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科学精管102万亩小麦大丰收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高洪驰 通讯员肖飞 谢辛凌
风吹麦浪,处处飘香。6月2日上午,烈日炎炎,记者随同沈丘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农业技术专家组先后来到新安集、付井、周营、石槽等5个乡镇具有代表性的麦田,进行实地踏田测产。
坐车前往新安集镇的路上,先是种粮大户王守书微信视频“报喜”:“周局长,我那原先200亩出苗差的麦田,已经收割了。实打实收亩产1280斤,俺先报喜给你。”电话那头的王守书很是兴奋。
王守书今年60多岁,是周营镇孔营村农民,今年种植了530亩小麦。
“去年因受汛情影响,老王的小麦晚播了10多天。春节前后小麦长势较差,当时,老王见到我们,满脸愁容。”沈丘县农业高级农艺师韩成祥一旁插话说,“通过科学配方施肥、精准喷灌和中后期的科学管理,再加上政府全生长期免费三次‘一喷三防’或‘一喷多防’,精准统防统治,老王的麦子基本上没有病情和虫情。转眼到了小麦生长后期,灌浆期又拉长了四天,气温也适合,没有干热风。这样一来,小麦活秆成熟,千粒重提高,不但不减产,还能增产。”
据了解,去年,由于受7月和9月的汛情影响,沈丘县百万亩小麦的播期普遍延后推迟10至20天左右,遇到和王守书同样问题的村民可不在少数。
为了保证小麦正常生长,让农民吃下夺取夏粮丰收的“定心丸”,该县农业农村局组成20多支农技小分队,划片包干,及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从小麦选种、播种,到促弱转壮、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各个阶段管理,开展全流程科技服务。
这不, 后来在一系列科技“组合拳”的协同发力下,王守书挑选了优质良种,并采用晚播晚种技术,今年的530亩小麦,稳稳当当获得丰收。
不到20多分钟车程,记者随农业专家测产组来到新安集镇王新庄村王中林的麦田地块。
“您瞧瞧,俺这麦田遍地金黄,麦穗稠满,穗头匀称,籽粒饱满。”王中林兴奋地向记者“炫耀”:“这块地也就3亩多,不到4亩,种植的是新麦45,估摸着亩产能超1400斤都不止。”
专家测产组详细了解其小麦播种时间、品种、亩播量、亩施肥、耕作方式等基本情况后,现场丈量亩数。
后经现场测量,跟踪监督收打,结果3亩8分地,共计收打小麦2781.98公斤,亩均单产732.1公斤。
一路“丰”景,一路测产。“我们整体流转托管付井镇王周庄村土地,今年种植小麦1580亩。去年小麦亩产1260斤,今年预计亩产量在1300斤左右,好的地块能达到1500斤。”沈丘县金丰公社负责人赵建峰说。
在被问到为何在去年因天气因素播种较晚和去冬今春新冠肺炎疫情等叠加不利因素影响下,仍然能增产时,赵建峰说,除了相关部门的科技后盾支持外,主要原因是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使用。
金丰公社现有植保无人机,进行一喷多防,可防治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同时施叶面肥;使用智能喷灌设备,控制每亩浇水32立方。“相当于25mm降雨,这个水量固肥节水的效果最好。”赵建峰说,“种的时候有播种机,喷药施肥用无人机,浇水有智能灌溉机,要说不增产那才怪呢?“
在沈丘县石槽乡邵庄村,一处百亩小麦种植示范基地里机声隆隆,金色的麦浪随风起伏,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两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往返田间,将成熟的麦子收割进仓。
“大家都过来看看,今年这块地的小麦产量又要在全县放‘卫星’了!”烈日下,在工作人员粗算穗数穗粒后,负责监督实打实测验收的沈丘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崇振、农业专家韩成祥等一行人,看着田间颗粒饱满的麦子,满脸喜色。
“咱哪块地也不选,就拿这块‘刀把子’ 地‘开刀’,实打实测产。开割!”随着专家组一声令下,机声隆隆。不一会儿,黄澄澄的麦子像瀑布倾泻而下,装满了一辆辆车子。
在农业专家组的现场鉴定下, 这5亩7分地,就地过秤,正常扣除水分和杂质后,共计收打小麦4935公斤,实际平均亩产高达865.5公斤。“从来没遇见过产量有这么高的测产地块,刷新了全县2022年小麦小面积高产攻关最高纪录。”现场的农技专家马骋说。
据介绍,今年该县小麦面积102万亩,尽管去年在播种期和生长期受到汛情、疫情的叠加影响,但由于农业科技的强劲发力,单产普遍在1200斤上下,高产地块突破1600斤,总产持续增长,呈现“一稳一优一提升双增长”的趋势,即小麦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并略有增加;优质小麦种植面积持续提升;单产、总产持续增长。
“经初步测算,全县今年小麦单产和总产量总体高于往年,又是一个高产丰收年!”沈丘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种植股股长赵彬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