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没上班就背债,“培训贷”骗局须警惕

来源:红网

作者:

2021-05-18

还没上班获得收入,小覃就背上了一身债。为了解除不合理的合约,她还不得不进行了高额赔偿。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全国多地曝出大学生求职者陷入“培训贷”陷阱。近期随着毕业求职旺季来临,求职者须警惕这些套路多多的“培训贷”公司。(5月14日 新华视点)


“培训贷”是指虚假培训机构和P2P网络贷款机构进行合作,冒充招聘公司在招聘网站上发布大量虚假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到本公司贷款培训的骗局。很多求职大学生在“高薪待遇”“前途光明”“无需工作经验”等虚假信息的诱惑下,很难拒绝眼前的“大好工作”。在利益的蒙蔽下,未经详细了解便匆忙地签订“不平等条约”,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绵羊”。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培训服务类投诉显著增长,全国消协组织2020年共受理培训服务类投诉27850件,同比上升48.64%。其中,通过贷款等方式进行预付式消费问题成为重灾区。部分培训机构诱导消费者办理“培训贷”,对于贷款利率、贷款机构、存在风险未尽充分告知义务。一旦培训机构不履行承诺、服务缩水甚至关门跑路,消费者面临退费难的同时,还要继续按期还贷。

据教育部预测,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900万人,达到历史新高。在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如何避免求职大学生“入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把关力度、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套路贷”黑恶势力。教育、人社、公安等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联合开展“防骗进校园”等宣传活动,加大对大学生法律知识宣传力度、“校园贷”防范宣传力度。对于培训机构要严格审批管理,加强执法抽查,完善准入退出制度;对于涉嫌虚假宣传、无资质经营、超限或变相多收费、存在安全隐患的校外培训机构,加大惩戒力度,依法严肃处理。

求职大学生应时刻保持头脑冷静,提高明辨是非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增强陷阱防范意识。在面对各种花样百出的培训机构时,一定要理性判断,谨慎选择,详查证照资质,细化合同约定。切勿听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不要一次性预交全部费用,更要谨慎办理“培训贷”。如若不慎被“套路”,一定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切忌自认倒霉、息事宁人。

2021年2月,银保监会、教育部、公安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其明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强贷款客户身份的实质性核验,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针对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因此,培训机构也应当严格履行相关规定,诚信经验,规范服务,杜绝虚假宣传,做好安全保障。

完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管理机制,严格惩治培训机构服务收费乱象,才能进一步为初入社会的大学生保驾护航。

文/钟翠琼(广西大学)

[责任编辑:赵文琪]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