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百年风雷激 事业千秋颂——中国共产党周口历史回顾及启示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21-05-17

戴俊贤

编者按: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正在我市蓬勃开展。学好地方党史是加强党史学习的应有之义,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要处理好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不仅不能忽略地方党史的学习,还要利用地方党史令人备感亲切、容易接受的优势,发挥好地方党史在激发爱党、爱国、爱家乡热情及传承优良作风等方面的作用。为此,本报刊发专稿,回顾党领导周口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从周口革命、建设、改革百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中进一步感受党的伟大、正确和光荣,激发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敬请垂注。

恩格斯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重温周口党的百年历史,感受党的伟大,坚定党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周口市所辖的区域历史上多以淮阳为中心,淮阳曾是国、州、府、郡所在地,1913年3月1日,废陈州府设县。1932年8月,在淮阳设立第三行政督察公署,辖8县。1949年初,河南省人民政府设淮阳专员公署,辖8县和周口市。新中国建立后,行政区划多次变更,1965年设立周口地区,2000年6月8日撤地设市。

党的百年历史,按照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意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段历史28年,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和显著标志是革命,是党史第一卷的内容。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段历史29年,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和显著标志是建设,是党史第二卷的内容。从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段历史34年,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和显著标志是改革。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段历史到目前只有9年。这个时期如果划下限的话,可以划到本世纪中叶。这段历史大约38年左右,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和显著标志是复兴。目前,党史第一卷、第二卷已经出版,第三卷正在组织撰写。周口党史出版了第一卷和第二卷。

第一个历史时期(1921年7月至1949年10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周口人民投入开天辟地的伟大斗争,浴血奋战,赴汤蹈火,英勇不屈,取得了革命战争胜利,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救国大业中振兴了一方。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周口党的活动

周口党的活动最早始于1922年。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建党的基层组织,扩大党的队伍。1922年春,中共党员李之龙来到开封,这年夏天到省立淮阳四中任教,教英语和数学。他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发动师生赶走了贪污腐化的校长,被当局解聘,但是他传播的革命思想却扎根萌发,在淮阳师生中产生了积极影响。1926年秋,中共淮阳党支部在省立第二师范(淮阳师范)的卫生室成立,属中共杞县地委领导(书记苏文焕、组织委员马子贞、宣传委员韩照远)。1926年底,在开封读书的学生党员吕调阳、施于民、高光弟受组织派遣,回到家乡扶沟从事建党活动,组建农民自卫军。1927年3月,建立了中共扶沟党支部,吕调阳任支部书记。这一时期,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周口各县农民自卫武装有了很大发展,成为策应北伐战争的一支有生力量。

在大革命运动中,从悼念孙中山逝世,声援上海“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到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农民自卫武装,策应北伐战争,党领导下的周口人民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大革命失败后,扶沟、西华、淮阳、沈丘、商水等地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被迫转移,离开战斗岗位,革命活动一度停止。

党的“八七会议”之后,区内各县的共产党人立即行动起来,开展新的斗争。按照河南省委在全省组织总暴动的指示,淮阳、扶沟、太康、鹿邑、西华都有举行暴动的组织活动,但这些活动或因敌我力量悬殊,或因组织不当(如扶沟固城暴动事先发表宣言),均告失败,革命力量受到损失。

从1928年到1932年,各县党组织经历了几次“建立—破坏—再建立”的过程。党组织的曲折发展,宣告了李立三、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破产。“左”倾机会主义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它把刚刚燃起的革命烈焰变成了星星之火,断送了区内的土地革命战争,以至此后的4至5年内,没能建立健全的党组织,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群众革命斗争,教训是深刻的。

1936年冬,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决定,沈东平在西华组建了中共豫东特委和西华县委,沈东平任豫东特委书记、王子英任西华县委书记。“七七事变”后,王其梅任西华县委书记,随后,太康县工委、沈丘县委、项城党组织、周口市委相继建立起来。

