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8日
第03版:综合新闻 PDF版

科技点亮贫困村

——记河南省科技厅驻郸城县城郊乡王楼村第一书记孙顺华

记者 徐松 通讯员 王璐

“省科技厅包咱村,那咱村可是抓着科技要腾飞呀!”从2003年省科技厅来驻村帮扶,到现在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致富村,郸城县城郊乡王楼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省科技厅驻村帮扶队扎根王楼村16年,实现了从送科技到“种”科技的转变,让王楼村群众从不懂科技到扎实掌握,再到灵活运用,王楼村依靠省科技厅,通过“科技扶贫”“科技+”,一步步走上小康路。

“吃住在村,没有节假日,成天就是在田间地头帮助俺村种植户。”说起省科技厅的驻村故事,王楼村党支部书记罗明俊最有发言权。说到2017年来驻村的第一书记孙顺华,罗明俊的感慨更多。

“驻村以来,我们按照精准识别标准,经‘四议两公开’等程序,确认贫困户37户161人。2017年底稳定脱贫9户39人,脱贫户5户26人。2018年脱贫10户47人。现有贫困户13户48人。贫困发生率1.07%。”说起贫困户脱贫之路,孙顺华信心满满,深感欣慰。

在履职过程中,孙顺华认真履行“四项职责”,紧紧团结和依靠村“两委”一班人,以郸城县“两建三扶四评”为总抓手,进一步壮大了王楼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对群众最为关心的村级财务进行了公开公示,凡是1000元以上的支出须通报全体班子成员,3000元以上的支出须在班子会研究。这样一来,村干部带头致富有了合力,村民的精神面貌和致富动力有了大变化,各项脱贫攻坚政策能够有效得到落实。

城郊乡在城市近郊,有着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通过科技帮扶,最早发展起来的是王楼村的蔬菜大棚产业。

孙顺华向省科技厅汇报之后,通过科技特派员项目,为王楼行政村聘请蔬菜专家3人,为蔬菜大棚农户(贫困户)提供技术支持。王楼村原有蔬菜大棚110个(约400平方米),2018年又发展100个,目前共有210个蔬菜大棚。村民刚开始发展蔬菜大棚时,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每个蔬菜大棚每年只能挣2000多元。现在,通过技术改良,每个蔬菜大棚挣约8000元。

比大棚蔬菜还要出名的,还有王楼村的科技特派员项目——猕猴桃种植基地。孙顺华为王楼村猕猴桃种植基地聘请专家2人,为猕猴桃种植基地提供技术支持。目前,该村猕猴桃种植基地有300亩,一般正常情况下,年产值600多万元(每亩收入2万多元),还可以带动40余人就业。

蔬菜大棚和猕猴桃种植基地铺平致富路,王楼村村民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在此基础上,孙顺华还利用50万元第一书记专项资金为王楼村建成扶贫车间一个。目前,扶贫车间引入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可带动40人就业。按照合同约定,扶贫车间每年租金3万元,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填补了王楼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空白。

“要说俺村变化,说不完。”罗明俊带着记者在王楼村进行“半日游”。

王楼村新建的村室为徽式建筑,风格古朴庄重,基层组织有了阵地,干部有了活力;村室内还有社会爱心人士为王楼村捐献的图书;省科技厅为王楼村捐助20台电脑,建立了村级网络文化室,这是全市唯一的村级网络文化室。孙顺华说,省科技厅还为村室更换新的空调、办公桌椅、饮水机等设备,改善办公条件。

省科技厅为王楼小学捐助10台电脑和1台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机),改善了王楼小学办学条件。孙顺华还协调爱心企业为王楼村安装了120盏路灯,村内夜间安全指数大幅提升。在王楼行政村文化广场,体育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民休闲有了好去处。

在田间,科技“种”进了大地,给群众带来的是丰厚的回报。在村内,孙顺华和村干部们带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村群众共同加入清洁家园的队伍,村庄越来越美。2018年“七一”前夕,孙顺华被城郊乡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还有村民给孙顺华送来了“优秀干部,关爱群众”的锦旗。在诸多有关驻村的荣誉之中,这是他最值得骄傲的荣誉。②2

2019-04-08 ——记河南省科技厅驻郸城县城郊乡王楼村第一书记孙顺华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62162.html 1 科技点亮贫困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