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28日
第01版:要闻 PDF版

尊老敬老在郸城大地蔚然成风

记者 徐松

俗话说,“树大分杈,子大分家”。儿子成家后便与父母分家,这在豫东十分常见。然而,父母穷尽所能帮儿子置办家业,到头来却一无所有,导致“儿子住高楼、爹娘住村头”的现象频频发生。这种现象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中被称为“老人户”。

2018年3月27日,《人民日报》刊文称,村里的贫困户多是老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有子女,有些老人子女的生活还颇为富足,在城里有车有房。但这些老人通常单立一户,变成了贫困户,俗称“老人户”。

“老人户”都是子女不孝吗?非也。记者在郸城县脱贫攻坚一线走访发现,这是“习惯”使然。郸城县委书记罗文阁语重心长地说,父母为了子女婚嫁、生活体面,给他们盖新房、买新房,宁愿自己住在旧宅老屋,甚至在村头搭建小屋安身,演绎了很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间佳话”。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在脱贫攻坚全面奔小康的道路上,岂能有“儿子荣华、爹娘困苦”的现象发生?

于是,郸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情法并用进行“老人户”治理。该县通过情感劝说开展“媳妇戴红花、公婆接回家”孝老爱亲行动;出台奖励措施,对所有拆除老人破旧房屋的家庭奖励1000元现金;采取批评教育的方式,对思想顽固、冷漠对待老人的子女给予一定惩罚;通过司法保障,组织公检法司联合发文,依法威慑治理,敦促子女赡养老人。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332个家庭实现“老少合户”,重现了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实现了尊老敬老代代相传、老慈子孝演绎大爱。

汲水乡押岭行政村8组87岁的李廷录瘫痪在床,其85岁的老伴王秀真患有气管炎、脑萎缩,老两口相依为命。他们的儿子李可增于2018年9月盖4层小楼时突发脑干出血,住院报销后仅花费2万多元。随后,儿媳妇王文英主动把二老接回家伺候,同时悉心照顾患病的丈夫,给家庭、给全村树了良好的榜样。目前,他们一家五口虽然还没走出困境,但在党委、政府的帮扶下,生活幸福。在王文英的带动下,全村34户“老人户”的子女纷纷把各自老人接了回家,形成了良好风气。

在南丰镇李路口行政村的刘美玲家,记者看到新建的楼房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然而,一进院,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却是与楼房格格不入的“纸板路”。刘美玲对记者说:“这是我给公公铺的防摔通道。他年纪大了,万一摔着可不中。”原来,刘美玲的公公李廷爱今年91岁了,身体较好,不愿意和儿女住一起。南丰镇实施“老人户”治理后,刘美玲便把老人劝回了家。细心的她用透明胶带粘好废纸箱,从老人住室到客厅、从厨房到卫生间铺了一条“爱心通道”。“爷爷,我妈给你做的啥饭呀?我们过年放假回去看您。”刘美玲两个在外上大学的孩子知道爷爷回家住了,兴奋不已,隔几天就通过刘美玲的手机和爷爷视频聊天,使孝老爱老得以传承、良好家风得以传承。

“以前怕给孩子添麻烦,我和老伴自己住趴趴屋。老伴身体不好,我又要做饭又要照顾她。儿子把我接回来后,我那破房子也拆了,现在住在儿子家的楼房里很舒心。儿子儿媳也不让我做饭,儿媳做的饭菜可比我做的强多了。孙子是天天在我眼前晃悠,我心里真高兴啊,还是党的政策好。”今年76岁的李廷修和老伴独居30多年后,与儿子合成了一个大家庭。享受儿孙绕膝之乐后,李廷修乐得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

“爷爷奶奶,你们先坐。”中午时分,李廷修的小孙子拉着两位老人坐在主位准备吃饭。“小孙子真懂事。如果没有老人在身边,小孩子不会受到这种教育得。”李廷修欣慰地说。

2332户“老少合户”,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变成了“家家有本孝老的经”。每个家庭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每段故事都连着几代人的孝老情结,每份情结里都包含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郸城县脱贫攻坚进程中,“老人户”治理工作,促进这种孝老、敬老、尊老、爱老、助老的文明新风在郸城大地蔚然成风。

2019-01-28 记者 徐松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54376.html 1 尊老敬老在郸城大地蔚然成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