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刘波涛 丁岐:“夫妻双烈”照汗青

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

2021-05-27

□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徐松

河南省郸城县烈士陵园内,在烈士纪念碑后面的墓葬群显著位置,有三座最大的圆顶合葬墓,其中一座是刘波涛、丁岐夫妻烈士合葬墓。刘波涛,1915年生,临汝县(今汝州市)人。1938年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受党的委派回家乡开展工作,扩大革命根据地。1945年,党领导下的临汝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刘波涛任副县长。1947年,刘波涛奉命南下到豫东开辟新的解放区,被任命为沈(丘)鹿(邑)淮(阳)中心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1947年3月,沈(丘)鹿(邑)淮(阳)中心县委驻地被国民党部队袭击,刘波涛在率队突围中壮烈牺牲。其妻丁岐(山西高平人,时任郸城区委书记)突围时受重伤,后藏于群众家中,不久因叛徒出卖被捕,惨遭杀害。

为缅怀烈士丰功伟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郸城县委、县政府将刘波涛、丁岐烈士遗骨移葬一处,墓前立碑,永志纪念。

岁月长河里,无数英烈前仆后继,以鲜血浇灌理想,以生命捍卫信仰。

郸城,是一片红色沃土,党的优秀儿女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留给后人的是取之不尽的红色力量源泉。

桃花谢了又开,杨柳枯了再绿。如今,距离刘波涛、丁岐夫妻牺牲70多年了。在郸城,刘波涛、丁岐夫妻在解放战争中壮烈殉国的故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2021年5月13日,周口报业传媒集团《红色记忆》采访组和郸城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来到郸城县采访刘波涛多位亲属。在郸城县人民医院、郸城县烈士陵园,大家共同推开红色记忆之门,深情回望刘波涛、丁岐烈士英勇的革命篇章,汲取新时代奋进前行的红色力量。

北上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出于对烈士红色精神的敬畏及向往,在郸城县人民医院会议室,记者一行和刘波涛烈士孙女刘永红、刘永红爱人、刘永红母亲一起观看了汝州市录制的有关刘波涛的专题片。专题片真实再现了刘波涛革命的一生以及刘波涛后人的怀念之情。似乎触动到内心深处最柔软处,刘永红讲到父亲刘万年、爷爷刘波涛时,再也无法控制感情,几度哽咽,潸然泪下。

在深深的怀念中,刘永红动情地说:“在家里,我是父亲刘万年4个子女中最疼爱的小女儿。小时候,父亲经常讲起我爷爷刘波涛。爷爷牺牲时,我父亲还小。我对爷爷的印象,也是回老家听老辈人说的,有些是从资料里得来的……”令刘永红感到自豪的是,爷爷是烈士,曾为党的解放事业血染郸城大地。因此,她对郸城有着特殊感情,并在郸城成家立业,深深扎根这片热土。

无论是郸城党史、周口党史还是汝州当地党史,都有明确记载,刘波涛是一位优秀共产党员,他原名刘桂林,曾用名刘汝宾。1915年出生于临汝县蟒川乡(现为汝州市蟒川镇)娘庙村。13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省立临汝初级中学。在校期间,刘波涛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张有奇,受到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

汝州党史记载,刘波涛中学毕业后返回家乡,当了一年蟒川乡联保主任。他任职期间,一心一意想为乡亲们办点好事,想方设法把欺压民众、横行乡里的联保武装队长的儿子撤了职,为民众撑了腰壮了胆。但是,他的正义行动却触犯了恶霸们的利益。他们捏造事实、罗织罪名,向县里告黑状。最终,刘波涛入狱,被关押20多天后才取保获释。从那时起,刘波涛亲眼看到了国民党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地主恶霸当道、民不聊生,感到前途无望,便愤然出走,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刘永红眼里,爷爷是一位正直善良的人,还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其实,刘波涛不但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更是有远大理想的人。1938年夏,经党组织介绍,刘波涛等人离开家乡,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刘波涛一行先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取得联系后,由党组织派人护送他们到达延安,后来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学习中,他积极探讨、认真钻研,因品学兼优、乐观向上、表现积极,不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说起爷爷曾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刘永红感觉那是十分光荣而神圣的一件事,是全家人的骄傲。

