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留住那最后一抹乡愁——探访西华县东夏亭镇传统村落

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

2021-01-26

岳庄村外景

袁小楼村村民在民居前享受悠闲时光

□记者 梁照曾 文/图

核心提示

“传统村落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和‘活化石’,更是民族的DNA,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审美、价值观,也是民族的根和乡愁。”这是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对于传统村落的评价。传统村落在当前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背景下,更是显得弥足珍贵,是各地争夺的优势资源。让人欣喜的是,西华县东夏亭镇目前保存着9个完整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豫东风情传统村落。为什么留住乡愁?乡愁是人类精神情感的寄托,留住传统村落,就是留住那最后一抹乡愁。

小瓦房院落是上世纪80年代豫东传统村落代表

顺着西华县清河驿村中间的乡间公路往北去,过了东夏亭镇,路两旁一个个由清一色小瓦房院落组成的村落会映入你的眼帘。在豫东平原上,这些由一座座方正小瓦房院落组成的村落,和那些楼房平房瓦房混杂、新旧高低不一的村落相比,无疑是大平原上一抹干净、清丽的风景。记者注意到,这些全部由小瓦房构成的村落共有9个,全部在东夏亭镇岳庄行政村,分别为岳庄、袁小楼、回小庄、秦庄、姜楼、草楼、杨树李村、井刘庄、周庄。

这些建于上世纪八九十时代的小瓦房农居,是当时中原地区特别是豫东地区最具特色的农村建筑,四方院落,坐北朝南,建筑结构全部为一层,主房在北面,偏房在东西两侧,主房以青砖小瓦房居多,也有红砖青瓦,间数以3间为主,宅子大的,也有四五间的。主房建造较为讲究,墙体为砖墙,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泥口为主,进入九十年代,变为沙灰口。房梁为木梁或以墙代梁,内扣小青瓦或方砖,屋顶覆以小青瓦,屋脊两头翘起。主房用作住宿或招待客人,东西偏房也是小瓦房,建得相对简陋,一般作为厨房、牲口屋或杂物间,整体风格简朴、实用,具有典型的豫东农村民居风情。

在改革开放40年里,随着农民越来越富裕,各地的传统民居经历了三四次翻建,将最初的小瓦房拆掉,建成平房,而后又建成两层楼房,现在朝三层小洋楼发展。因此,从近40年的农村建筑发展史来看,小瓦房民居是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土草房拆掉,进行换代后而改建的第一代砖混建筑。那个年代,尽管已经掀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但是豫东农民的地域文化、审美意识仍相对保守,加上信息还不发达,豫东农村第一代砖混建筑风格和布局,仍然仿建和继承了民国时期的北方民居风格。后来,农村二代三代民居就显得较为混杂,平房、半截楼、两层平顶楼等同时存在。这些建筑,多是农民外出打工,比着葫芦画瓢,将外地建筑的审美形态带回老家。因而,一个村庄的民居面貌保持30多年不变,实属罕见。而西华县东夏亭镇岳庄行政村的9个村落能够完整地保留到现在,堪称奇迹。

传统村落的保存,得力于新农村建设的“切换键”

这些传统村落为什么保存得这么好?村民们为什么心思这么齐?难道当地对于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有着长远的思考……带着种种疑问,记者日前先后走进袁小楼村、回小庄、岳庄进行采访。

在这些村里,多是老人们居家生活、侍弄庄稼,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或做营生。在袁小楼村,一对老年夫妇正坐在自家大门口吃早饭,聊起袁小楼,80岁的老先生满脸兴奋。他说,新中国成立前,袁小楼村只有3户人家,现在发展到30户,这些瓦房的青瓦、青砖都是村民自己动手烧制的,房子也是大伙相互帮忙盖起来的。那时候,邻里帮忙从不收工钱,喝口茶,也不吃饭,就是帮个忙。话语间,老先生满脸的幸福。记者问道:“房子为啥保留这么好?别的庄子都盖楼了,你们这几个庄子也不翻建?”老先生告诉记者,他们这一带正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不让私自建楼。这房子住着挺好的,老人们年纪大了,也不想爬楼。

在回小庄、岳庄、草楼几个村,记者也证实了这9个传统村庄保留下来的原因,就是这里正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求他们迁往新的集中居住地,搬迁完成后,这9个老庄子将面临被拆的命运。很多村民对自己建起的民居充满了眷恋,毕竟这些房子是他们自己拉土,制作土坯、土瓦,又上窑烧制,付出多年心血建成的。村里一些年轻人提出一些建议:这些清一色的小瓦房村落是难得的资源,拆掉有点可惜,复耕变成农田能带来多大效益还是个未知数,地方政府能否考虑未来统一规划,走观光农业发展之路?记者注意到,这9个村落是经过统一规划的,民居错落有致、井然有序,街道笔直、整齐。

记者来到岳庄行政村村委会了解情况,其位于岳庄西侧一大片整齐的居民楼群里。几位村干部告诉记者,村里的确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岳庄是西华县3个新农村建设试点之一。一位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干部告诉记者,这里的新农村建设从2010年开始酝酿,县里之所以选岳庄作为试点,是因为岳庄有一片390亩地的青年场(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下乡参加农村生产建设的地方),可以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在青年场建村民安置楼。他们到河北等地考察后,2011年便开始在岳庄行政村实施新农村建设,并要求全行政村9个村庄一律不准翻建房屋。村民陆续搬迁后,拆掉老村子实施复耕,可以腾出1000多亩地。

几位村干部告诉记者,青年场现已建成26栋楼房,还建有学校、幼儿园、老年公寓,配套设施齐全。村里已经对部分搬空的老房子实施拆掉复耕,复耕面积达300多亩。目前,26栋楼房的入住率已达80%左右,另有4栋还在建设中。至于未来村里是否会利用这些特色村落搞生态农业或观光农业,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信息。

传统村落“命悬一线”,民俗专家喜忧参半

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这9个村庄原定3年时间完成搬迁复耕,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半时间,这就意味着,如果政府的政策没有变化,岳庄行政村这9个具有豫东风情的传统村落将面临全部被拆的命运。

周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资深民俗专家杜忠义,闻听西华县东夏亭镇岳庄行政村还保留着9个豫东原生态传统村落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他认为,在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利用资源优势,结合种植业建民宿、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背景下,这9个豫东风情传统村落是西华县不可失去的“宝贝”,更是东夏亭镇的“金疙瘩”。如果当地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如果拆掉,将是西华县的一大资源损失。他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中国文联的领导下,一直致力于开展古老民居村落、传统民居村落及特色民居村落的保护,这些资源既是不可再生的,也是易损易失的。在当前豫东农村,这9个形成连片规模的传统村落,是十分珍贵的优势资源,希望地方政府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给予慎重考虑,能够保护下来。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