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08日
第03版:要闻 PDF版

中原粮谷 梦圆周口

记者 王彦涛 付永奇 文/图

麦粒金黄映丰收

无人机群在实施“一喷三防”

先进的物联网监测站

蓝天下的高标准农田

岁末年初,喜讯传来!

2021年,周口粮食总产量184.74亿斤,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

“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元旦假期,正在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检修自走式灌溉设备的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天华谈到这个成绩时连声感慨。

2021年我市粮食生产历经坎坷,小麦生产闯过了倒春寒、病虫害、旱灾等多个关口喜获丰收;秋粮生产遭遇洪涝灾害、突发疫情等困难,特别是扶沟、西华、商水、川汇区等县区的低洼地块和蓄滞洪区积水严重,部分地块出现绝收,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抗灾减灾,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这个成绩的背后,是市领导运筹帷幄、国家政策给力、农业科技赋能等多种因素的协同发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深有感触地说。

党政同责

一起扛起粮食安全责任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是重大战略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字字千钧。

我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省小麦生产第一大市”,粮食产量常年稳居全省第一位,夏粮产量约占全省的1/7,占全国的1/25,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10亿斤左右,粮食安全责任重大。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省委常委、周口市委书记安伟亲自指导推动,要求全市上下在粮食生产上稳面积、调结构,增加投入强基础、依靠科技增产量、创新形式提效益,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市主要领导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按照“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的要求,保面积、保产量,不断在打基础、强科技、促创新上做文章,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整合使用上优先向粮食生产倾斜,建立完善粮食持续稳产保供的长效机制,稳住农业发展基本盘,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上下同心,重农抓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夏收小麦1106.4万亩,比上年增加0.2万亩;全市小麦平均单产537.1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3公斤;夏粮总产59.42亿公斤,比上年增加0.15亿公斤,夏粮生产实现面积、单产和总产“三增”的好形势,实现了自2003年以来夏粮生产的十九年“连丰”。

打造样板

建设高标准农田和国家农高区

冬日的暖阳下,淮阳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绿油油的麦苗迎风见长。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已成“标配”,水肥一体机、太阳能捕虫灯随处可见,土壤及虫病灾害检测站,通过物联网实现自动监测,一个人可以管理上百亩地。

为把“藏粮于地”落到实处,我市近年来开展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和周口国家农高区建设。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我市注重顶层设计、聚焦关键环节,全面实行“先建工作机制、后建精品工程”,建立起完善的保障制度,凝聚起磅礴的推进力量。

安伟多次到高标准农田和周口国家农高区建设现场调研指导、督查暗访,要求全市抢抓中央和省委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的机遇,努力走出一条传统农业大市以高标准农田和周口国家农高区建设统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农业强市的路子,让广大农民有奔头、有盼头、有甜头,让乡村振兴战略开花结果,让周口大地田美民富。

商水、郸城、淮阳等县区按照要求,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将自动喷灌、智慧农业、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水肥一体、三产融合、休闲旅游等现代农业元素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在2021年的粮食生产中,灌排完善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在应对冬春干旱、中后期持续阴雨等灾害天气中发挥了有效的抗灾减灾作用,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示范田,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绿色发展田,产加销链条衔接、三产融合的样板田。

目前,全市在2020年建成7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基础上,又新建高标准农田100.9万亩。据测算,这些高标准农田亩均提升粮食产能100斤以上,全市将有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吨粮田”。2020年,全国、全省农业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与会专家好评如潮。  

去年以来,我市还以周口国家农高区建设为平台,以小麦为主导产业,瞄准“农、高、科”,对照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一标杆定目标、抓落实,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打造小麦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引领区,坚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打造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彰显农业大市粮食生产的责任与担当。

科技赋能

为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供支撑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视察河南时指出,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牢牢抓住农业科技创新,制定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聚力打造现代种业强市,建设周口小麦优质高产品种“芯片库”,提升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1月5日,雨后的小麦更加碧绿青翠。在川汇区一块试验田边,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韩玉林介绍,我市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小麦团队采用常规育种技术和先进的分子技术相结合,围绕小麦全产业链发展需求,在保证产量和抗病的基础上,提高小麦强筋品质、节水、节肥特性。培育的周麦36号具有强筋高产、抗病、抗倒和抗冻害的突出优点,在2020年和2021年多灾多难的年份表现尤为突出。国审周麦22号创造了国内千亩高产示范方实收最高亩产纪录,连续三年成为河南省第一大、全国第二大推广品种。

商水县枫未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邱守先对良种的作用深有体会,他的合作社是省农科院和市农业农村局指定的百农307、周麦37号等良种繁育基地,此外还种植着数十个推广、示范、试验品种。2021年麦收前,正处于灌浆期的小麦遭遇一场大风和强降雨天气,但是邱守先种植的优质小麦没有一片倒伏。

