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
第05版:改革开放40周年 PDF版

西华:夯实教育基石 惠及万千家庭

县委书记林鸿嘉到西华一高调研

县长田庆杰到学校指导工作

周口市教育局长张建梁到西华调研教育工作

县教体局工作人员到农村了解学生资助工作

城区学校建设集中开工仪式

“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

“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活动

庆祝教师节文艺汇演

“经典照亮人生”诵读活动

大课间活动

统筹   史艺高   刘华志

执行   孙俊辉   王   珂

编者按:西华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省级贫困县,距周口市中心25公里,距省会郑州市120公里。沙河、颍河、贾鲁河等河道蜿蜒境内,郑合高铁、大广高速、新周(机西)高速穿境而过,在建通用机场……如今,西华高铁、高速、航空、水运“四位一体”交通格局日趋形成,正式融入郑州“一小时经济圈”,成为周口连接郑州的桥头堡城市。

改革开放40年来,西华始终秉承干事创业的精神,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攻坚突破。特别是近年来,西华紧紧围绕“生态西华、宜居西华、创业西华、魅力西华”的发展目标,按照“经济开发区、临空经济实验区、特色商业区、盘古女娲创世文化园区”的四区统筹发展思路,克难攻坚,开拓进取,开创了西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40年来,西华的教育同样书写了成就与辉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拨付教育经费,逐年提高教育投入标准;下功夫提升办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执着追求西华教育的发展品质……40年来,西华县以持之以恒的精神攻克了一个个教育发展的难题,干成了一件件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事情。特别是近年来,该县以为人民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以勇于改革的气魄,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展现西华教育的新姿态,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

一所所高标准、高颜值的现代化学校在西华拔地而起,一所所优质学校得到扩容……如今,在西华,农村孩子可以和城区孩子一样在宽敞的跑道上释放激情、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在多彩的艺术课堂上放飞想象……一所所学校,一张张笑脸,绘就了最美的教育画卷。其背后凸显了西华教育人不忘初心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凝心聚力让百万家庭尽享“教育红利”的决心、智慧和勇气。

教育优先促发展 重教兴学惠民生

道贯古今,化育天下。县委书记林鸿嘉说:“当前,西华正处于创新发展,打造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创业之城、魅力之城的关键时期。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不仅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而且对早日实现西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西华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县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政治高度和战略地位,对教育事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补齐民生短板,满足民生期待,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资助惠民举措,惠民脚步越来越快,惠民之路越走越宽,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高位谋划,精准发力。该县成立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工作领导组,绘就教育发展蓝图。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调研,全面了解掌握基层学校和教师状况,解难事、办实事。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部署,西华县教体局承担起主责,成立了教学管理中心及各项教育工作专项领导组,把全县划分为四大管理区域,局长既挂帅又出征,实行“包干制”,明确提出各区域内学校教育发展要求,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完善推进教育改革健康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强化督导检查,推进各中小学努力提升办学质量。

加大教育投入,为民办实事。近年来,该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累计投入资金6.7亿元,改造学校350所,项目768个,改造校舍面积61万平方米。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县采取PPP模式,大力招商引资,在中心城区实施5校新建、改扩建项目,并启动城区12校建设项目,着力缓解城区大班额突出问题;累计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46所,为振兴乡村学校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落实立德树人,构建全员育人新格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年来,该县教体局通过展板、第二课堂、演讲比赛等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家庭,广泛开展道德实践、志愿服务、文明建设实践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利用重大节日广泛开展爱国主题教育活动、创建文明班级和争当文明学生的诚信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为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近年来,该县扎实推进乡村最美教师评选活动,评选乡村最美教师9名,充分展示了基层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风采;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用于教师节表彰、乡村最美教师评选、教师免费体检、贫困教师救助等温暖行动。目前,该县已逐步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民以尊教为本、师以从教为荣的生动局面。

均衡发展促公平 优质教育惠民生

县长田庆杰说:“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人民群众的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和国家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抓严、抓牢、抓好、抓出成效的民生工程。”近年来,该县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调整教育结构布局,使教育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学校布局不断优化,基础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校容校貌不断出新,教育各项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加快薄弱学校建设。该县先后投入改薄资金3.78亿多元,改善了全县345所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投入改薄资金2663万元,为162所学校配备学生课桌椅30000套,为55所中小学配备图书40余万册,为59所学校装备开水供应设备94台,为33所中学解决理化生实验室33套、2188个仪器柜,为中心小学购置30套科学实验室、30套小学科学及小学数学仪器设备仪器柜,为36所中学装备48套音美教室,为360所学校添置了315.6万元的篮球架、排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器材,添置寄宿制学校床铺7400余张,消除所有寄宿制学校大通铺现象。

加快推进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该县投入资金6400多万元,加大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力度,配备多媒体一体机2330台、教师用计算机4000余台,建成多媒体教室2400个,92所计算机云教室,其中贫困村学校建成班级多媒体教室170个,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90%;校园互联网主干道宽带均达百兆接入,基本实现班班通,缩小了义务教育校际间和城乡间的差距。

