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6日
第06版:沙颍文艺 PDF版

我的老师桂行德

戴俊贤

桂行德先生是我在淮阳师范上学时的老师,他和蔼可亲、睿智深沉、循循善诱、立德树人,给了我难忘的教诲和帮助,我永远忘不了桂老师。

桂老师是罗山县人,1965年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淮阳师范任教。

淮阳师范(今为周口幼儿师范)是一所历史名校,创办于清末的1909年,有豫东“最高学府”“教师的摇篮”之称。“五四”时期的著名诗人徐玉诺、西北师范学院原院长李秉德等名家名师曾在该校任教。

1971年底,正处于文革之中的淮阳师范,在“教育要革命”的大背景下恢复中断了5年的招生,从周口地区各县招收第一届2年制专业班290名 “工农兵学员”。我当时正在村办中学当民办教师,经过 “基层推荐——政治审查——考试体检——学校录取”的严格程序,被批准入学。带着盖有“河南省新淮师”印鉴的通知书,我来到政文专业报到。在那个“就学就业”无门的年代,能有这样的机会走出农村,跳出“农门”,对我这个祖辈都是农民的回乡知青来说,真是莫大的幸运了。我来到淮阳师范,心里感到又激动、又喜悦、还带有一点点自豪。

政文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汉语、写作等。桂老师教我们班的写作课和文选课。

他留着平头,穿着朴素的制服,步履稳健地走上讲台,表情温文尔雅,不苟言笑,声音沉稳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他把甘为人梯的“园丁”精神、默默奉献的“蜡烛”情怀,凝结为仁爱无疆的良师风范。听其授课,初始感觉课堂气氛好像不够活跃,但是愈听愈觉得条理清晰、拨云见日、醍醐灌顶,渐入心领神会之佳境,就像饮用陈年老酒,入口绵软淡雅,而后即觉浓烈醇厚,回味无穷。当他讲到得意处,偶尔会用带有磁性的嗓音“嘿嘿”两声,极富感染力,台下的学生不由得报以会心的微笑。同学们都觉得他讲的课有真知灼见,让人百听不厌。

那一段时间,正赶上所谓的“教育回潮”,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下劲。我们这批学生绝大部分经历了“停课闹革命”的初中或高中阶段,上不了课,读不成书,“书荒”使强烈的求知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所以,有了这样的学习机会,大家都格外珍惜,争分夺秒地学习。我更感到了学习的压力,一方面觉得知识贫乏,一方面是因为我的同学多是重点高中如淮阳中学、周口三中的毕业生,且党员人数占总数一半还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等基层干部的也占三分之一,我与他们相比各方面都差一大截呢。我只有埋下头来,刻苦学习,努力追赶。因此,我在课后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请教最多的老师是桂老师。在他那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书架的简陋住室里,桂老师每次都热情地接待我,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

那时候,学校的图书室还不开放(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图书室被封闭),可读的书很少,桂老师就把自己的藏书借给我阅读。如《中国文学史》《陆游诗选》《杜甫诗选》《女神》等,以及一些外国作家的作品。

桂老师不仅课教得好,写的文章也很出色。他满腹经纶,才华横溢,风神高迈,具有才子气质。我得知,桂老师在求学期间,即在《河南日报》《奔流》等发表过诗歌和文章。在写作课的学习中,我除了完成作业之外,还写些诗歌、短文请他指教。每次他都给我认真批改,在精彩的句子下面划上红圈圈予以鼓励,指出优缺点和努力方向。

为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桂老师多方努力让我们接触社会。他邀请当时河南的知名作家郑克西给我们讲如何体验生活。他邀请来淮阳县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到我们班座谈如何进行采访调查,讲写稿子要“通天入地”,“通天”就是要吃透中央和上级精神,“入地”就是深入调查了解基层实际。桂老师还邀请周口地区交通局有关领导和司机为我们作交通安全报告,让班里的同学编辑宣传交通安全的文艺节目。我写的快板《交通安全十注意》被周口地区交通局文艺宣传队采用,在全区各县进行了巡回演出。

1973年初夏,我们七一届政文班工农兵学员赴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社会考察,当时也叫“开门办学”。桂老师是主要带队老师之一。他带领我们一起参观新县、红安县的革命事迹展览馆,瞻仰烈士陵园、列宁小学、红田等革命遗址,访问老红军、老干部、烈军属,与当地群众一起下田劳动,插秧、割紫云英,让我们的内心深受震撼和教育。我和桂老师在老红军家中座谈时听到的民歌“小小红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至今犹记在心,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我毕业后留校,和桂老师同在语文教研组,朝夕相处。更想不到的是,1974年春,根据校方要求,成立了淮阳师范写作组,由桂老师挂帅,我与政文专业七三届三个班的每班两名同学参加。为了提高我和写作组同学的写作水平,桂老师除让我们多写多练之外,还常带我们去北京、郑州送稿件,与《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的编辑见面,增长见识,沟通信息,提高稿件的针对性。慢慢地,我们所写的稿件也能见诸报刊了。后来,我除教课之外,在桂老师的辅导下,还编写了连环画文字脚本。这种文学体裁要求文字简练、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每幅不能超过80字。我第一次改编,没有经验,河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让我好好修改。我拿着稿本向桂老师请教。桂老师微笑着说,如果连改编都做不好,还谈什么创作啊。我受到激励,听取桂老师的意见,将稿子重新修改,终于达到了编辑的要求。我先后编写了《逼上梁山》《下陈州》《神笛》《张云逸》等多册连环画文字脚本,分别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海燕出版社等指定画家绘画后出版发行,其中《神笛》一册发行量达56万册。

1983年,我离开了淮阳师范,到地方党委从事文秘工作,但我与桂老师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84年,桂老师调入周口师专(今为周口师范学院)任教。周口师专中文系的学生,把桂老师担任系主任时期称为“群星璀璨的年代”。

2017年春天,我去看望桂老师,他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正枝繁叶茂。桂老师依然留着平头,依然衣着朴素,依然精神矍铄。我和桂老师相谈甚欢,我说:“桂老师,这一生多亏您教诲啊。”他笑着,引用王立群的话说,首先还得自己行,还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还得行。秋天的时候,我突然得知了桂老师病逝的噩耗,肝肠寸断的悲痛让我在同事和家人面前几度失态痛哭。我敬爱的老师走了,今生今世再也听不到他的教诲了,我只能任由悲伤的泪水满面横流。

桂老师,我多么想再听一听您的声音啊。我想与您春天相见,一起吟咏“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想与您夏天相见,一起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想与您秋天相见,一起探寻“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我想与您冬天相见,一起品味“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桂老师,我的恩师,我永远忘不了您!②8

2019-09-06 戴俊贤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77873.html 1 我的老师桂行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