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梦都不敢梦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21-05-14

董雪丹

扯着五岁的我,抱着三岁的弟弟,胳膊上挎着一个大包袱,妈妈踏上了漫长的行程。这是1978年的麦收之后,妈妈从河南省沈丘县一个叫张庄的小村出发,目的地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她要先步行到离小村6里地的一个集市,去坐唯一一趟通往沈丘县城的汽车。然后,再从县城去漯河,赶晚上8点多的火车。这样的行程,从1972年开始,婚后的妈妈每年在麦收之后都会走上一趟。因为爸爸在部队,她要去探亲。

后来,她带着孩子从小村出发去坐车的这一段距离,总会有亲友帮忙拉着架子车送送,孩子和行李在车子上,妈妈走着。到了沈丘县城之后,如果赶不上去漯河的车,她就找个席子带着我和弟弟在县城的汽车站坐一夜,第二天一早再去漯河。

到了漯河,她要现买火车票。如果买不着,就得等第二天。到了北京,要签字转车,能顺利签上,当天就可以走,没有签上,只能再等一天。说起这些往事,她说得轻松而又理所当然。

我想了想,妈妈抱着半岁的我第一次去牡丹江时,她24岁,是我女儿此时的年龄。再后来,她每次出行,都会带着我和弟弟。

我在心里还原了妈妈口中描述的场景:炎热的夏天,2000多公里,赶得巧也至少要三个白天、火车上两个夜晚的行程,一个20多岁的女子,带着两个小孩子,还要带着生活必需品,甚至没有一个可以背的双肩包……该怎么走?

妈妈明明说了她的带法,我还是觉得换作是我,有些无能为力。只能自我解嘲地想,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

妈妈经历的又何止是这些?火车没有空调,中午的车厢里有多热?妈妈的回答很简单:“那时候谁知道啥是空调啊,想也想不到啊。”一个人带着两个小孩坐硬座,怎么度过火车上的漫漫长夜?妈妈说:“那时候出门,总会遇到好人,会让一个长坐给咱们,我让你俩一人睡一头,我坐在包袱上看着。有一回在火车上我看你弟弟的脸可红,一摸可烫,发高烧了,就找乘务员要了两片药,吃了就好了。”

她叙述的语气很平常、很自然,我却不胜唏嘘,打心眼儿里心疼年轻的妈妈。她却不以为意,继续轻松地说:“那时候的人吃苦吃惯了,也不知道啥是苦了。我跟你爸刚结婚的时候,堂屋低得进屋都得弯着腰。有一年,从东北回来之后,也就是七八月吧,正吃着饭,下起了大雨,我们只能捂着头,用盆啊桶啊接着。屋里没有好地方,水没到脚脖子深,最后只能站到门口,因为上面有根檩条子可以挡雨。那时候我就想,能有间自己的房子不漏雨,就好了。你看现在,不光有自己的房子住着,还有个小院能种菜种花。”

说到这儿,妈妈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感挂在脸上。爸凑过来问她:“你做梦能梦到现在这样吗?”她由衷地感叹:“做梦都不敢梦啊!”

爸调侃:“最多也就敢梦到个白面馒头吧!那时候说一个人懒,不干活,会说:‘一把柴火不拾,你烧啥?烧气!’你看现在,真的能烧气!原来咋也梦不到会有液化气、天然气可以烧啊!那时候说一个人能,会说:‘能啥?能飞到天上去?’现在真的可以坐飞机到天上去了。”

妈接过话,对着我说:“是哩!那时候谁能想到不扇扇子也能凉快啊,做梦也梦不见会有空调啊!我还记着随军之后,1979年吧,你爸用工资加稿费,一共395块钱,给咱家买了一个14寸的黑白熊猫电视,把你俩高兴的啊。谁能想到后来电视不光可以带颜色,还要多大的都有!你看现在,谁还稀罕电视啊,电脑、手机都是想看啥就看啥!”

越说越激动的爸妈,开始商量着再回一趟牡丹江,看看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于是,我和他们一起计划了一下行程。我说:“可以开车先把你们送到新郑机场……”爸爸抢过话头:“从周口坐高铁直达机场,用不了一个小时,更方便。”我接着说:“我查了一下,从郑州到哈尔滨,坐飞机只要两个半小时左右。哈尔滨到牡丹江,高铁班次很多,一个半小时左右。”妈妈很感慨:“那现在从咱家出发,只要一个白天,就能到牡丹江了?!”我答:“当然,轻轻松松就可以到了。”妈妈又一次感叹:“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啊!”

[责任编辑:张鲁莎]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