在周口和汝州的党史中,都明确记载,在延安期间,刘波涛曾获多个光荣称号。这些光荣称号,都是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1938年春,“抗大”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生产,以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在两个月的开荒生产中,刘波涛发扬共产党员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挥镐扬锹,埋头苦干,因成绩突出,被授予“劳动英雄”称号,还多次被评为“学习标兵”。

纵使山重水复,没有任何困难能挡住刘波涛为党的事业奋斗的饱满热情。1939年夏,“抗大”总校东征,奔赴晋察冀边区。在当时被称为3000里“小长征”的行军途中,刘波涛担任收容队长和伙食委员。一路上,他帮战士扛枪、背被包,主动照料病号、伤员。宿营时,他不顾疲劳,跋山涉水买蔬菜、食物,并和炊事人员一起烧火做饭、照顾伤病员。遇到战斗时,他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同志。到达晋察冀根据地后,1939年底总结工作时,领导授予刘波涛“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即使歧路难行,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改变刘波涛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刘波涛从“抗大”毕业后,先后担任保定第一专区抗敌联合会副主任和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农民协会干事。这个地区日军活动猖獗,抗日斗争任务十分艰巨。为了战胜敌人,刘波涛认真研究战略战术,并巧妙运用到战斗中去。他多次以少胜多、克敌制胜、屡立战功,深受领导器重,曾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从刘波涛获得的一系列荣誉来看,工作中他是多么优秀。然而,于危险中四处奔波、终日忙碌的革命生涯是为了大家,刘波涛却无暇顾及自己同样需要关爱的小家。

谈起往事,平时作风硬朗、性格倔强的刘永红却如此脆弱,她眼含热泪说:“我知道那个年代条件实在艰苦。我经常听我爸说他小时候穿的都是烂鞋、草鞋,衣服补丁摞补丁,常常食不果腹。有病了,都是少人管、少人问,当然,也无钱医治。我爸也渴望得到父爱,但他缺少的恰恰是父爱。如果那时候我爷能抽出哪怕一点点时间,关心一下自己的孩子,我爸不至于一生残疾……”

刘波涛的儿子刘万年残疾这件事的确让人伤感。那时候医疗条件差,加上刘波涛为革命事业常年奔波在外,刘万年小时候患上了小儿麻痹症,造成一生行走不便。

刘万年小时候听到别人的孩子喊爹喊娘,常常泪如雨下。即使这样,刘万年对父亲刘波涛没有任何埋怨,有的只是无限思念。

“从我记事起,每年清明节,我爸总要自己亲手做一个花圈,到烈士陵园给我爷扫墓。平时,我找不到爸爸时,就到陵园里我爷的陵墓前找他,一找一个准。他常常在我爷墓前一呆大半天。我爸说来这里是想陪我爷说一会儿话……”说到这里,刘永红泪流满面。

刘波涛不是不想家,不是不爱孩子。他所从事的党的事业,是为了更多孩子的美好生活,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啊!什么叫干革命舍小家为大家?刘波涛向世人做了最催人泪下、最有说服力的诠释。

返乡斗争:家中诞生“临汝抗日民主政府”

在和刘波涛家人的谈话中,大家多次提到其故乡娘庙村家中的老房子,这是刘波涛家人最大的“乡愁”。老房子是刘波涛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见证了共产党领导下,临汝人民奋力抗击日军的一段历史。因为当年临汝县人民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时,党组织宣布孔祥祯为县长、刘波涛为副县长,当时县政府就暂设在刘波涛家里。这一事件,当地党史和郸城党史有明确记载。

尽管现在老房子破旧不堪,甚至无法居住,但因曾是临汝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所以有着光荣历程、红色基因。

