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北上》读后的几点思考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李佳

2021-04-16

李佳

徐则臣和京杭大运河算是摽上了。大运河于徐则臣,有如商州于贾平凹,高密于莫言,艾顿荒原于哈代。

2017年11月,徐则臣开始写作《北上》。2018年12月,《北上》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2019年8月,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这是一部兼具轻松阅读与历史厚重的小说,获得茅盾文学奖当之无愧。虽有瑕疵,总体感觉值得一看。中国当代文学在并不叫好的情况下,一直在执著地探索前行,这是让人欣慰的事。

《北上》阔大开展、气韵沉雄,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时局动荡,整个中国大地风雨飘摇。为了寻找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失踪的弟弟马福德,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了中国。这位意大利人崇敬他的前辈马可·波罗,并对中国及运河有着特殊的情感,故自名“小波罗”。

本书的主人公之一谢平遥作为翻译陪同小波罗走访,并先后召集挑夫邵常来、船老大夏氏师徒、义和拳民孙氏兄弟等各种社会底层人士一路相随。他们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这一路,既是他们的学术考察之旅,也是他们对于知识分子身份和命运的反思之旅,更是他们的寻根之旅。当他们最终抵达大运河的最北端——通州时,小波罗因意外离世。同时,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运河的实质性衰落由此开始……

一百年后,中国各界重新展开了对于运河功能与价值的文化讨论。当谢平遥的后人谢望和与当年先辈们的后代阴差阳错重新相聚时,各个运河人之间原来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终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这一年,大运河申遗成功。

就故事情节而言,《北上》巧合成分过多,但由于作者用情很深,倒并不显得生硬。无论是故事安排还是人物描写,都紧紧围绕着大运河——这条人文意义上的“母亲河”展开,笔端常带感情,带给读者的感性张力大大超过了理性批判,进而忽视了过于巧合的情节安排。我刚读完此书即在微信朋友圈里感叹:41岁的徐则臣,以大运河为画布,经纬出四代人的运河人生,巧合很多,但不显牵强,深情之故也。

是大运河、大运河的水、大运河上的船,将不同国籍、不同年代的人物串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代际传递的链条,所有的悲欢离合,就在河里流淌,在船上随着水波荡漾。就是这条流淌不息的运河,让那张旧船票跨越时空,在一代又一代人温暖的手中传递,相继登上了命运相依的客船。

徐则臣基于对大运河的深入考察,对运河历史、沿河城市、郞静山故居等多有描述,使小说更具真实感。《北上》是一部地理、历史背景深厚的小说,再版时建议书前增加彩图,比如大运河历史地图、沿河重要城市历史、义和团、八国联军、马可波罗游记、罗盘、意大利维罗纳、运河渔船、鸬鹚等图片,这样能给人历史与现实的真实感,增加书的文化含量。

《北上》写的是沉淀的运河,是运河的内涵,这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北上》不是为了运河而写运河,作者写的是运河的文化、精神、内涵和绵绵不绝的魅力。这本书就像是另一个类别的“清明上河图”,描述的不只是它的灿烂,更多的是它曾经的苦难和它苦尽甘来的繁华。

你看,凡是好的小说都要给你呈现一个丰富的世界。而要呈现出一个丰富的世界,则必然会展现给你尽量多的细节。而在这么多的细节里面,就很有可能会藏有一把能去帮你打开某个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