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解读郸城县农村教育何以蓬勃发展

来源:周道客户端

作者:

2021-03-30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徐松 通讯员 张本宝 胡健健 王洪振

郸城县曾是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2019年5月,郸城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个刚刚摘帽的贫困县是如何办好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事业的?近日,记者到郸城县进行实地采访,探寻该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支撑和成因。

体制创新 一群“教育村长”,挽救了农村失学儿童

该县双楼乡双楼村8岁的留守儿童张娃(化名),因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张娃只能和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缺乏相应的教育管理,张娃放学后总喜欢满村跑着玩,不写作业,且生活不能自理。双楼一中教师、双楼村“教育村长”钱梅走访时了解了张娃的情况,就经常去张娃家辅导作业,并教他洗衣服、做家务。慢慢地,张娃的功课不仅赶了上来,生活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变,如今,张娃已进入郸城县职业中专学习。

该县教体局扶贫办主任钱伟介绍说:“目前,像钱梅这样的‘教育村长’,郸城县有3171名,都是中小学的一线教师,他们利用课余和周末,深入千家万户了解民情、学情,群众的所有‘教育事’都能得到及时解决。”

因控辍保学措施得力,教育村长宣传到位,近年来,该县小学六年巩固率、初中三年巩固率均达到10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小学阶段净入学率、初中阶段净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敬业奉献 一群“神经”校长,盘活了一批乡村学校

几年前,该县双楼乡庙集小学学生“外流”现象还很严重,在这所小学里,留守儿童占三分之二,因为留守儿童多,学校还要为学生安排食宿。“学生食堂必须确保干净卫生,若聘用一个干净麻利的师傅,每月工资需三四千元,学校承担不起。”为了招聘学生食堂的做饭师傅,学校校长范增记没少伤脑筋。为节省开支,范增记把正在外地打工的妻子叫了回来,成为这所小学食堂里唯一的“大厨”,工资也由在外打工时的每月四五千元,下降到每月一千多元。

从此,村民们就亲切地给范增记送了一个绰号叫“神经校长”。在范增记的带领下,庙集小学不仅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信任,还实现了学生“回流”,全校小学生由2015年的64人,增加到现在的187人。

正是有了这群爱岗敬业的乡村小学校长,让乡村学校实现逆势“生长”。目前,全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已达到257所,农村中小学寄宿生达到6.86万人,全县乡村学校吸引力不断增强。

尊师重教 一项项政策举措,催生了一个幸福职业

在郸城县,教师职业深受社会各界尊重,做一名人民教师是幸福的。

郸城县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教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公务员工资12个百分点,并落实了乡村教师的生活补贴、工作补贴、农教补贴和班主任津贴,教师教龄津贴在落实国家规定标准基础上,每增加一年教龄还额外增加10元。

为了让农村教师住得好,郸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1115套。“住在教育社区特别舒心,周边小区住宅均价每平方米早就超过了6000元,而我们居住的教育社区买时才2200元一平方米,而且五证齐全,规划高端,配套完善。”郸城一高的教师董博经常向亲友自豪地介绍。据了解,全县像董博这样在教育社区居住的教师有近2000户。

数字为证 一个农业大县,开创了教育发展新局面

“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这是郸城县委、县政府的庄严承诺。

郸城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发展放在第一位,为改变和提升办学条件,近年来,郸城县投入到教育事业上的经费每年都在增加。为办好农村教育,郸城县全面实施“改薄工程”,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郸城县于2017年获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郸城县健全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资助体系。2020年,全县发放各学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金2936.305万元;为12537名大学生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贷款金额9706.92万元。全县全学段学生实现了只要有困难就能得到救助的目标。

谈及郸城县教育事业今后的发展,郸城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明党动情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郸城县教体局将坚决贯彻落实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精神,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名城,提高教学质量,改善乡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②10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