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周口:文化花开春满园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21-02-24

市民在街头的智慧图书馆看书。 (资料图片)

记者 张洪涛 王晨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和灵魂。

周口,一条沙颍河穿城而过,滋养着两岸人民,也带来了伏羲文化、老子文化、漕运文化等众多具有周口特色的文化资源,为这座美丽的平原城市,打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如今,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周口人,给城市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塑造着城市的文化内涵。

立足周口文化厚重、水运发达的特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中原港城发展定位,在持续抓好临港经济的同时,着力塑造城市人文精神,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文物考古取得重大成绩, 文化惠民能力显著提升,艺术精品创演再上新台阶,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新突破……如今,周口文化事业花开满园,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文化发展成果。

文物考古取得历史性突破  

考古,对我们来说总有一丝神秘色彩,它在不断的探究、考证中还原真实的历史,帮助我们记住城市曾经走过的道路。  

日前,市民从媒体上看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让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周口,让千万周口儿女感到由衷自豪。

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淮阳区大连乡的大朱村。它的考古发掘对于更加深入认识龙山文化晚期,也就是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阶段的社会形态、发展水平等提供了全新的考古资料和新的视角。 与此同时,位于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传来了令人鼓舞的消息:考古人员在这里发掘出土28座夏代早期“粮仓”。由此,时庄遗址也成为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粮仓城邑,布局清晰,功能明确,对研究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粮食管理等具有重要价值。

凭借着这一重大发现,时庄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20年度全国5项重大项目考古工作成果之一,填补了周口文物考古的历史空白。

如今, 平粮台古城遗址、时庄遗址已经成为外界了解周口厚重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也让周口文化这张名片熠熠生辉。 202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意见和要求,扎实推进我市文物安全各项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既高效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又切实保护了地下文物。

“十三五”时期,我市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力度,平粮台古城遗址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规划》,淮阳太昊陵、西华女娲城开发利用工作和平粮台遗址纳入了省委、省政府《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方案》。新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全市现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3处,馆藏文物5万余件/套,古钱币30万枚,国有博物馆11家,非国有博物馆6家,已登记非国有藏品7万余件/套。

文化惠民能力显著提升

“周末公益剧场”是我市打造的享誉全国的公益文化品牌。自创办以来,始终把“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作为活动创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不花钱就能在有空调、有座椅的剧院中观看高品质的演出。与此同时,让群众参与到“周末公益剧场”的演出中,专门设置了《市民风采》版块,让广大市民登上舞台,展示才艺。让群众不仅成为公共文化的服务对象,也成为公共文化的参与者。

“周末公益剧场”还组织开展了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军营活动,免费为群众演出,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打造了群众“家门口”的剧场。

据统计,“周末公益剧场”自创办以来,受到广大群众欢迎,截至目前,已累计剧场演出627场,进基层演出100多场,举办各类音乐会、戏剧大赛、合唱比赛80多场,直接惠及群众500多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河南省委宣传部等上级领导部门的肯定和表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公益性事业、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做出了有益尝试。

“十三五”时期,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全力推进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运行有效、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市文化艺术中心在原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三馆基础上,新增了非遗保护中心和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累计接待群众400多万人次,免费培训人员5万多人次。全市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79个、农家书屋4864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122个,中心城区建成8座智慧图书馆,每个县(市、区)均有文化馆、图书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每年完成舞台艺术送基层2000多场,“周末公益剧场演出活动”“周口市少儿文化艺术节”“周口市音乐舞蹈大赛”“周口戏剧大赛”“周口市小戏小品大赛”“欢乐周口广场文化活动”等已形成常态。

文艺创作精品层出不穷

“能在家门口看到这么精彩的戏剧演出,真是让人大开眼界……”2020年11月11日,周口市第七届戏剧大赛的首场演出现场,看完精彩的豫剧现代戏《黄河边》后,戏迷票友们大呼过瘾。

不仅仅有《黄河边》,在这次大赛上还亮相了《太康人家》《小家大爱》《卧治清风》《铁面红颜》《我是河南人》等众多精品力作,集中展示了近三年来周口戏剧艺术创作的新成果。

此次戏剧大赛吸引了广大市民的目光,西华县文化艺术中心剧场作为此次大赛的演出场地,12场比赛,场场爆满。在12天的比赛中,观众累计数近两万人次。全程观看比赛的市民张先生感慨地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十足的戏迷,这些年我也看过不少戏,但在这么好的剧场观看来自全市的优秀剧目,还真是第一次。”

纵观“十三五”时期,我市的文艺创作精品层出不穷。近年来,我市创作优秀小戏小品和音乐舞蹈作品近200个,优秀作品30多个。在历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河南省小戏小品大赛”和“河南省音乐舞蹈大赛”中均获得了优异成绩,连续5届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省小戏小品大赛”和“省音乐舞蹈大赛”举办了周口专场。现代豫剧《口上的女人》在河南省第十三届戏剧大赛上荣获“文华大奖”,创造了市级院团在全省戏剧大赛中唯一荣获金奖“五连冠”的奇迹。太康道情小戏《清洁工》从全国70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全国“群星奖”戏剧门类作品决赛,成为全国入选的二十部作品之一。

非遗展演影响力不断彰显

时光回溯到2019年3月份。在淮阳羲皇文化广场上,第十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拉开帷幕。来自陕西、青海、河北、四川、内蒙古、安徽、广西、山西、辽宁等省、自治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与,分六场对各省展演类项目进行集中演出。

在此次展演中,诸如《安塞腰鼓》《南阳三弦书》《陈氏太极拳》《担经挑》《大相国寺梵乐》《官会响锣》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观众见面,赢得阵阵掌声。

目前,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周口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已成功举办十届,每届展演都吸引了全国多个省份参加,上百万群众前往观看,展演涵盖了省市级、国家级和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成为河南省保留的重大文化活动之一,并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列为重大文化活动。

目前,我市有1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5个省级非遗项目,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与展示传播活动。

“十三五”时期,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了全市四级非遗名录及非遗传承人体系,培训全市非遗工作人员及传承人300余名,联合、倡议全市开展非遗进校园120余场,非遗展演展示100余场,邀请大中小学生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研学20场。2020年初,倡议全市非遗传承人为宣传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创作戏曲、曲艺作品20段,创作雕塑、剪纸、秸秆画、芦苇画作品1000余件。

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新突破

周口文化资源丰富,是羲皇故都、老子故里,是姓氏文化、道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可以说,周口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

去年以来,我市归纳梳理周口文化旅游资源,编制周口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把更多周口元素纳入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大格局。起草《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召开高规格的文化旅游大会,构建“一核一轴一带五区”文化旅游格局,为周口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提供基本遵循。组织我市文旅企业参加第三届中原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第26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暨“2020黄河文化旅游品牌推广大会”、淮河经济带区域联盟大会等,宣传推介我市文旅产品。

如今, 恒大周口智慧农业产业园暨美丽乡村项目开工建设;周口建业绿色基地已开放的童乐谷、亲子乐园、现代科技农业展示馆、农耕体验园等项目开园以来,游客人数达50余万人次。乡村旅游规模日益壮大,目前,我市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3个、休闲观光园区3个、乡村旅游特色村26个,年接待游客112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10.5亿元。

如今,行走在三川大地,处处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图书馆、博物馆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正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用文化的力量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描绘着“满城文化”的壮美图景。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