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张伯驹家世及部分至亲的德政善行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21-05-17

(接5月10日第四版)

张锦芳续妻崔氏,孙店崔马庄人,太学生崔履中之女。崔履中之妻张氏,是张致远的女儿。张氏生二子一女,二子者,崔子昂、崔子襄兄弟。二人皆随其舅父张瑞桢就读,成为贡生。崔氏小时也常住舅家,因和张锦芳是姑表兄妹,小时即往来亲密,即长,亦不避忌。听老人讲:有一次,崔氏给表兄张锦芳梳头、辫辫子,崔氏突然问道:“表兄,您的福让谁享啊!”张锦芳回答:“谁有福谁享。”崔氏又问:“我享中不中?”张锦芳答:“我当金屋藏娇。”崔氏喜极,忙归家告诉父母。父母请媒人说合,玉成了这门亲事。

崔氏生二子一女。长子张家骐(张伯驹),于1903年6岁时,过继给伯父张镇芳,二子张家骙,早逝。女张家芬,嫁给周口刘姓一武官的后人。因长子张伯驹出继,次子张家骙早卒。导致张锦芳膝下无子。后来张锦芳又娶了一房夫人杨氏。杨氏生子张家骏,字叔聪,1926年生。娶妻夏氏,生四子。长子枫溪,次子芾溪,三子兰溪(喜文物鉴赏、收藏,小有名气),四子乳名小四,字号就不得而知了。

张伯驹(1898年~1982年),字丛碧,别号好好先生 、重瞳乡人 ,世居项城市阎楼村。原名张家骐,他一生酷爱书画鉴赏收藏、诗词创作、戏曲表演,被画家刘海粟先生誉为:当代文化高原上一座峻峰。

张伯驹先由嗣父张镇芳包办了一房婚事,是荣禄大夫、记名都统、直隶通永道李同卿之女。因二人无感情,也无生育,后另娶两房,一房邓氏邓韵绮,说书艺人,无出。一房王氏王韵缃,生子张柳溪。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在河北石家庄市任高级工程师,生一子二女,子名张迎,女名张彦、张婷。张伯驹后又娶妻潘素,生女张传彩。

凡提到张伯驹老人的文化修养,大家都认为是家学渊源。张老6岁以前所受到的启蒙教育,都是其生父张锦芳先生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锦芳先生教育子女,完全按照儒家的教育原则,讲究内外并重,道德与学问并重,修已与经世并重,把人伦道德看成立身处世的根本。清代学者陈宏谋先生在论教育目的时提出,首先要“学为人” 。如何为人,就是“端品行” 。张伯驹于童蒙之时,其生父锦芳先生,就很重视他道德与知识方面的成长。所以他提出:“为学先为人” 。这句话也成了张伯驹启蒙时的座右铭,伴随着张伯驹的成长,使他终生受益。

张伯驹6岁那年,过继给伯父张镇芳先生,那时先生官长芦盐运使,任所在栾州。镇芳先生将伯驹接往栾州任所,后随先生到天津家中就读。之后,张伯驹便受到了更系统、更全面、更严格的教育。古时要求士子学以致用,关心民瘼,能够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正如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论在官、在商、在民,只要你发达了,有了经济实力,必须回馈社会,帮助乡邻脱贫致富,常做些利国利民的好事。只有这样,才能长久,才能受人拥护和尊敬。镇芳先生学问渊博,贯通古今,培养张伯驹完全按照培养“士” 与“君子” 的要求,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兄弟二人协手接力,又济之于官学教育,终于培养出张伯驹集文物收藏鉴赏、诗词书画、戏曲表演于一身的文化大师。其胸怀博大,品格高尚,化私为公,不惜倾家荡产,将集毕生心血收藏的书画珍品,悉数捐献给国家。

能够做到利国利民,张家代代如此。笔者先从张伯驹曾祖张致远说起。张致远饱读诗书,但他始终遵照儒家增长知识、改变气质、培养品德的原则,所以他耻于非义进身,拒送“幕夜金” 而落榜。“暮夜金” 即贿金,典出东汉杨震。震往东莱郡上任之时,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秀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幕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张致远以后便无意功名,致力耕读,将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

到咸丰同治两朝时,社会动乱,盗贼蜂起,中原鼎沸。致远出资将阎楼村建成环村木城,并购买火枪固守,匪徒不敢攻村。匪徒攻县城,他带火枪队助守,县城赖保,乡人得以存活。每逢灾年,张致远便开仓救济灾民。袁甲山首倡兴学捐资,他一人捐出千两银子,帮助修复县城书院。一生做了许多善事。

张瑞桢一生,更是乐善好施。据宣统三年《项城县志、人物、文苑》载:咸丰同治年间,粤匪窜扰,豫东邑城岌岌可危,瑞桢与诸绅划城守策,赖以保全。复念族众散处,安辑非易,倡议聚族而居,修寨自卫,捐资助工,自经纪之。于是张寨、张大庄寨次第兴筑。尝因督工往来其间,遇匪几不免。寨成,以兵法步勒诸子弟。人有固志,贼不敢逼。乡里窥寨之利,争读所著《练寨会小引》,师其坚明约束,鼓励士气。诸法稍行之,寇祸赖以获免者众。