抗日战争中党领导周口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豫东特委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河南省委指示,大力开展统战工作,先后同国民党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刘莪青、西华县长楚博(经彭雪枫介绍成为中共特别党员)建立统战关系。同时向开明士绅和有影响的权势人物反复宣传党的政策,争取他们参加和支持抗日救亡运动。统战工作广泛开展,为抗日救亡创造了有利条件。到1938年9月,西华、扶沟、鹿邑3县建立有中共党员参加的抗日民主政府。西华县撤换4个区长、38个联保主任,改由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担任。豫东特委先后举办抗日训练班30多期,培训4000多人。各县都建立了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开展抗日宣传及救亡活动。

1938年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下令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水将区内分割成两部分,即周家口、西华、扶沟一带的水西地区和淮阳、太康、鹿邑、沈丘一带的水东地区。周口人民除遭受日军侵犯的灾祸之外,又遭受了黄水泛滥的灾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豫东特委根据河南省委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在两三个月内,先后组建由国民党西华县长楚博任司令,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任参谋长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有4个支队,6000多人;由扶沟县长魏凤楼(后经彭雪枫介绍成为中共特别党员)领导的扶沟县政府常备队,约700多人;由淮阳5区区长、中共党员薛朴若领导的淮阳抗日游击队,有400多人;由特委委员王其梅领导的教导队,有两个连的兵力。另有太康抗日自卫团、抗日独立中队、抗日独立团等。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吴芝圃在睢(县)杞(县)太(康)边区组建豫东人民抗日第3游击支队,有千余人。1938年7月,河南省委派肖望东先遣支队,从竹沟(今属确山县)出发,经西华休整扩充后,进入睢杞太与第3支队会合,开展敌后工作。9月下旬,吴芝圃、肖望东率队西渡新黄河,到西华迎接彭雪枫部东进。9月底,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373人,由竹沟出发,10月初抵达西华县杜岗村,与吴芝圃、肖望东部会师。10日,中共豫东特委在西华县城的文庙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彭、吴和肖三支部队统一合编,部队名称仍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全支队1020人,下辖3个大队和1个警卫中队。共产党领导的这些抗日武装,活跃在豫东地区,给日伪军沉重打击。

1938年9月,淮阳失守后,豫东半壁河山沦陷,国民党军队远撤京汉线以西,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成为抗击日伪军的主要力量。水东水西几支部队,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其中著名的战斗,有新四军游击支队的淮阳窦楼战斗,击毙日军林津少尉以下骑兵10余人,缴获子弹2000余发,战刀一把。打响了东征第一枪,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随后,这支部队进入敌后作战,打开了豫东抗战新局面。太康独立中队队长宋秀启在一次与伪军的战斗中,收集全队仅有的8发子弹,利用一棵梨树作掩护,一连打死8个敌人,吓得敌人仓皇逃跑,被誉为“神枪手”。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渡过新黄河,到敌后作战。在睢县马路口战斗中,击毙日军60多人。中共豫东特委书记、自卫军参谋长沈东平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抗日战争中,水东先后有4位地(特)委书记牺牲。当时,沈东平33岁,马庆华25岁,韩达生36岁,唐克威30岁。他们都是英勇无畏的共产党人,为了救国救民,血洒疆场。周口保卫战,军民团结,同仇敌忾,激战三天三夜,打退了日军多次进攻,日军指挥官感到失败责任重大,自杀于黄水滩中的一座破窑里。至1939年底,共歼敌2500多人,先后开辟西华、鹿邑、睢杞太、淮(阳)太(康)西(华)抗日根据地。

1940年开始,日军集中主力进攻中共领导的抗日部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鹿邑、睢杞太、淮太西根据地多次遭日伪军“清乡”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屡次发动反共高潮,豫东顽固势力同中共抗日部队制造摩擦,挑起事端。撤换同情中共抗日的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刘莪青,杀害西华县长、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楚博,以整编为名调魏凤楼去洛阳。蒋介石不给魏部装备,魏部被打散。(魏凤楼回到西华老家,又拉起一支4000人的队伍,1945年8月率部起义,投奔解放区,受到刘伯承、邓小平称赞。)1940年2月25日,乘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主力分批东进豫皖苏之机,国民党81师纠集地方反动武装,围剿西华“三岗”抗日革命根据地,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00多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岗惨案”。此后,党组织在水西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主要干部转移淮北根据地和延安,1940年9月,豫东地委停止工作,所辖各县或停止工作,或转属水东特委领导。当时,区内出现水、旱、蝗灾,数万人病饿而死或外出逃荒。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困难,斗争极端艰苦。

