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21日
第06版:周口文化

锔锅锔碗的游乡来

王天瑞

豫东地区的广大老百姓,很勤劳、能吃苦,很勤俭、会节约。也许,有人会说,他们过惯了苦日子。而我说,他们过苦日子的时候,很勤劳、能吃苦,很勤俭、会节约,他们过富日子的时候,同样很勤劳、能吃苦,很勤俭、会节约。这是豫东人的传统美德,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的前辈,我们的豫东人,很会过日子。他们对坏了的锅、碗、盆、缸,总是想办法修修,继续使用,实在不能修了再扔掉。只要能修的,就不会扔掉,而是先把它放起来,当有了锔锅匠,便把它拿出来,请锔锅匠修修,修好了继续用。于是,社会上随之诞生了锔锅、锔碗、锔盆、锔缸的手艺,也诞生了手艺高超的锔锅匠。

锔锅匠,有人叫他锔锅的,有人叫他锔碗的,有人叫他锔盆的,有人叫他锔缸的,但大多数人都叫他“锔锅的”。至于他是哪村哪店的、姓啥名谁,却无人问津。只有一些老年人才叫锔锅的或赵师傅或钱师傅或孙师傅。当然,锔锅的也有很特别的行头。你看,说着说着锔锅的赵师傅来了。他,肩上挑着一副担子,担子两头是两个木箱,其中一个大箱的下半部分是个风箱,上半部分是个可以点火加热熔化铜铁的火炉,扁担头上挂一面小铜锣和一个小铁球。担子另一头的箱子则是几层抽屉,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工具和大大小小的铜铁锔钉。他走在大街上,担子有时一摇一摆,有时忽闪忽闪,于是,小铜锣和小铁球就有节奏地碰撞,发出很有节奏的丁丁当当的声音。同时,他还以怪怪的腔调吆喝着:“锔锅来!”“锔碗哎!”“锔盆哎!”“锔缸哎!”“锔锅、锔碗、锔盆、锔缸哩!”他看到有人拿着锅、碗、盆、缸来,就把扁担放下,准备开张营业。于是,他拿出工具,摆在地上:锤子、剪子、锔钉、铁丝、铜丝、钻杆、钻头、腻子……

锔锅与锔碗、锔盆、锔缸的工艺是一样的,或者说大同小异。一个好的锔锅匠,大都是把这几样锔活一肩挑。锔的过程是,首先,根据接缝的长短和形态,判定要把接缝固定结实需要打上几个锔子。锔子,又叫锔钉、扒钉、扒锔、扒锔子。锔子,有大、有小。锔子,有铁、有铜。锔子,形状像个四四方方的“口”字切成两半。其次,在接缝的两边钻出两个两个对称的小眼,把锔子的两腿插进小眼里,用锤子轻轻地砸牢靠。最后,在接缝处抹上白色腻子,接缝也就不再漏水了。有一首小诗写道:“穿街走巷喊声扬,锔锅锔碗锔大缸;钻眼钉箍灰抹缝,翻新补旧美如常。”这,岂不就是乡村锔匠的真实写照吗?

常言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在锔锅、锔碗、锔盆、锔缸中,最难锔的就是细瓷碗、细瓷碟。这种用高岭土烧制而成的细瓷器,质硬而脆,加之表面上又涂一层釉,面光而滑,铁钻钢钻奈何不了它。不过,对金刚钻来说,却是小菜一碟。可谓“一物降一物,石膏点豆腐。”金刚石,是碳的同素异形体,为八面体结晶,纯净得无色透明,有光泽,有极强的折光力,在自然界是已知的最硬的矿物质,用它做成的钻头叫金刚钻。可以这样说,金刚钻钻起“质硬而脆、面光而滑”的瓷器来,如同钻豆腐,轻而易举,轻松自如。于是,人们又传,有了金刚钻,敢揽天下瓷器活。当然,锔小巧的碗碟是用铜锔,锔粗大的盆缸是用铁锔,而锔铁锅是用铜锔或铁锔,就由各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定了。

这时,赵师傅从顾客手里接过一个打烂的带花细瓷碗,立马坐在小马扎上,双膝蒙一块布,用刷子把烂片刷干净,然后把烂片拼拢端正,细绳绑定,上弓打眼,截铜造锔,扬锤敲锔,抹上腻子,擦拭干净,整个动作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就这样,一个被打烂的带花细瓷碗很快被锔好了。我看到,那带花细瓷碗上若隐若现的接缝和锔钉,闪耀着赵师傅鲜花般盛开的智慧。

赵师傅告诉我,当接到顾客的锅、碗、盆、缸时,要仔细观察和揣摩,看值不值得修,自己能不能修好?如果已经烂得没法修了,不要贸然修,对于能修的,也不能要价太贵,毕竟是旧物修理,你手艺再好,修得再漂亮,但太贵了,甚至比买新的还贵,谁修?一定要既能修,又能修好,还不贵,让顾客心满意足。

赵师傅还给我讲过这么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多年后我还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说,一位老太太来修碗,一个锔子一角钱,这个碗要用10个锔子才能修好。锔匠说,老太太,花一元钱你就能买个新碗,我看还是别修了。老太太说,我吃饭都用这个碗,儿子规定我一顿只能吃一碗,我的这个碗大,还能吃饱,现在的新碗小,要换成新碗,我就吃不饱了,只能饿着。锔匠一听,二话没说,立马把碗修好,一分钱不要。看,这是多么高尚的职业道德!

现如今,虽然这种锔锅、锔碗、锔盆、锔缸的手艺已经绝迹了,但我祝福,勤俭节约的美德永远发扬光大!

2018-05-21 王天瑞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3034.html 1 锔锅锔碗的游乡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