这件事要从刘波涛受党的委派、返回家乡进行革命斗争说起。1944年春,日军重兵向中原挺进。国民党几十万大军节节败退,华中大片国土沦陷,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抗击日军、拯救中原人民,同时便于开展工作和配备地方政权干部,上级党组织决定抽调一批河南籍干部随军南下。9月底,刘波涛跟随王树声、皮定均部队回到了临汝家乡。由于刘波涛是当地人,情况较熟,首长决定让他负责临汝境内的统战工作,积极筹建抗日政权。

党史记载,1945年3月间,河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带领部队进驻大峪抗日根据地。为扩大抗日地盘,河南军区派刘波涛到蟒川、滕店一带了解情况。刘波涛不辱使命,经过化装回到家乡蟒川,白天隐蔽起来,夜晚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刘波涛冒着危险,爬山越岭,为王树声绘制出这一带的山川地形、村庄分布和土匪武装、鬼子据点等详细军事地图。他还利用关系进行联络,到滕店地方武装头目家里,讲明共产党的政策,动员他们枪口对外、一致抗日,收到了良好成效。

1945年5月,刘波涛随王树声带领的部队南下,打算在汝河南部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部队挺进到蟒川一带后,为安全起见,在娘庙村刘波涛家里宣布成立了临汝县抗日民主政府。刘波涛让自己家作为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是冒很大危险的。但对他来说,因为有信仰才无惧敌人的屠刀;因为有信仰,才有以身许国的勇气,干革命不能缺少承担危险的胆量!

提起故乡有着特殊意义的房子,刘永红和家人都有着太多眷恋。刘永红说:“故乡的房子,是父亲惟一记得住我爷的一个地方。当年我爷转移阵地时,夜里专门回家看望了一眼多年未见的儿子,这也是他们父子俩一生中仅有的、最后一次见面。我爸晚年时,对故乡的房子念念不忘。因为他最大的遗愿,就是回老家将房子修好,死后葬在故乡……”

几年前,刘万年弥留之际,嘴里仍念叨着房子、房子。因为自身残疾无能为力、子女工作生活在外地等多方面的原因,刘万年耄耋之年去世,也未能如愿。刘万年去世后,家人将他葬在故乡,算是实现了他替父亲刘波涛叶落归根的愿望……

故乡的旧房子,是留住乡愁的地方,是刘波涛烈士初心出发的地方。它承载着家里人太多的记忆,也是刘波涛家人永远的牵挂。其实,刘波涛家人有个朴素的愿望,希望当地政府能把故乡的老房子建成一个小小的纪念馆或者展览馆,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让更多人见证汝州人民在党领导下同日寇进行斗争的艰苦岁月,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算是对烈士的一种慰藉。

罗楼战斗:突遭袭击 夫妻血洒郸城大地

埋骨郸城藏浩气,夫妻英魂泣鬼神。刘波涛、丁岐烈士虽然都不是郸城人,但为了党的解放事业,将热血洒在郸城大地,他们都是郸城人的骄傲!

《中共周口党史人物传》记载,抗战时期,刘波涛随王树声、皮定均部队挺进豫西,坚持游击战争。他带领一股武装,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出没于敌后,抗日军、锄汉奸,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地方势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背信弃义,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刘波涛联合豫西各界知名人士发出通电,提出强烈抗议,报界称之为爱国代表。

革命生涯多奔波,一路尽坎坷。1946年,因工作需要,刘波涛调往河北,刘邓大军南下时,他又随军开辟新的解放区。1947年初,刘波涛被任命为沈(丘)鹿(邑)淮(阳)中心县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郸城境内多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权活动地区,沈鹿淮边区地块大部分是现在的郸城县境。新中国成立前并没有郸城县,1952年8月国家才正式批准设立郸城县。由于当时该地区处于沈丘、鹿邑、淮阳三县交界处,属“三不管”地区,形势严峻复杂,国民党土顽遍布城乡,可以说是“三里一团长,五里一司令,处处占山为王者”。敌人实力雄厚,人员、武器占据绝对优势。更危险的是,他们对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政权恨之入骨,经常组织大批武装进行围、捕、缉、剿,以图消灭共产党政权。在这样的环境下开辟新区,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刘波涛带领工作人员深入群众,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发动和组织工作。在群众掩护下,工作进展很快。到当年3月时,在刘波涛领导下,先后建立了郸城、巴集等区民主政权,发展革命武装70多人(枪),组建了沈鹿淮县大队。有了革命的武装,群众有了主心骨。

