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7日
第05版:鹿邑新闻 PDF版

一声“嫂母娘”诠释烈士遗孀背后的忠贞大爱

记者 李瑞才 通讯员 于新豪

送丈夫参军时,女儿还没满月;丈夫牺牲时,才26岁的她带着年幼的女儿与年仅3岁的婆弟弟,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扛起所有的困难;70多个年头,她坚守着和丈夫的爱情誓言,坚强地活着,独自将女儿与弟弟抚养长大。这个烈士遗孀叫王汉芝,婆弟媳宋效英的一句“没有嫂母娘,就没有我们这一大家子人”,揭开了这位烈士遗孀背后的沧桑往事,这个农村妇女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贞和大爱……

凄美爱情,从鹿邑籍抗美援朝烈士杨金玉说起

杨金玉,1920年3月出生于鹿邑县枣集公社(今宋河镇)小杨湾,后被姑姑杨氏抱养,跟姑夫姓张,遂改名张景雨。1942年经人介绍与亳县(今亳州)王堂村王汉芝结婚,时年张景雨22岁,王汉芝刚满18岁。

1946年,张景雨使用杨金玉的名字参加革命,时属八路军120师358旅,当年内战全面爆发,部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杨金玉后随部队参加过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随部队驻防上海。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杨金玉同年11月随部队入朝作战,时属第九兵团20军59师177团。11月27日,已经顺利隐蔽在长津湖地区的该团,接到的任务是必须从埋伏点穿插到新兴里阻击敌人。团里将任务交给了二营。到达阻击地点不久,二营就与敌人打了一场遭遇战,时任五连三班班长的杨金玉不幸牺牲,时年30岁……

送夫参军成永别,妻子替夫守护家人70余载

1946年的一别,对于王汉芝来说,那是终生难忘的记忆。当年送夫参军时,女儿张殿英还没满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由于战事紧急,消息很难传到家乡,而王汉芝所在的农村消息更加闭塞。杨金玉牺牲一年多后,王汉芝才知道丈夫已经长眠于朝鲜战场,新婚一别竟成了永别。王汉芝抱着年幼的女儿等来的是一张烈士讣告……王汉芝泪流满面,她心疼自己的丈夫命太苦太短,心疼女儿出生就没了父亲……太多的心疼,让她肝肠寸断哭晕在地。

杨金玉(张景雨)牺牲前后,姑母杨氏又陆续生了3个儿子,1957年,因丈夫去世,杨氏改嫁远走他乡,走时要带走3个儿子。王汉芝为留下张氏一族血脉,坚决不同意将3个弟弟带走。经与杨氏交涉,后留下二弟张景亮,此时张景亮才3岁。

1958年,“大跃进”开始了……“那个年代真的没啥吃啊,闺女10多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弟弟才4岁,天天喊饿。”今年99岁的王汉芝提起当年的情况仍泣不成声。家里只有一个女人挣工分,还有2个的孩子。所幸王汉芝是烈士家属,生产队安排她到生产队食堂做饭。这样,王汉芝每天能悄悄揣回2个红薯叶馒头,就成了女儿张殿英、弟弟张景亮的“美食”。

“那个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饿,就是天天吃不饱。”66岁的张景亮回忆,他与侄女张殿英要吃饭、上学,嫂母娘(张景亮对王汉芝的称呼)就起早贪黑挣工分。白天去干活,晚上坐在煤油灯下给他们缝缝补补。为了让他们吃饱穿暖,嫂母娘把自己的伙食省下来,拿回家给他和侄女加餐。嫂母娘把家里能穿的衣服改小了给他俩穿,自己冬夏就两件衣服,拆了洗,洗了穿。张景亮抹着眼泪说:“没有我的嫂母娘,我就活不到现在,说不定早就饿死了……”

上善若水,烈士遗孀用行动诠释忠贞大爱

在农村,一个女人带着俩孩子,日子过得特别艰难。有人劝她改嫁,有人上门提亲,连王汉芝父母都曾劝她改嫁。王汉芝也不是没有想过,特别是在极度艰难的时候,孩子们连饭都吃不饱的那几年。但一想到为国牺牲的丈夫,一想到年幼无助的弟弟,王汉芝就放弃了改嫁的念头。她担心改嫁后,女儿和弟弟会受委屈,她宁愿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扛起所有的困难。从那以后,为夫尽忠尽孝就成了王汉芝最大的心愿和使命。

70多个年头,王汉芝坚守着与丈夫的爱情誓言,坚强地活着,独自将女儿与弟弟抚养长大。王汉芝,一个普通善良的农村妇女,她以柔弱的身躯,生动诠释了一位烈士妻子伟大的母爱。

“没有嫂母娘,就没有我们这一大家子人。”今年65岁的弟媳宋效英说,“她抚养我们长大,我们抚养她到老。嫂母娘传给我们的德行、孝道,我们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2020-08-07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07295.html 1 一声“嫂母娘”诠释烈士遗孀背后的忠贞大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