1941年,在水东特委领导下,睢杞太和淮太西抗日武装在太康西创建水上根据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日伪斗争。派出小分队、武工队,深入敌占区,袭击扰乱日军,分化瓦解伪军,切断敌伪之间的联系,粉碎日伪军多次“清剿”。在抗敌反顽斗争中,水东地委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对敌后军民10大政策,在根据地进行政权建设,实行精兵简政,开展生产自救,千方百计在敌占区筹措粮款,赈济灾民,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开展整风运动等,为坚持长期抗战奠定基础。

1943年下半年开始,抗日根据地军民基本制止了日伪军的蚕食,渡过严重困难阶段。水东地委审时度势,在根据地进行清匪斗争,建立健全民兵组织,开展民兵整训。并派出小股武装,深入敌占区,发展抗日组织,建立小型根据地,逐步恢复和扩大解放区。

1944年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37天丢失38座县城,豫西、水西广大地区沦入敌手。中共中央作出向河南敌后进军,创建新的根据地的战略部署。7月1日,冀鲁豫军区派南下大队挺进豫东,水东地委紧密配合,歼灭日伪军1500多人,恢复淮太西根据地。1945年1月,根据党中央开辟豫中、打通与新四军第5师联系的指示,冀鲁豫军区老8团渡河南下,淮太西武装、睢杞太独立团配合作战,多次粉碎国民党顽军和日伪军的进攻。后又打垮伪军62师、63师,迫使驻守扶沟县城的伪军68团缴械投降。到7月底,水西根据地初具规模,并有较大发展,在商水、西华、扶沟及3县接合部,建立党组织和民主政府,开辟4500平方公里近百万人口的解放区,坚持斗争,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解放战争中打败国民党进攻,迎接新中国诞生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调兵遣将,抢夺胜利果实,水东地区多次遭国民党军重兵进攻。水东地委广泛发动群众,揭露蒋介石假和谈阴谋,坚决反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1945年9月,国民党军3个师,加上原伪军第4方面军(张岚峰部),先后占领豫东各县。9月22日,中共冀鲁豫军区15团、水东分区30团和太康地方部队约3000人联合作战,全歼伪军郭馨坡部2500人,缴获长短枪2400多支,轻重机枪10挺。为争取和平,水东地委曾多次与国民党驻豫东部队谈判,并将淮太西县地图送交泛东3人(国、共、美)谈判小组,说明淮太西抗日根据地军民浴血抗战的成绩,但是国民党与美方代表却拒不承认。经多次谈判,直到1946年1月才签订协议:先就地停火,各守原边界,保证不打第一枪。但仅隔10多天,国民党淮阳、太康、西华3县保安团便向淮太西根据地发起进攻。此后战事更加频繁。水东分区30团和冀鲁豫军区29团在淮太西、扶太西支队配合下,多次粉碎国民党部队和当地土顽的进攻,共歼敌4000多人,保卫了解放区。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豫东解放区形势严峻。水东地委所辖睢杞太、淮太西、扶太西和新开辟的鹿(邑)淮(阳)太(康)几个解放区,兵力不足4000人,国民党军多次集中兵力向水东解放区进攻。党组织发动群众,组织武装,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进行游击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水东30团1个月内曾经历28次战斗。1947年党组织领导人民浴血奋战,多次粉碎国民党军进攻,各县城虽获解放,但政权尚不稳定,不少地区处于“两拉锯”状态,斗争异常艰苦复杂。各县城均经历多次争夺之战,淮阳6次,鹿邑5次,太康8次,西华4次,扶沟7次,项城3次,沈丘4次,商水3次,周口11次。区内战斗上百次,歼灭国民党军和地方土顽5万多人。1948秋,各县全部解放。