目前,全市小麦良种繁育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年生产优质良种2亿公斤,全市小麦生产形成了以周麦系列、存麦系列、百农系列、郑麦系列、泛麦系列为主的“品种方阵”,为夏粮连年增产奠定了基础。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先进农机的应用。我市加快农机技术推广,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在实现夏粮生产耕种收获农机综合机械化率99%以上的基础上,在全市普遍推广了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大型深耕深松犁耙机械、精量播种机械、种肥同播机械、大型喷药机械、无人植保机、联合收割机、烘干塔等新型机械,与之相关联的秸秆还田、土壤镇压、小麦宽幅播种、联合收割脱粒等关键生产技术也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为粮食生产提供更多的技术储备和更多可操作手段。

送技术到田间,为粮食生产搞好服务。自2020年麦播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先后印发麦播生产指导意见、春季麦田管理意见、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意见等,针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关键生产时期,提出生产管理意见,指导全市小麦生产和田间管理工作。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开展“百站包万家”“三下乡”等技术活动,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指导农民开展麦田管理,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积极创新技术指导服务方式,利用手机微信群、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提高农技知晓率。

坚守红线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

大地厚德载物,是滋养我们生存繁衍最雄厚的基础、最强有力的支撑,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耕地红线是粮食安全的大坝。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党政同责要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耕地“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占优补优”政策,逐级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决守住全市1156万亩耕地红线。商水、太康、沈丘等县市区实施“长牙齿”措施,对违法占地说不,保障耕地数量。

长期以来,我市一直存在着农作物秸秆过量还田、旋耕面积大、深耕深翻面积小的问题,这种耕作方式,直接导致耕地质量持续下降。为解决“耕层过浅”短板问题,保证小麦持续高产稳产,我市农业农村部门下大力气扩大深耕深翻面积,实行三年轮耕制,坚持每年深耕三分之一,三年轮耕一遍,确保耕地质量持续提升。

为提高耕地肥力,我市加强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广泛使用集成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农业科技,集中推广轮作倒茬、治理修复等技术,形成贯穿整个生产周期的耕地质量保护模式。在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上,全市小麦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同时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大力推广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肥等技术。

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大面积流转的田块,通过统一测土配方施肥、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土壤改良等集成技术后,2021年种植的2000多亩小麦平均每亩减少肥料投入50多元,小麦平均亩产达650公斤,实现成本降低,增产增收。

为多产粮、产好粮,保障大家吃得饱,吃得好,吃出健康,我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改善土地生态保安全,将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土壤环境保护方案,大力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地修复,从源头上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西华县农民科学家党永富,心系环保和粮食安全,主持研发的除草安全添加剂和化肥促进剂,有效减少了化肥对土壤、水、大气的污染,解决了传统除草剂残留污染问题,在多个地区推广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党永富荣获CCTV十大“三农”人物创新奖、联合国“科学之星”勋章、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抗灾减灾

千方百计减少农业损失

2021年夏秋季节,面对多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市委、市政府迅速作出安排部署,组织全市广大干群抗洪救灾,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闻令而动,针对不同地块分类施策,绝收地块改种生育期短的青贮玉米、绿豆等粮食作物和白菜、空心菜等蔬菜作物;受灾地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强追肥管理;未受灾地块加强病虫害防控,以丰补歉。

据统计,我市2021年落实绝收农作物改种补助4041万元,农作物灾后生产管理补助1701万元,支持开展农作物灾后恢复。 全市绝收地块改种41.2万亩,受灾地块施肥226.4万亩次、肥药叶面喷施148.8万亩次、病虫害综合防治267.9万亩次;修复农田机井4906眼、田间道路9695米、沟渠6.9万米、农桥267座。

“这个灾后重建培训班真及时!”2021年7月,商水县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积水面积14.4万亩,受灾8.1万亩。为增强群众灾后重建信心,帮助他们掌握生产自救本领,商水县农业农村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办灾后重建农业技术培训班。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及部分群众参加后连连夸这个培训班真及时。

除了“龙口夺粮”,还要“虫口夺粮”。2021年,针对以条锈病、赤霉病为主的小麦重大病虫害多发重发的严峻形势,市农业农村部门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全力防控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在防控的最佳窗口期和初发时段,采取政府统一购买服务、统一供药等形式,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防控投入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全市小麦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超过90%,其中西华县、郸城县和沈丘县实现了全覆盖。

2021年,全市共投入防控资金13363.8万元,其中中央及省级专项防控资金2152万元,县级财政资金11211.8万元,累计防治面积1565.2万亩次。全市以赤霉病、条锈病为主的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取得明显成效,条锈病控制在点片发生状态,赤霉病病穗率0.2%以下。

耕种环节有补贴,收售环节有优价。“今年我的小麦实现增产增收,秋季玉米虽然受灾减了产,但收购价却提高了20%多。灾害之年,种粮有钱赚,这让我们合作社种地更有信心了。”邱守先说。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今年我们将在2021年粮食生产来之不易的成绩基础上,发挥优势、扛牢责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打造‘中原粮谷’乃至‘中国粮谷’,奋力推动周口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展现优势周口、担当周口、贡献周口!”安伟表示。②10

2022-01-08 记者 王彦涛 付永奇 文/图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56957.html 1 中原粮谷 梦圆周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