。    

志愿军入朝后立刻投身战斗,但那时中美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严重不对等。当时志愿军不光武器装备落后,后勤供给也与美国差距巨大。美军官兵穿着兜式防寒帽、羊毛内衣、毛衣裤,外套外面还有防风雨登山服,战斗长筒靴内有两到三层羊毛鞋垫。    

由于志愿军入朝极为仓促,基本没有北方入冬的棉衣,这在此后的一些战役中导致了极为可怕的非战斗伤亡,人数甚至超过了战伤人数。志愿军部队的冬装主要是棉衣棉裤,虽然能保暖,但一旦被水浸湿就会板结,失去保暖效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冻伤导致的伤亡数以万计,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

“敌人的优势是有飞机支援,所以我们就不断挖坑道,千方百计缩短和敌人的距离。”老人回忆说,当时敌人不断轰炸志愿军阵地,战士们吃、喝、拉、撒、睡都在坑道里,每次轰炸过后,大家脸上都是土,完全认不出彼此是谁。  

为了躲避侵略者飞机的轰炸,部队总是晚上行军,白天进入山林隐蔽。

运输线上九死一生    

虽说是在炮兵部队,但李俊民却干起了运输兵的活儿。当时炮兵63师在朝鲜平壤、杨德、元山一带活动,伺机寻找战机。在这期间,很多战士患了夜盲症,而且粮食和弹药严重短缺,特别是患了夜盲症的战士,如果不及时补充维生素等药物,随时面临失明的危险。还有一些战士由于长时间吃腌制萝卜条,渴时再喝点凉水,导致拉肚子人数增多,几乎丧失战斗力,再不去后方运输武器弹药和食物、药品,后果不堪设想。  

见状,当时师部领导决定,抽派几名军事素质好的战士负责此次物资运输活动,李俊民和另外3名战士主动请缨,并保证一定圆满完成任务。    

在当时的抗美援朝战场上,为了阻断供给到志愿军部队前线的食物和武器弹药,美国不断炸毁铁路和桥梁。故而押运物资的任务十分危险,随时都有被美国飞机轰炸的危险。    

安全起见,李俊民和战友白天休息晚上驾车,而且还不敢开车灯。气温低下,冰冻路滑,他们随时都有掉进悬崖的危险,所以车速几乎是“爬行”,150多公里的路程,走上一夜才到达后方领取物资处。  

“黑夜行军,美军飞机扔照明弹,照得那地下呀,一根针都能看见。美军一扔照明弹,我们就往公路两边一趴,隐蔽起来了。”李俊民回忆说,执行任务时,压根没想到能活着回来,美军的飞机到处扔炸弹,经常有志愿军战士被炸死炸伤。  

由于朝鲜山高林密,我军很多防御阵地设置在山丘上,这样虽然可以更好地防御和狙击敌人的进攻,但也给运送补给的士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每运一箱弹药、每送一袋面,都是非常艰难的。    

在其中一次运输物资的任务中,李俊民和战友遇上寒流袭击,气温突降至零下20摄氏度,风雪交加,滴水成冰。朝鲜北部高原地带,年无霜期仅80天,群山起伏,丛林深密,公路蜿蜒盘旋在原始森林中。路面积雪越来越厚,越来越滑,当时运输车辆是苏联造嘎斯车,虽然车况好、马力足,但车轮原地打转,爬不上坡。李俊民和几名战友在车下紧跟着车步行。一发生车轮打滑,他们立即垫上三角木,使运输车不至于滑下坡去。运输车实在爬不动了,就暂停在路边。“好在最终爬上了山坡,天亮前到达了我方阵地,要不然不是夜里冻死在冰天雪地里,天亮后也会被美军的飞机炸死。”

由于李俊民和战友们多次圆满完成了物资弹药的运输任务,荣立三等功一次。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李俊民所在的部队并没有撤回国,一直到1955年6月才从朝鲜回国,李俊民也于当年复员回到沈丘县槐店镇。  

回到地方后,李俊民分配到手工业合作社当会计,1956年调到手工业管理科当办事员,后又调到船民公社当教师。1962年,义马煤矿到沈丘县招工,他就去煤矿当了工人,直到1986年退休。

当时矿上常常有生产任务大会战,为了完成生产任务,李俊民和同事经常连轴转,一干就是12个小时。由于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的作风,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  

李俊民说,有国才有家,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名亲历过旧社会黑暗和战争洗礼的人,活下来并看到国家一天天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时常感叹没有虚度此生。闲暇之余,他下下棋、锻炼锻炼身体、练练书法,生活有滋有味。    

在采访的过程中,李俊民老人眼中始终闪着泪花,尘封多年的记忆似乎又把他拉回到了70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记者拍照留念时,老人翻出了压在箱底多年的军功章、荣誉证书和老照片,一一展示给记者看,那份自豪和骄傲感溢出眼底。  

“我现在一个月好几千块退休金,不愁吃喝,与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很幸福。”采访结束时,李俊民说,他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大家都过上了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好日子。  

尽管不复当年一身戎装时的英俊帅气,尽管走路时不复当年跨过鸭绿江时的伟岸英勇,尽管握笔的双手不复当年握钢枪时那般孔武有力,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年逾90岁高龄的李俊民老人告诉记者,一日为兵,终身为国,如果祖国有需要,他仍想为军队建设略尽绵薄之力。

纵使惨烈悲壮,纵使千难万险,那个战场、那个年代依然是他们人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因为,那里有他们的青春,有他们的信念,有他们的战友,有他们的荣光。(此文特别鸣谢周口市、沈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李欣]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