加快城区提质扩容建设进程。该县为消除城区大班额,按照新建、改建、腾建、扩建、迁建的工作思路,实施县处级领导干部“联乡包校”工作制度,计划改造城区12所学校,新增教育用地625亩,预计投资5.2亿元,建筑面积137467平方米,增加学位22480个,预计可满足县城5年到8年内学位需求。目前,已有致远、文远、新兴3所新建学校开工建设,进度为主体施工;县一高、实验小学扩建项目已经开工;红花路学校、第三实验小学、一职专等新建项目已基本完成拆迁征收任务。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该县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提升乡村学校信息化水平和寄宿制学校管理服务水平。完善教师招聘机制,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积极落实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和送教下乡帮扶活动。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实施代理家长制度,健全1+1帮扶体系,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为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渴求,该县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质量检测为抓手,以各种活动开展为载体,强化业务指导,规范学校管理,加强对全县教育质量考评,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副县长张翠霞告诉记者。据了解,该县教体局非常重视常规教学工作调研和课程改革工作,组织人员赴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焦作沁阳市永威学校、河北衡水中学等地考察学习,定期组织人员下乡到校开展教学督导活动。率先实施新课改,坚持课程改革不动摇,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逐步形成提优、补差、控辍等教育教学全方位监测体系。

自国家恢复高考以来,该县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毕业生12万余人,其中有8000余名学生考入“985”“211”等重点高校,近40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普通高考一本上线率和本科上线率稳中有升;高考成绩平均分呈现均衡发展趋势;普通中招报考人数累年增加,中招成绩整体上升,优等生人数比例占全县在校生人数30%左右,学生回流现象明显;小学教学成绩平均分达293分,巩固率和优秀率明显增长。该县连续多年荣获周口市高招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称号。

资助体系全覆盖 教育资助惠民生

西华县教体局紧紧围绕教育脱贫攻坚工作要点,深耕教育扶贫脱贫责任田,充分发挥教育强民、技能富民、资助惠民的作用,汇聚广大党员干部及社会帮扶的全部力量,助力教育脱贫攻坚,全力打造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体系,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该县教体局荣获“市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扶贫济困一日捐”先进单位等称号。

为让国家资助政策的春风不落下一名贫困学子,县教体局发动千名教师在“教育村长”的带领下开展资助政策“进课堂、进赛场、进乡村、进田间”大宣讲活动,确保实现教育资助政策宣传全覆盖。2013年以来,学前教育资助22129人次,发放幼儿资助资金496万元;义务教育资助144276人次,发放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7977万元;高中教育免除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14080人次,免学费、住宿费739万元,发放国家助学金3597万元;中职教育免除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费1159万元,发放国家助学金269万元;设立4个助学贷款办理点,实行“一站式”服务,多年来,累计为近3万名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17631万元;为294名残疾学生落实了教育资助政策。

在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县教体局向全县教师发出倡议书,采取师生结对1+1帮扶献爱心的模式,建立留守儿童之家46处。每月对帮扶学生进行2次心理疏导、学习辅导,每学期对帮扶学生进行家访不少于6次,累计对建档立卡学生心理疏导1500多人次。通过爱心助学一日捐,广大教职工每年自愿捐款67万余元。

此外,县教体局还借助县工会、共青团、爱心企业、红十字会、体育彩票等社会团体和公益组织进行捐资助学、赠资扶学,构建到村、到校、到人的教育精准帮扶体系,实现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先后联系建业集团、大富城等各界爱心人士和彩票公益资金捐赠60多万元的学习生活用品和95万余元的爱心捐款,惠及16个贫困村,2000余名学生。2018年,中国小康牛奶行动公益活动,为全县28个贫困村,2164名学生,捐赠了近7万盒价值20万元的学生饮用奶。

县委书记林鸿嘉到西华一高调研

职业教育再完善 专业技能惠民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未来走向至关重要的一个战略性指导方针。西华县教体局紧抓内涵发展不放松,不断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特色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在服务地方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教育脱贫攻坚中,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了从追求质量到引领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巨大跨越。该县职业教育连年获得中等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职业教育“文明采风”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补齐职教短板,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该县成立实训基地创建领导小组,由县教体局具体负责实施,指定专人负责,按照时间节点购买了相关的专业设备,新增82台教学计算机,建设两个计算机教室,建设两个机械加工实训室和一个音乐录播室。争取项目资金390万元,用于建设河南省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和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省财政一次性补助项目学校资金550万元,大大提升了该县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打造职业教育新高地。该县教体局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和学校发展潜力,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宣传活动周、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等活动,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不断加大与外地名校的对接交流、合作办学力度。学校先后同郑州工业技术学校、开封现代科技中专、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商鲲教育集团开展联合办学,专业由4个增设到了16个,全部是就业前景好、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专业、新兴专业,为广大学子拓展了选择的空间,增加了成才的机会。在中职学生招生、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中实现新突破。该县职业教育每年招生均在1300人以上,创造了周口职业学校招生的奇迹,连续两年招生人数增幅全省第一,本科上线率全市第一,为该县打造“出人才、成名校”的职业教育新高地,打好“西华职业特色教育”这张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展致富技能培训,助力教育脱贫攻坚。依托职业教育平台,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开展“造血式”精准技能培训。投入培训资金80万元,举办“精准脱贫技能培训班”18期,从胡辣汤熬制、养殖技术、电焊技术、驾驶技术、家政服务等方面培训学员600余人。其中,200余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300余人找到了就业岗位,120人通过技能培训找到了种植、养殖、加工等致富门路。迟营乡贫困户马丑学习了胡辣汤熬制技术,在河北廊坊经营早餐,月收入6000元左右;西夏镇高庄贫困户丁秋霞参加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后,取得“高级母婴护理师”资格,目前就职于郑州家政公司,月收入5000余元,切实提高了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

德育与智育齐飞,初心与使命相润。“教育,为国家立心,为生民立命,为时代铸魂,这是一项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民生工程。”西华县教体局局长朱中华说,“我们将坚定教育自信,不忘教育初心,敢于担当,扎实苦干,以更大的决心办好教育,以更大的努力让西华百姓享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戮力书写西华教育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2018-12-13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49400.html 1 西华:夯实教育基石 惠及万千家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