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仰望“焦桐”念初心 清音悠悠传后人

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

2021-05-13

■李哲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肩披外套、双手叉腰、侧头目视远方,背后斜伸出一片桐树叶。那棵未露全貌的泡桐,是1963年9月,焦裕禄下乡查看春天栽的泡桐时,亲手栽下的“焦桐”。

2021年桐花盛开时,当我们来到兰考、来到这棵树旁,见到的是一棵挺拔伟岸的大树,亭亭如盖、枝叶繁茂,荫护着这方水土。仰望,满树桐花盛开如锦,风过,花朵纷纷飘落。

“焦桐”是兰考人对这棵树的爱称,因为这是焦裕禄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斗风斗沙战胜贫困、种植泡桐惠及后世的见证和记录。

“焦桐”这个名字叫我想起一段典故,两千多年前,东汉河南的蔡邕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又称“焦桐”,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

两千年后,焦裕禄书记倡导种植的泡桐成为制作古琴、古筝的优质材料,使泡桐树身价倍增,让兰考人多了一条致富路,成了兰考人心爱的“焦桐”。在焦裕禄书记纪念馆里,我看到了用桐木制成的古琴、古筝。

更值得一提的是,泡桐对土壤不挑剔,好种、易活、长得快,3年成檩、5年成梁,生命周期短,还不和农作物争夺水、光、温、气和养分。但泡桐全身是宝:根,防风固沙;躯干,用作板材;枝杈,粉碎后做胶合板,花和叶子还是一道风景……由树及人,这种以短暂的生命奉献自己全部的泡桐精神,不正是焦裕禄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当时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他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自然灾害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提出大力发展泡桐,泡桐与农作物间作。为使兰考县成为“兰桐县”之宏愿得以早日实现,他即便身患重病,仍然忍着剧痛坚持工作,年仅42岁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我活着没能把沙丘治好,死后也要亲眼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带着这深深的遗憾,焦裕禄于1964年与世长辞。“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焦裕禄说:“新干部不参加劳动,就不能明确树立阶级观点、群众观点;老干部长期不参加劳动思想就要起变化,要变颜色”。焦裕禄身体力行,无论工作多忙,总是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至今纪念馆里的塑像都是他开襟解怀,卷起裤腿和群众一起干活的形象。

焦裕禄说:“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他的话让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焦裕禄说:“灾区面貌没有改变,群众生活很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在严重困难的时期,焦裕禄最见不得的就是党员干部讲排场、比阔气。

在兰考工作仅仅470多天,焦裕禄却在群众心中铸就了永恒的丰碑,他的事迹至今仍是被津津乐道的话题。到最穷的人家吃派饭,了解百姓实情;忍着腹痛工作,把藤椅顶出个大窟窿;批评儿子看白戏,让女儿去又苦又累的酱菜园……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斯人已去,尚余“焦桐”,为无数前来拜谒者讲述他扎根兰考、心系百姓的峥嵘岁月。兰考的泡桐在阻挡风沙的使命结束之后,可以制成古琴用清越的声音流传千古。“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成为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为后人所景仰、所传承。②2

[责任编辑:张鲁莎]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