听老人讲:每逢灾年,张家必支棚施粥,救助难民。凡十里八村,村民遇有特大困难,找到张公瑞桢,公必鼎力相助。张家教子,自任师之外,必另请塾师设馆于家。种地户子弟,也可免费到馆中读书。其婿杨悦善即是一例。张公见悦善聪颖好学,便将大女儿嫁悦善为妻,婚时悯婿贫,随赠地、赠宅院送作陪嫁。可见张公只论人品,不讲门第。

古语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由于悦善受其岳父张公的影响,也乐于善行。某年春节前,一邻居因乏粮,夜间撬开杨家库房门,偷麦一袋,被发现。多人建议,追回麦子,打他一顿。悦善公不许,反让家人捆柴,送给了邻居。邻居感动得跪地叩谢,眼流热泪。乡人都说杨悦善善德感人。

1924年2月,张镇芳之姑(淮阳鲁台鲁张氏),捐银两千两,创办丰村庙牌三官庙两级小学,袁世凯赠“敬教劝学” 金质匾额一面。

张镇芳一生为社会为乡亲做了很多好事。1901年,捐资创办保定师范学堂,为强国造就新人。凡属陈州籍学子,食宿及学习费用,全部由张镇芳个人负担。项城学子每年推荐10人,去保师学习,生活及学习费用,也由张镇芳个人负担。

在任直隶差委总办之时,同英大史谈判,使英人独办的开滦煤矿,转为中英合办。后又与英国交涉,改英国独办的焦作煤矿公司为中英合办的焦作福中公司,为租国争得了矿产主权。

1907年,张镇芳为家乡捐银6万两,在百冢铺创建师范学堂,以3万两办学,3万两存淮阳盐场生息,作为学堂开支费用。1909年,河南受灾,项城灾情严重,张镇芳捐银元4000元,一半给项城,一半给豫省其他灾区。1911年,张镇芳捐银10万两,续修《项城县志》。志成,亲为其作序。1917年夏秋季,京畿发生水灾,张镇芳让张伯驹,以其父的名义,义捐赈款40万元。当时熊希龄为赈灾督办,即以此款创建香山慈幼院,收留水灾难童。并在慈幼院旁建了一座镇芳楼,以示褒奖。他寓居天津之时,仍每年向救济灾民的慈善机构捐助钱粮棉衣,救助难民。张镇芳居世之美德,为世人传讼。

张锦芳,张伯驹生父,为人诚实谦恭,性慷慨豪爽,好急人之急,深受邻里赞誉。他的二儿张家骙,在县文昌宫上学,与北街张之勤的儿子张文钰,言语不合,打了起来。张锦芳知道后,训责了儿子,并带子到张子勤家赔情道歉,让二人握手言欢。

1912年,张镇芳任河南督军,以阎子固、朱丹璧为首的辛亥革命志士,在开封炸毁了火药库。张镇芳将阎朱二人捕杀后,又继续追捕其同党。张锦芳却极力保护青年志士。据当时的汝宁府知府张子晋撰写的《絅庵先生纪念碑》中记载:“自清末逮民国初元,汝南改办一切公益,得公赞助之力居多,其他排难解危造福于汝人者,殆不可数计,而尤以解脱阎姓冤狱为最,汝人不忘公惠。”清末,项城县令朱名昭撰写的《絅庵先生懿竹碑》中说:“各省戒严,党祸愈烈。汝南闫秀峰、马应坦、王懋官等,牵连阎子固案内,先生极力剖白,咸得无恙。”可见张锦芳善德,为人称道。

朱飞仙是一位不求功名,不慕权势,在豫东被称为诗、书、画三绝的名士。张锦芳两访朱飞仙以求切磋学习。第一次因朱外出,只留下了名片。第二次见到朱飞仙时,他正在菜园种菜。朱见到张锦芳后开口便问:“你找我有什么事?”张说:“听说先生诗作的很好,想跟先生和和诗。”朱问:“你的诗属哪一家?”张锦芳谦恭地说:“我是乱凑杂学,谈不上什么家。”朱飞仙说:“你不入家,跟我和什么诗。”说罢,转身又种菜去了。张锦芳受到冷遇后,不胜感叹:“真清高名士啊!”遂驱车而回。

到张伯驹。张伯驹为国为民贡献巨大,已上升到张伯驹精神。张伯驹精神表现在多个方面,笔者略述其中一个方面。张老夫妇去吉林前,写信向陈毅元帅辞行,陈毅元帅约去中南海相见,问起右派事,张老却坦然回答:“此事太出我意料,受些教育未尝不可,但总不能那样超脱,无动于衷。在清醒的时候,也能告诫自己:国家大,人多,个人受点委屈,不仅难免,也算不了什么,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为什么不允许别人错送我一顶帽子呢?我只盼望祖国真正富强起来!”一个受了如此大冤的人,对自己的得失全不计较,还为别人解释,还念念不忘祖国富强。这正显现了张伯驹胸怀坦荡、博雅超脱及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这正是我们研讨和弘扬的张伯驹精神。我们研究张伯驹,弘扬张伯驹精神,以弘扬正气。张伯驹精神千古流芳!(全文完)

[责任编辑:张鲁莎]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