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3日
第03版:特别报道 PDF版

吉鸿昌:英雄精神贯长虹

记者  李辽 谢永静

初秋的扶沟大地,碧空如洗,天气凉爽,田地里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和蔬菜郁郁葱葱,孕育着丰收的喜悦。

9月18日,记者走进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和吉鸿昌故居,追忆将军虽然短暂却彪炳史册的一生,缅怀革命先烈为民、务实、清廉、爱国、英勇担当的高尚情操,感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深刻内涵。

9月18日,全省防空警报鸣放日。耳际响起的警报声,把记者的思绪拉回到了88年前。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正是吉鸿昌将军等众多优秀中华儿女舍生取义,以决死的精神投身于救亡图存中,为国家谋解放,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才让中华民族迎来了最终的胜利与和平,才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屹立于世界东方,曾经的屈辱已成了见证历史的伤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激发前进动力,奋力在中原更加出彩中绘就周口特色添彩画卷!

远眺位于扶沟县城鸿昌大道东段的吉鸿昌将军纪念馆,雄伟壮观、气势恢宏的主馆形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驶向美好的未来。走进吉鸿昌铜像广场,瞻仰巍峨的将军铜像,只见将军身着戎装,伫立远望,雄姿英发的傲人风骨展现了追寻民族未来的浩然正气和爱国情怀。

纪念馆瞻仰大厅内,一幅长24米、高2.5米的巨型浮雕映入眼帘,自西向东依次雕刻了吉鸿昌将军参加北伐、深入苏区、主政宁夏、出国考察、光荣入党、察北抗战、津门播火、英勇就义等八个阶段的革命历程。将军一生只走过39个春秋,虽然短暂却无上光荣,让后人永远敬仰。扶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尚守永对记者说:“纪念馆年接待量达36万人次。自1984年清明节起,35年来,扶沟县每年都要举行‘纪念故人、缅怀先烈’活动,把吉鸿昌将军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在吉鸿昌故里——扶沟县吕潭乡吕潭街中心,吉鸿昌将军的汉白玉雕像巍然而立。沿雕像往北一直走,便到了吉鸿昌故居,故居一墙之隔是将军当时兴办的学校。保存完好的故居和学校旧址由82岁的文物管理员——何国治老人负责看护。何国治已在这里守护了20多年,珍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吕潭学校旧址。”提起吉鸿昌将军,何国治十分自豪,对将军的生平如数家珍。

一所学校见证为国为民初心。吉鸿昌幼年失学,从军后更是亲身体验到一个民族缺失文化的不幸,用家产和节省的俸禄,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学校,每次回乡都亲自给师生讲课。学校规定:凡是贫苦子弟一律免费读书,书籍文具由学校提供。在吉鸿昌的资助下,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超过了当时的县立中学,号称“豫东第一”。当时的校园和校田面积1000余亩,而旁边的吉鸿昌故居仅不到1亩。“即使在1934年11月24日就义前夕,吉鸿昌在写给亲友的绝命信中,还念念不忘学校,叮嘱亲友要把学校办下去。”何国治感慨地说。

一句名言浓缩党员干部底线。吉鸿昌的父亲——吉筠亭在病逝前对他留下了最后的教诲,“做官即不许发财”。吉鸿昌把这7个字写在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还专门举行了一个赠碗仪式,分发给下属军官。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时至今日,“当官即不许发财”已成为党员干部的从政底线。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就告诫学生:“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当官。”

一封电报写出救国救民心声。1930年,时任陆军上将、22路军总指挥的吉鸿昌化装到苏区访察,看见苏区到处呈现着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景象,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回到住处提笔写下了“顿开茅塞”四个字,暗自萌生了加入共产党践行救国为民使命的心愿,并借“攻打”鄂豫皖苏区之机向红军输送了许多枪支弹药和粮草。蒋介石得知后,强令他交出兵权,逼迫他出国考察。吉鸿昌临出国前,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他当时就发电报向蒋介石请命:国难当头应一致对外,愿提一师劲旅,北上抗日,粉身碎骨,以纾国难。然而未得允许,他只好含泪登船离开祖国。上海“一·二八”事变的消息传到海外,吉鸿昌闻讯后即刻回国,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商谈抗日救国大计,并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1932年秋,吉鸿昌在北平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一场胜利振奋举国精神。1933年5月26日,吉鸿昌同冯玉祥等在河北张家口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宣布对日作战,并用家中仅有的6万元购买武器弹药。同年6月20日,吉鸿昌就任同盟军前敌总指挥,相继攻克康保、宝昌、沽源及塞外重镇多伦,击毙日伪千余人,声威大震。经过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察哈尔省全境收复,这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从侵华日军手中收复的第一片国土。消息传来,举国振奋。

一首诗词传颂浩然正气。抗日同盟军失败后,1934年1月,吉鸿昌化名潜回天津开展地下工作,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把在天津花园路的住宅红楼变成了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站,开展抗日活动,于同年11月9日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受尽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11月24日13时30分,吉鸿昌在刑场上以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荡气回肠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对特务说:“给我拿把椅子来,我为抗日而死,为革命而死,不能跪,死后也不能倒下。”特务们不敢违抗,搬来椅子。行刑特务想从后面开枪,吉鸿昌命令似地说:“到前面去!共产党人要死得光明正大,决不能在背后挨枪,我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怎么打死我的!”牺牲时,吉鸿昌年仅39岁。

壮志未酬身先死,英雄精神贯长虹。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吉鸿昌被定为革命烈士。毛泽东同志签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1971年,周恩来总理评价吉鸿昌时说:“吉鸿昌同志由旧军人出身,后来参加共产党,牺牲时很英勇,从容就义,要把他的事迹出书!”

1984年,吉鸿昌烈士牺牲50周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荣臻元帅评价他说“吉鸿昌烈士是民族英雄,将永垂不朽”,并亲笔题写了“民族英雄吉鸿昌”7个大字。

1995年,吉鸿昌将军诞辰100周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为吉鸿昌将军纪念馆亲笔题写馆名。

2009年,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吉鸿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4年,吉鸿昌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周口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地……

吉鸿昌将军以他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谱写了一曲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不懈奋斗、勇于献身的英雄壮歌,忠诚践行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习和纪念吉鸿昌将军,就要传承弘扬他追求真理、坚定信念的崇高理想,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思想,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吉鸿昌将军的英雄事迹一直伴随着扶沟家乡儿女成长,在新时期,正激励着75万扶沟人民在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②3

2019-09-23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79228.html 1 吉鸿昌:英雄精神贯长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