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焦墨山水 厚重苍茫——研读山水画家郭保同

来源:周道客户端

作者:黄佳

2021-03-24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黄佳 文/图

在采访之前,我与郭保同老师有过一次接触,那是在商水姚集一中的书法进校园活动上,他向母校捐赠书画作品,拳拳之心,让我很受感动。当时对他的了解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山水大家班画家,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程大利入室弟子,中国国家画院书法学院曾来德首届书法课题班成员。

一个晴好的午后,记者走进郭保同的家,一种纯粹的感觉扑面而来,房间没有任何炫耀身份的布局,没有任何彰显品位的陈设,目光所及之处,多为新近完成的画作。

58多岁的郭保同温厚朴实,一副黑框眼镜为他平添了几分儒雅之气。绘画,对他而言,是生命的大部分,正因如此,他才能以一种全力以赴的姿态去追求艺术理想。

少年时代对艺术如痴如醉

回首来路,必有起点。1963年,郭保同出生于商水县姚集乡,自小热爱书写毛笔字。上小学时,每次上描红课(书法课),郭保同都会用心地写好每一个字。“披蒲编、削竹简”的勤勉,不只会发生在古人身上。没有墨汁,他用地锅灰和水当墨汁;没有宣纸,就用废旧的书本,少年的郭保同为了写字自创了很多“天才”办法。

“我记得有一次,写毛笔字写到灯油耗尽,但是我还想写。”郭保同说,当年,他写的毛笔字经常被老师用红色笔圈起来,挂到学校的窗口展示,那种荣耀感、自豪感至今都令人难以忘记。在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很难接受正规的艺术训练,但这没有影响到他对艺术的热爱。大自然为他提供了艺术灵感,动物、树木都是他的灵感来源,他用铅笔头和烟盒包装纸一笔一笔描绘着对艺术的渴望。

18岁那年,郭保同因几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刚好周口市棉织厂招聘设计人才,有着良好绘画基础的郭保同被录用。

在周口市棉织厂工作的那几年,郭保同自学获取河南大学中文系本科文凭,同时他开始研读专业绘画书籍《介之园画谱》,学习研究清代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的绘画技法,探究国画大师黄秋园的艺术风格。这段时光是他技艺的磨练期,也是事业的摸索期,中国传统山水画苍苍茫茫、气象雄浑的气韵为他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1997年,周口市棉织厂效益不景气,郭保同决定辞去工作,南下深圳闯一闯。在深圳,郭保同没有忘记自己的爱好和梦想,业余时间,坚持画画,并开始尝试着拿自己的画去卖,其中一幅画被人相中以500元成交,这使他信心倍增。

走出去才能“变出来”

2000年,郭保同正式走上职业画家的道路,在周口中心城区凤凰台文玩市场开了一家画室——新世纪画廊。2000年的周口,是继山东潍坊、河北石家庄等地之后的又一处书画收藏品集散地,一时间名家来往,人声鼎沸。由于郭保同的画笔精墨妙、气韵不凡,在周口市乃至全省供不应求。

“如果一个画家一成不变地去模仿别人,不知道创新,实为大忌。”郭保同说,那个时候,在周口绘画圈,他已小有名气。业内前辈张复兴婉转指出,他的画美则美矣,但没有自己的特点,一个画家只有走出去才能“变出来”,建议他去北京画院进修。

“我当时也是心存困惑,知道张复兴老师提出的意见十分中肯,当时去北京画院学习一年的学费5000元,生活费需要1万元左右。”郭保同说,当时,他的画廊收入很稳定,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妻子后,妻子很支持他。郭保同决定赴北京做一次全新的尝试和突破。

人生当有轨迹,要敢于走出去。入深海才能得蛟龙!在北京画院,郭保同师从当代著名中国画大家王文芳。“学了一年后,王文芳老师跟我讲,学画画是很寂寞很艰辛的事,你不用跟我再学了,回去好好消化一下,静下心来,两年后如能画出自己的感觉就坚持画下去,否则就改行干别的。”王文芳老师的教诲虽直白但方向明了,郭保同决定留在北京静下心来搞创作。刚开始画工笔画的确不易,一幅画起稿要半个月,画了洗,洗了画,一张1.8米×1.8米的画需要近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以苦作乐,天道酬勤!在北京的几年,郭保同收获颇丰。2004年,在中国美协展览中,他的作品入选3次,2005年入选4次,2006年入选4次。屡次入选,并未使他沉醉,他要在画风上寻求更大的突破,他开始尝试在生宣上画工笔,追求工笔画写意性的同时向宋画靠近。2007年,在中国美协展览中,郭保同再创个人记录,作品6次入选。这一年,他加入中国美协。

加入中国美协后,郭保同名利双收,但他依然没有停止对艺术的追求,先后跟随原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石齐,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程大利学习中国山水画。程大利是位学者型画家,曾任中国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对中国传统绘画很有研究,强调以书入画,要求弟子静下来、慢下来、淡下来潜心钻研学问,把绘画当作人生修行的一部分。程大利曾对郭保同说:“保同,你就是画画的料,要想走远, 一定要把书法练好。”程大利还把郭保同推荐到中国国家画院书法学院院长曾来德先生门下学习书法。

“头半年练《兰亭序》,下半年开始选帖,我选了大篆和章草,当时个别老师不理解,认为这两种字体太难写,没办法我就喜欢它们的高古厚重。”郭保同说,他知道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家都是篆书高手,只要功夫深没有办不了的事情。在这两年里,郭保同下了大功夫,每月写30张字,毕业创作的大篆《兰亭序》得到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副院长张晓凌的高度评价。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冯剑星评论郭保同画作:“以焦墨为胜。其作焦墨山水,苍松古柏,是以大块文章写自我无尽之心源。渴笔所至者,不求形似而求气完,不求体工而求意至。黄宾虹先生有云‘画有焦墨法,最为古朴,须笔力健举,含深秀为宜’。是以保同先生雄健之笔力,能见‘深秀’之妙处,此为得垢道人、个山僧之法脉也……”

郭保同表示,正是因为在中国国家画院的学习,让他不囿于固定的思维,由此才得以变通创新、触类旁通。

对绘画的追求无止境

郭保同笑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会产生焦虑感,让内心静下来是比较难的,而绘画恰恰是一种最佳的治愈手段。郭保同爱喝茶,爱读书,他的画不但承载着一种生活追求,也寄托着一种文化向往。中国画讲究“书画同源” “以书入画”,郭保同认为,中国画如果丢掉了这一美学传统,就会流于下乘,失去神韵。

“画家的涉猎应该是广泛的,唐诗宋词及儒释道文化精髓都应去好好研读,这样才能看得更远,画出更好的作品。”郭保同表示,笔墨当随时代,应当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风格和艺术语言。近期,他创作《三川览胜图》巨幅作品,以沙颍河(汉阳路段)为起点,将关帝庙、博物馆、兴旺塔、周口港等周口标志性文化坐标以写意笔法精心创作,反映了周口恢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沧桑巨变和时代风貌,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②7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