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太康好媳妇许蒙:连夜到娘家为婆婆借“救命钱”

来源:周道客户端

作者:

2021-01-13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马治卫通讯员高一麟 

在太康县清集镇说起许许蒙,人人竖大拇指,因为她是出了名的好媳妇,她连夜往返700余里到娘家为婆婆借“救命钱”更是众人的美谈。

今年35岁的许蒙是太康县清集镇高桥行政村村民。2016年—2019年连续三年被清集镇政府评为“五好家庭”;2018年3月被太康县妇联评为“好媳妇”;2019年1月,获太康县第十届“十行百星”称号;2020年1月被评为周口市“乡村好媳妇”,同年12月荣登太康县“乡村光荣榜”;2021年1月荣登“周口好人榜”。

为照顾婆婆一度累瘫在床

1月12日,出县城沿着蜿蜒的村路行进约三十来分钟,在一条岔路的尽头,见到一处祥和的农家小院,这便是许蒙的家。

2004年2月,不到19岁的许蒙和丈夫自由恋爱嫁到清集镇高桥村。婚后一年多,许蒙有了一双儿女,日子虽然清苦,但很幸福,小两口一直憧憬着将来在外面打几年工在家盖个像样的房子。

“当时婆家确实穷,家里仅有三间破瓦房,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至于彩礼,我压根就没想。结婚当天,仅是双方亲戚在一起吃顿饭,就算把婚事办了,”回忆当时婆家家庭的拮据,许蒙的满满的心酸,“记得我女儿刚出生不到两个月,我的奶水不够吃,孩子饿嘞嗷嗷直哭,加上一连几天大雪,路滑,没法拉架子车去集上买粮食,我丈夫硬是肩扛60多斤玉米一吃一滑地徒步到7里外的清集换钱买奶粉……”

2005年3月,许蒙的婆婆突发心绞痛被紧急送往县人民医院,让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如同雪上加霜。

“看着婆婆病的那样,丈夫吓得给医生跪下好几次,恳求医生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治好娘的病……”回忆当时的情景,许蒙心有余悸,“害怕婆婆万一出啥事了,又心疼丈夫,我也是止不住泪儿。当天晚上,我和丈夫开个四轮拖拉机将家里仅有的5亩辣椒,还有辣椒地里套种的玉米,送到离家70多里地的杞县宗店低价处理了。处理结束辣椒将近凌晨两点了,丈夫匆忙赶往县医院,我又赶往25多公里外娘家,向父亲借了1万多元钱,到县医院时天还不亮……”

借钱奔波、心疼婆婆、来回取药买饭加上连续几天几夜基本上没合眼,年仅19岁的许蒙一度累瘫在婆婆病床头。经过10天治疗,婆婆的病得到有效控制。

连夜到娘家为婆婆借“救命钱”

为了早日还清债务,许蒙的丈夫只得出外打工。许蒙一边在家里伺候公婆、照顾两个孩子上学,一边种10多亩田。经过小两口的努力,生活慢慢有了起色。2013年10月,借亲戚3万多元,加上丈夫多年的打工积蓄,许蒙在城里买了套房。

“婆婆身体恢复后,我偶有空闲,就跟着邻村的建筑队打零工,搬砖、掂砂灰,挣个零花钱,补贴家用。”许蒙回忆说,“跟着建筑队打零工有时得跑几十里地,晚上还得连夜往家赶,尽管有点辛苦吧,只要一家人都平平安安的,心里也是蛮幸福的。”

然而,好景不长,意外又发生了。2014年4月6日早8时许,正赶往地里喊许蒙回家吃饭的婆婆突发脑溢血被送往县人民院,当晚又被紧急送往郑州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婆婆生病那年,刚在城里买套房子,家里一分钱也没有。婆婆在重症监护室住着,医疗费像流水一样,第一天就花16000多元。不到一个星期,刚开始在家筹借的钱基本花光,医院又一再催着交款。”回忆当时的情景,许蒙两眼含泪,“家里实在没有再能卖的东西,卖房吧,一时半会也出不了手,当时真把我和丈夫急坏了”

看着丈夫熬得通红的双眼,许蒙连夜从郑州赶回远在180公里外的太康县龙曲镇格针园村的娘家。

“爸,俺婆婆有病了,家里的钱也花光了,现在急需用钱救命,您再帮女儿一把吧。”许蒙泣不成声,“俺爸领着我转遍了俺5个姑、3个姨家加上俺爸的4万元总共借了13万。”