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进行战略转移,通过区内各县。各级党组织发动群众整修道路,准备渡河器材,抢架沙颍河浮桥,层层建立支前组织,提供情报,保证白面、小米、军鞋等各种物资供应。刘邓大军路过时,前有蒋军阻击,后有蒋军尾追,上有蒋军飞机干扰,在再加上正值酷暑季节,还要闯过黄泛区、大沙河两道险关,可以说困难重重。刘邓大军路过时,黄水虽归故道,但黄泛区还是一片泽国。黄泛区宽处20公里,窄处也有10多公里,到处是深浅不等的积水,稀泥沼泽,蒲苇丛生,荒无人烟,没有道路可走。人们通过时,两腿陷入稀泥中,只能慢慢行走,1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整整一天。不能骑马,连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人也像其他战士一样踏着烂泥一步步走过去。战士们冒着炎热行军,不少人中暑倒下,甚至牺牲生命。辎重车辆通过就更加困难。野战炮要用5头腱牛来拉,机械弹药要用人来扛。蒋军飞机还不时轰炸。但刘邓大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胜利通过了黄泛区。

刘邓大军渡过沙河时,豫皖苏二分区的党政军民克服困难,征集到木船数百只,搭起10多座浮桥,供刘邓大军通过。在西起苑寨(周口东12.5公里)东至纸店(界首西10公里)的60多公里的河道间从8月17日至23日,近10万大军冒着蒋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日夜抢渡。船民和沿岸群众积极支援,冒着生命危险,为部队撑船。

淮阳还发生了“西瓜兄弟”的故事。李楼村有兄弟俩,老大叫李坤刚、老二叫李坤山,一个在村东种西瓜,一个在村西种西瓜。国民党军从村东路过,把地里的西瓜都糟蹋了;刘邓大军从村西路过,战士们夸西瓜长得好,但是谁也不去吃。解放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让西瓜兄弟十分感动。新华社随军记者王匡据此写了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西瓜兄弟》,被编入小学课本。

1948年6月,华东野战军再次经过黄泛区东进北上。陈毅元帅曾5次途经黄泛区,并于1948年夏写下了著名的《过黄泛区所见》诗:

一过黄泛区,水茫茫。陷泥过膝及腰腹,人马欲渡川无梁。

二过黄泛区,草黄黄。芦花飞白,大好牧场。蒋匪兵来,人民隐藏。

三过黄泛区,走踉跄。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满目凄凉。内战罪魁,抗敌无能,不顾人民之死亡。

四过黄泛区,走西华,过淮阳。从前灾星,水旱汤蝗。而今苛政,抽丁征粮。

五过黄泛区,人民解放。土地改革,除暴安良。民主翻身,武装自强。气象一新,其乐洋洋。

陈毅元帅的诗,描写了黄泛区的荒芜凄惨景象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控诉了蒋匪的罪恶行径,歌颂了党领导人民革命的胜利。

解放战争中,周口处于华北、中原两大战场之间,战斗频繁。在历次战斗中,周口党组织动员群众,从人、财、物等方面给解放军大力支援。1948年6月下旬,开封战役和睢杞战役(两战役合称豫东战役)打响,经过连续20个昼夜的战斗,攻克国民党河南省省会开封,歼敌9万多人。区内组织各县武装和数千副担架支援,使解放军取得围歼打援的伟大胜利。1948年8月至次年1月,周口全力支援淮海战役,有1万名优秀青年参军,数千辆太平车、手推车,将支前物资源源不断送到前线。仅太康、沈丘就出动担架5000多副、民工3万人。商水民工徐乃贞54岁了,是超龄民工,在冰天雪地里连续40多天运送伤员,鞋袜磨破,冻烂了双脚,坚持不下火线,后因感染病重,为支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淮海战役纪念馆有他的塑像,展出了他的模范事迹。为解放全中国,区内精选大批干部南下,地、县武装3次升级为主力部队,渡江作战,为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10月1日,周口人民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开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活。

回顾周口党的这28年历史,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新中国的建立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革命胜利的结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未完待续)

(作者为中共周口市委政研室原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鲁莎]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