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百年奋斗路•百城访初心”全媒体报道九十八:“半顶毡帽”映初心

来源:周道客户端

作者:

2021-09-09

麦新雕像 张启民 摄

鸟瞰通辽城。张启民 摄

通辽日报记者 贾雪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大刀进行曲》是麦新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诞生在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声中,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旋律。

慷慨激昂的进行曲中,“革命音乐家”麦新的名字也深深镌刻进这片土地。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有一个镇、一个村都是以“麦新”命名的。

麦新,1914年12月生于上海。11岁时父亲去世,依靠母亲缝洗做工为生。九一八事变后,17岁的麦新在许多爱国进步人士影响下,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以音乐报国,创作了多篇抗日救亡歌曲。抗战胜利后,麦新调任内蒙古自治区原哲里木盟开鲁县工作,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和武装斗争。

1947年2月,开鲁县第二次解放,麦新任中共开鲁县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等职,并主动深入到匪患猖獗的五区万发永村开展工作。一到万发永村,麦新就入农户、下田地,带领群众搞清算斗争,组织春耕生产,培养发展了一批农村党员。1947年6月6日,麦新遭土匪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3岁。

麦新同志被安葬那天,开鲁县的父老乡亲纷纷前去悼念,哭声震天动地。中共开鲁县委、县政府举办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将五区命名为“麦新区”、万发永村改为“麦新村”,表达对麦新烈士的怀念。

至今,麦新村的男女老少还传颂着一个关于麦新的故事——麦新村的肖家有一个“传家宝”,那是麦新烈士的半顶毡帽。

1947年3月,天还泛着冷,麦新来到万发永村大柳树下教村民们唱歌。他看到有个村民光着脑瓜,冻得瑟瑟发抖,便立即摘下毡帽,从帽檐处转圈揭开,一分为二,把里边带粘毛的部分戴在了这位村民的头上,自己却戴上了薄薄的单层。

这位村民叫肖广清。当他满是冻疮的耳朵被暖和的毡帽包住的那一刻,他的心里热乎乎的,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共产党人就是有一顶毡帽,也要分一半给老百姓的人。

在麦新革命精神的感召下,肖广清决定让自己的弟弟参军报国。经麦新介绍,肖广清的弟弟肖广珠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军人。

1947年6月1日,麦新带领通讯员王振江去参加县委工作会议。6月6日返回途中,遭到土匪包围。面对百余名土匪,麦新临危不惧,当即命令王振江保护好党的重要文件返回县委报告,他只身匹马与土匪顽强战斗,为王振江争取脱险的时间。他独自占领一个小沙丘作为掩体,坚持杀敌,身中数弹,最后壮烈牺牲在科尔沁草原上。

赓续红色基因,奋进伟大时代。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开鲁县麦新镇凭借出色的脱贫攻坚“成绩单”,荣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麦新镇以“六个精准”为出发点,坚持分类施策,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38户贫困户种植水稻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42户贫困户发展林果产业人均增收4300元以上,366户贫困户发展养鸽业人均增收1400元以上,276户贫困户种植鲜椒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悠夫鸽业、麦新鲜椒、水泉稻米、林发果品四大特色产业,惠及全镇3000多农牧户带动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

现在,麦新镇正积极探索红色产业发展新路径,实施集红色教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军事主题训练等于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红色教育基地。

草原儿女正在红色精神引领下,踏上更加辉煌的新征程。

短评:

以初心守民心

“半顶毡帽”和“半条被子”一样,饱含为民初心,尽显为民深情。

正是这一份份“半顶毡帽”的为民情怀,构筑起党和人民的血脉联系,形成磅礴伟力,推动复兴巨轮,驶向光辉彼岸。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历史警醒我们,始终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依然是我们新长征路上的制胜法宝。

永葆初心方能守得民心。我们深信,会有更多“半顶毡帽”的故事,感动我们、激励我们、引领我们奋进新征程。(贾雪)

[责任编辑:张鲁莎]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