大约到第二天凌晨4点多,揣着13万元“救命钱”,许蒙又连夜赶到郑州,将钱交到医院。在郑州住院整整一月,许蒙的婆婆康复出院。

“蒙家婆婆刚出院那会儿,身体虚弱,心情也不好。蒙都是想方设法哄她婆婆开心。蒙家婆婆好听河南坠子,在俺村蒙家婆婆是第一个有听戏机勒。当时让好多老年人羡慕的不得了。”提及许蒙,邻居王月华竖起了大拇指,“其实,当时蒙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给她婆婆看病欠了好多钱,两个孩子还得上学,可只要是她婆婆能尽快恢复,看那样,蒙啥都舍得喽,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声累。”

其实,在她心中,丈夫的母亲就是她的母亲,照顾公婆就是她的职责。公婆逢人便说:“只要半天听不到小蒙说话,看不到小蒙的影子,心里就有些牵挂,就好像身边少了什么人似的。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

“村子那么大,那么多的媳妇,从来没见过她这样孝敬的。”一位八十多岁的邻居,逢人就夸。

“没有小蒙的帮忙,俺家的地种不成”

“这么多年,小蒙的孝顺、持家,我们都看在眼里;为人处世也相当和善、热心。”提及许蒙,邻居高治平竖起大拇指,“没有小蒙的帮忙,俺家的几亩地根本种不成。她是我们村有名的好媳妇、好邻居。”

今年70多岁的高治平老人和许蒙是前后邻居。他的4个子女常年在外打工。由于身体有病,每到农忙季节,收种庄稼成了老人和其老伴的一大“心病”。

许蒙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2010年起,她便找到高治平老人,主动将其家里的农活全部包揽了起来,种地、浇灌、收割、运输......

“10多年了,俺家的农作物都是小蒙帮俺收种,没有为收割庄稼发过一次愁。高治平说,“这么多年,许蒙没有给俺要过一分钱,真是难为她了。”

发起成立村民互助小组有活大家干

许蒙所在的太康县清集镇高桥村位于清集镇北部,全村230户800多口人。近年来,受打工经济的影响,村里仅剩下一些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三留守”人员。

“今天准备到地里摘西瓜,没事的姐妹们有空过来帮忙。”2020年8月5日上午,许蒙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消息。

不大一会儿,六七名妇女从村里赶来。大家摘的摘,搬的搬,两个小时后,3000斤西瓜装满了一四轮拖拉机车厢。留下两名妇女和许蒙一起去集市销售西瓜,其他村民各自回家。

“刚才来帮许蒙采摘西瓜的村民是高桥村民互助小组的成员。”提及村民互助小组,村支书李志会竖起了大拇指,“6年前,由许蒙牵头成立的这支村民互助小组不仅解决了留守农户劳动力缺乏的问题,部分留守人员还能腾出更多时间就近到企业打工。看到村民互组小组的好处,一些留守妇女纷纷加入,成员很快增加到了20多人。”

“成立互助小组,当时也确实没想那么多。好像是2014年6月8日,麦子大面积成熟,趁着天气晴好,大家都忙着抢收小麦。”许蒙回忆说,“我当时也很发愁,婆婆刚刚出院,身体异常虚弱,公爹年龄也大了,丈夫又在浙江打工,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我就想着找几个同为留守人员的姐妹邻居轮流互助,收割、装运、播种……”

邻居孔琳,丈夫常年在外务工,两个孩子正读小学。看着6亩地麦子一天比一天成熟,孔琳很着急。村民互助小组一上午就帮她把小麦连收带种的活干完了。

“如果雇人,按一人每亩100元计算,我得花出去600块钱。”提及成立互助小组,孔琳满满的赞许。

邻居陈霞丈夫常年在杭州务工,每年只有春节才能回家一趟。以前每到农忙季节,陈霞可没少为家里的几亩地犯难。自从陈霞加入村民互助小组后,她们把地里的农活干完以后,就到附近的合作社或企业干活。“一天一个人100多块钱。加入村民互组小组就是好。”陈霞笑着说。

“许蒙组织成立的农户之间的互帮互助,既解决了留守村民用工难题,又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成本,更重要的是融洽了村民之间的关系,下一步,我们准备把村民互助小组的做法在全村推广。”高桥党支部书记李治会表示,“温馨的家庭是和谐社会动力的源泉,许蒙用实际行动,情系老人,情系村民,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精神,彰显了一个新时代农家媳妇的优秀品质,她的品质,她的行动,给我们吹来了一股和谐社会的春风……”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