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唐代寿州窑黄釉乳钉纹豆:此“豆”非彼“豆”

来源:周道客户端

作者:

2021-07-14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见习记者 邱一帆

唐代寿州窑黄釉乳钉纹豆

提起“豆”,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诸如黄豆、红豆、绿豆、豌豆之类的“豆”。但是,您知道吗?汉字“豆”,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金文,古字形像古代的一种下有高圈足的盛食物的食器,根据“豆”字最初的写法,我们不难猜出“豆”最初的含义并不是豆科植物的“豆”,而是古代盛食物用的一种器具。这种器具有点儿像带高脚的盘,有些带浅盘形的盖儿。

按照材质划分,有陶豆、瓷豆、青铜豆、木质涂漆豆等,不同的材质赋予豆不同的意义。史前时期,陶豆常与陶壶、陶鼎配套使用,组合成原始的礼器,是随葬的主要器具。东周时期,铜豆地位上升,常与鼎作为固定组合出现,鼎以奇数出现,豆以偶数出现,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说法。东汉时期,为了更好地保存食物,出现了有盖子的陶豆。唐代时,豆的颜色丰富了起来,包括唐三彩豆、绿釉陶豆、黄釉瓷豆等,艺术形式活泼。

在河南省周口市博物馆就陈列着一件保存完整,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的唐代寿州窑黄釉乳钉纹豆,它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同类器物中的精品,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作为食器的“豆”

作为食器的“豆”,非常之古老,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盛于商周,距今有6000多年的历史。豆的用途类似于今天的盘或碟,也作礼器用。“无豆不成礼”,“豆”字也为“禮”(古“礼”字)字的一部分,说明“豆”这个器物在古代先民心目中的地位。

民以食为天,食器与文化紧密相连。“豆”既然是一种食器,就有一定的容积,所盛的东西有一定的重量,因此,“豆”又是一种量器单位和重量单位。《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这里的“豆”就是量器单位。据《左传·昭公三年》记载,齐国有豆、区、釜、钟四种容量单位,“四升为豆”,即四升等于一豆。灯,古文字写作“镫”。“镫”由“登”演变而来。登,陶豆也。战国时,始现豆形铜灯,这种铜灯可能是取形于“豆”演变而来。

这件唐代寿州窑黄釉乳钉纹豆形体较大,由盘、柄、足三部分组成,高19.5厘米,口径23.7厘米,底径15.4厘米。敛口,卷沿圆唇,深腹,底部呈喇叭形,实柄较矮,圈足,瓷胎较厚且粗糙。内外施米黄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盘部以下有聚釉现象,如同烛泪外流,这是在烧制过程中釉在氧化还原时自然下垂形成的。器表有细小的开片,似冰裂纹。在黄釉和瓷胎之间还饰有一层很薄的白色护胎釉。豆的腹部有3层乳钉纹:上层8个乳钉,非常莹润;中间一层有54个乳钉,排列密集,非常规整;下层的8个乳钉较大,且对称均匀。

中国古代传统造物意境讲究“道以成器,而器以载道”,古人置器用器,目的并非仅限于器物本身,而是重在器以载道。有学者说:“如果人们仅满足于对器物形制特点的描述,不能通过器见人睹事,那么我们就会与己身文明的精蕴失之交臂。”器以载道,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体现为心与物、文与质、形与神、材与艺、用与美的统一。这件豆的造型比例恰到好处,新颖美观,柄部以下的聚釉,宛如少女桃腮上晶莹的泪珠。在光的辉映下,釉色五彩缤纷、斑驳陆离,给人以恬美静谧的感觉,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遥想千年之前,这件“豆”可能在一个偶然的时机被主人买来,或用作装饰,或用作盛贮。千年之后,那些钟鸣鼎食的场面早已湮灭在历史深处,这件豆完整留存至今,描绘着雍容华贵热情奔放的大唐气象,讲述着时间的流转和真实的烟火人间。

作为名窑精品的“豆”

根据器物特征,考古专家判断其属于唐代寿州窑产品。寿州窑是隋唐时期制瓷名窑之一,窑址分布于安徽省淮南市中区与凤阳县交界的上窑镇一带,窑河、高塘湖沿岸,唐代属寿州,故名。寿州窑名列唐代七大瓷窑之一,陆羽《茶经》记载“(寿州)瓷黄、茶色紫”,黄釉乳钉纹豆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寿州窑创烧于南朝陈,兴盛于隋唐,唐末停烧,前后烧造约400余年。隋代时,开始烧青瓷;唐代时,改烧黄釉瓷;唐代中晚期,也兼烧黑釉和少量绛红釉,具有显著的时代风格。寿州窑瓷器为高温石灰釉,氧化钙含量比较高,着色剂为氧化铁,由于烧造采用还原、氧化和先还原后氧化等不同方式,使釉色形成青、黄、黑与绛红四种。

其中,当数黄釉瓷最负盛名。寿州窑首创黄釉瓷,烧制技术较之前有了显著创新。寿州窑是较早使用匣钵的窑口之一,把产品装在匣钵中入窑烧造,从而避免了窑中高温烟火对胎釉的直接熏染,使釉色纯净光亮,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

寿州窑主要生产与生活相关的碗、盏、杯、钵、注子等,其生产的高档产品深受当时富贵之家追捧。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社会经济繁荣,黄釉瓷与体现皇权的皇家贵族崇尚的富贵色彩不谋而合,所以黄釉瓷器很快受到社会的热捧,黄釉瓷豆也流行开来,且造型富于变化,这件黄釉乳钉纹豆口、腹、底部都有不同的变化,给人以线条流畅、造型优美的印象。

作为见证者的“豆”

这件唐代寿州窑黄釉乳钉纹豆,1958年4月出土于今河南周口市沈丘县槐店镇。沈丘槐店镇,古称项、北扬州,从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1600多年间,一度作为豫东、皖北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餐饮业尤为发达。沈丘槐店出土的这件黄釉乳钉纹豆的精美程度应当不是寻常百姓家所能拥有,而是唐代“上流社会”所用之器。

寿州窑产品通过窑河、高塘湖转运淮河,畅销整个淮河流域。根据考古材料证实,在皖、苏、豫广大地区均有寿州窑黄釉瓷器出土,甚至隋唐时期最繁华的商业都市、当时对外贸易重要港口的扬州,也大量出土寿州窑黄釉瓷器。

皖、苏、豫一带的唐代墓葬时常出土寿州窑产品,作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支流,沙颍河的水运在唐代就比较发达,当时的寿州窑瓷器应该是通过沙颍河水运来到今周口一带的。“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现在的周口正在发展临港经济,打造内陆中原港城,这件黄釉乳钉纹豆端庄文静地伫立在周口市博物馆里,回眸着沙颍河上从远古迤逦而来的点点帆影,又见证着中原港城、大美周口扬帆远航、破浪前行的壮丽画卷,它就是大唐盛世周口水运散落至今的一朵花瓣吧!③5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