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树下议事”巧解邻里纠纷——商水县巴村镇大邵行政村探索村民自治新途径
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治卫 通讯员 苏丹丹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和睦是社会平安和谐的基本要素。巴村镇大邵村位于商水县西南部,现有10个村组,有村民533户、2980余人。基层治理中,村民由于受文化水平、法律素养、宗族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村内邻里矛盾纠纷多,化解难度大。为倾心打造有爱、有善、有暖的幸福乡村,近年来,商水县巴村镇大邵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群众有需求、遇事好商量、党员先行动、服务有保障”理念,创新探索“门前树下议事会”治理新模式,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走出了一条“紧扣本地实际、贴近服务群众、邻里互助共赢”的基层共治共享新路径。
汇集民智新活力,构建村民自治新体系。“门前树下议事”主要针对村、邻里间的急难愁盼问题及矛盾纠纷,实行村工作网格与协商议事网格并行,由村党总支部牵头,村委会班子代表、法律工作者、网格员、村民代表、新乡贤等多方参与,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大小事都能在家门口共同协商解决。为提升议事会成员的“话语权”和“公信力”,村网格遴选3名威望较高的党员干部,以确保“门前树下议事会”固定成员达到8至10名。确立每月8日为“村民谈心日”,即村民可与议事会成员就村里邻里矛盾问题展开讨论协商,网格员对收集到的社情民意及时登记上报和跟踪反馈,真正让村民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
“门前树下”开良方,激发居民自治新效能。“门前树下”议事会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邻里矛盾纠纷,坚持“民事民商、民事民定、民事民督”,将议事范围扩大到村内重大事项、紧急事项,推动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建立邻里矛盾纠纷闭环机制,以村“大党委”依托,实行即接即办、会商研判、协同联动、结果反馈、销号退出“五步闭环”流程。全覆盖开展常态化走访,深入开展法律政策宣讲、治安隐患整治、矛盾纠纷化解,为乡邻里舍和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大邵行政村还将“门前树下”议事会与党员志愿服务相结合,制定村民“微心愿”清单,由议事会指导村内党员开展志愿服务。今年三月,刘某因自己在村里建彩钢房遭到邻居李某的阻拦,双方多次自行调解无果。本组议事会成员邵顺星把这个矛盾提交到议事会平台,大邵村支部书记邵昆仑与议事会成员邵保国、邵献勇等人了解情况后,在双方家门口现场调解,经议事会劝导,双方对在该纠纷中各自本身存在的过错,有了正确认识,不再执意各自的观点。经议事会的认真分析、反复沟通后,基本认可议事会提出的解决方案。事后,邵顺星对双方进行回访,双方对议事会调解的结果很满意,邵顺星将反馈结果提交到议事会平台,矛盾调解圆满结束。
创新机制抓长效,探寻基层治理新路径。按照“用制度规范议事、用制度规范流程”的要求,确定“门前树下”议事会问题收集、议题确认、议前调研、组织协商、监督执行等工作机制,及时响应、快速处理村民矛盾和民生需求。进一步规范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议事制度,对村组大小事务及落实情况及时公示,做到让村民知晓,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加强对村务决策和公开、财产管理等情况的民主监督,定期对议事会成员工作成效进行评议,对不合格不称职的议事员进行更换调整,确保议事制度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依托村综治中心,统筹基层治理力量,落实“门前树下”议事工作法的“立即办”制度,形成党员干部责任、能力、作风倒逼机制,推动议事成员由坐等上门向主动问需转变。
政治领航把方向,夯实为民服务新阵地。大邵村坚持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推动全部工作的总抓手,把发挥村活动场所功能、规范农村党建建设、推进乡风文明作为本村党建工作的重点,为推进平安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推行“党建+微网格”治理模式,建立村民议事微信群,将驻村领导、驻村干部、村民代表等全部邀请入群,干群齐发力,共商村中事。村“两委”干部、村民议事会成员、部分党员群众和村民代表定期召开门前树下议事会,围绕本村发展中疑难杂症,为建设和谐乡村建言献策。截至目前,大邵村共开展协同议事260余场次,协商解决群众难题52项,化解邻里矛盾纠纷69件,化解率达到99.6%,赢得了干部群众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