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从诗圣到诗史——杜甫的爱国情怀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柳岸

2021-01-22

2016年8月11日下午3点,第二届杜甫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河南省文学院举行。我作为获奖作者参加典礼,典礼结束后,被告知获奖作者第二天要去巩义采风。知道杜甫是巩义人,却没有去过,便欣然与获奖同道前往巩义。正感叹巩义人会做事,却听说杜甫文学奖是巩义资助的,心里不禁惊讶,河南省最高文学奖,竟然是巩义资助的。倘若杜甫地下有知,又会作何感想?我为周口的艺术工作者庆幸,周口财政并不富裕,却一年拿出50万作为文学艺术成果奖,这不是哪个地方都能做到的。

一路感慨,心境难平,到了杜甫故里,心情转畅,这里还真不错。景区内的主体建筑均为唐代风格,以木质结构为主,以红色为基调,配以灰色顶瓦,整体样式庄重大方,色调简洁,古色古香,韵味十足。

瞻仰诗圣萍迹

“杜甫故里”是在杜甫出生地,建成的纪念馆。纪念馆由诗歌展区和诗人展区两部分组成。首先进入的是“百米长廊”,又叫“诗圣碑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题字。廊内容纳石碑百余通,内容大都为杜诗,汇聚国内外著名书画家的墨宝,楷、草、隶、篆古今书法各具特色,其书法艺术精湛、结构严谨、雄深苍浑、骨气洞达、爽爽有神、挥洒自如、浓淡有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堪称一绝。

再往里走便进入诗歌区第一展厅,情景再现的是诗圣《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当我听到“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的诗朗诵时,不知是怎么了,眼里有种热辣辣的感觉。此诗作的时间大概是公元755年10月,诗人困居长安十年,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节点,李隆基荒淫废政,听信奸相李林甫,而李林甫口蜜腹剑,妒贤嫉能,堵塞圣听,把持朝政19年。期间,李隆基也想选拔人才,诏告“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李林甫却编导了“野无遗贤”的闹剧,所有参考的士子全部落选。杜甫亦在此中。此路不通,杜甫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得不奔走于权贵之门,投赠干谒,但都无结果,天宝十年(751年)李隆基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献《大礼赋》,得到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又因李林甫主选,没有得到官职。杜甫客居十年,奔走献赋,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一直到755年,李林甫去世,杨国忠为相,他才被授予河西尉这样的小官。杜甫不愿就任,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此时,杜甫已经44岁。出身官宦,才华横溢,满怀济世报国政治抱负的杜甫,困居长安十年,穷困潦倒,这十年正是他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期,却因当政者昏庸荒淫,官员腐败无能,不但白白断送了大唐盛世,而且给社会底层包括诗人带来了悲苦飘零,生灵涂炭。正是这样的情景之下,才有了杜甫《自长安回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一年的11月,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开始了战乱流离的生活。尽管如此遭遇,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却丝毫没有改变,这期间,他写下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叛军献计献策。又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表达了他的爱国热情。我不禁感慨,中国的文人,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悲苦遭遇而改变自己的爱国情怀。

杜甫为官时期,李隆基老迈昏庸,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被迫离开长安,军队哗变,要求处死杨国忠,为了安定军心,高力士建议赐死杨贵妃。“华清池里洗凝脂,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千古一爱,抵得上稳定军心吗?这就是君王的爱情。卿卿我我不属于君王,那是民间小调。安史之乱,李隆基西逃,太子李亨北上灵武,众官员对李隆基失望之极,拥立李亨在灵武即位,李亨后谥萧宗,时尊李隆基为太上皇,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温柔的篡权者,也是李隆基最好的结局。

时刻关注时政的杜甫,得知李亨即位的消息,只身北上,投奔李亨,颇受赏识,授为左拾遗。拾遗本义拾遗补缺,大概是谏议大夫一类的官职。后世有杜拾遗之称。杜甫跟当时的宰相房琯关系甚好,房琯被贬,杜甫营救,不想触动圣颜,因此遭受牵连,被贬华州。这让人想起了司马迁。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杜甫只能以诗作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愤懑。这时,他写了《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瘦马行》。李亨在灵武指挥郭子仪、李光弼与叛军作战,长安得以收复,杜甫亦回到长安,仍旧任左拾遗,却不再受重用。终因房琯事件,再次贬至华州。乾元元年(758年),杜甫离开华州探亲,第二年返回时,值唐军与叛军进行邺城之战,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百姓忍辱负重参军作战的爱国精神,感慨万千,写下了不朽史诗《三吏》《三别》。正是这些诗作,确定了杜甫诗史的称号。759年,华州大旱,时政污浊,杜甫痛心疾首,咏叹国家多难,人民疾苦,写下了《夏日叹》《夏夜叹》。面对满目疮痍,杜甫绝望之极,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之位,前往秦州,开始了漂泊生活。 

缅怀诗史飘零

杜甫到了成都,在成都尹严武的帮助下,在西浣溪畔建了一座草堂。我不知道那时的草堂对于现代来说相当于什么样的建筑,反正可以安身了吧。杜甫在成都被严武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大概相当于严武的参谋,后人亦称为杜工部。不久又辞职,杜甫开始了五六年寄人篱下的困苦生活。“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通过这样的诗句,可以想象到杜甫穷困到何种程度。秋风凄雨,茅屋破败,饥儿啼嚎,老妻垂泪,面对如此困境,杜甫只能奋笔疾书,完成了另一首标志性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广德八年(766年),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几经周折到夔州,得到都督柏茂林的照顾,在此定居,生活暂时无忧。这时期,杜甫的诗作达到了顶峰,《春夜喜雨》《蜀相》《闻军官收河南河北》《登高》《岳阳楼记》等大量名篇都是这时创作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成为千古绝句。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由于困窘,不能北归,困在船上近一年,才到了潭州(今长沙),却又遭暴乱,只得折往衡州,打算到郴州投靠舅父。行至耒阳,遭遇江水暴涨,停靠码头等待水患平息,5天水米全无,幸亏县令聂某送来酒肉,方才得救。由于水患,一心北归的杜甫只得改变计划,返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伟大的诗人杜甫,在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59岁。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