刘波涛率领革命武装对敌人的搜捕行动和地方反动势力进行了有力反击,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群众暗地里都拍手称快。刘波涛就任县委书记时间并不长,但他对这里的老人尊如父母,对小孩爱如子女,与群众亲如手足,情同鱼水。

革命武装激怒了敌人,他们开始疯狂反扑。党史资料记载,1947年3月4日,地主武装配合国民党鹿邑县自卫团300余人,突然包围了沈鹿淮中心县委驻地罗楼村,进行疯狂攻击。刘波涛带领全体武装对敌人进行坚决阻击,并迅速组织突围。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经过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无援,除极少数人突围外,刘波涛等人壮烈牺牲。这次战斗中,刘波涛爱人丁岐成功杀出重围,但身受重伤,于次日被群众救护。

党组织把丁岐隐藏到郸城赵老家村赵广富(外科医生)家疗伤。疗伤期间,城郊乡杨集马庄村的地下党员马守安等人轮流负责丁岐的治疗。不久,由于叛徒告密,丁岐被捕后遭杀害,年仅28岁。马守安也遭敌人多次搜捕。

据知情人之一、马守安烈士的二女儿、现年85岁的马秀芝叙述,为抓捕马守安,反动势力使用了卑鄙的手段,他们先是逮捕了马守安时年22岁、尚未结婚的弟弟马守德,并进行殴打,甚至用村民的性命要挟。为保证弟弟及群众生命安全,最终,马守安挺身而出被捕。敌人把马守安绑在一棵大桑树上一阵毒打,在场群众及学生200多人全部跪地求情。在马守安斥责敌人时,敌人恼羞成怒,朝马守安迎头一枪。随即,马守安倒在血泊中。马守安的学生和亲友含泪将他安葬在了村旁。马守安,是新中国成立后郸城第一批革命烈士。

英雄的鲜血没有白流,新中国成立后,敌人被镇压。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在刘波涛多位战友帮助下,1964年,刘波涛的儿子刘万年被从老家接到郸城,后来又安置到郸城县人民医院工作,使他生活上有了保障……

5月13日,为表达对烈士的敬仰之情,记者一行与刘波涛的后人来到郸城县烈士陵园向刘波涛、丁岐烈士敬献了鲜花。陵园内,座座烈士坟茔间芳草萋萋,金灿灿的花儿热情开放,点缀其间,陪伴英烈的还有一些飞来飞去的鸟儿、蝶儿,园内温馨而静谧。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这里,毛泽东同志题词是对烈士的最高褒奖。抬望眼,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间,烈士纪念碑直插云霄。

如今,烈士陵园是郸城县精神文明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窗口、周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每个角落都无声诉说着党的百年征程的峥嵘岁月,激励着后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陵园内安葬的烈士中,绝大多数是无名烈士,他们为了共同的事业,用生命铸就不屈的灵魂、骨气和精神。正像毛主席题词那样,“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今日之郸城,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刘波涛烈士后代继承了前辈光荣传统,在前辈曾经血染的郸城大地,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燃烧青春,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郸城的医疗事业。

时光荏苒,初心不变。站在刘波涛、丁岐的墓前,刘永红深情地说,虽是普通人,但身上流淌着烈士的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赶上了如诗如歌的美好时代,希望能像先辈那样尽心尽力报效国家。能为这个美好时代尽一份力,感到无上光荣、无限欣慰!②9

【采访札记】 革命伉俪归一处,碧血丹心照后人。肃立郸城县烈士陵园高大雄伟的烈士纪念碑前,凝望着一座座坟茔,深深懂得了什么叫英勇不屈、赴汤蹈火,什么叫舍生取义、精忠报国。

当看到烈士后代向刘波涛、丁岐烈士墓敬献鲜花时三鞠躬的身影,更懂得了为什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什么要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生生不息,担当不止。②9

[责任编辑:赵文琪]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