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21日
第06版: PDF版

寻踪箕子和衍畴书院

邵瑞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我和西华县孔子学堂顾问周口师范学院高恒忠教授、西华县教师进修学校盛安生老师、西华县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毛继富等人寻踪箕子和衍畴书院,为西华县及周口市文化旅游事业振兴、持续和谐发展寻找新的契机。

箕子——中华文化第一子

西华在唐朝初期、唐神龙元年(705年)称箕城。《陈州府志》载:“华邑,箕子之旧封也,故城号称箕城。”

衍畴书院因箕子在西华衍“洪范九畴”而得名。

箕子,殷商末期人,商高宗武丁的裔孙,商纣王的叔父,官太师辅朝政,内圣而外王。

孔子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论语·微子》在孔子亲传弟子中只有颜回、曾子达到了仁的境界,子贡、子路等优秀弟子虽然名满天下,跻身十哲,但还没有达到仁者的境界。孔子称箕子为仁者,可见箕子境界之高。

唐代柳宗元《箕子碑》中说:“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

正蒙难。箕子不愿像比干那样犯颜直谏,被剖心剜腹,也不能像微子那样离开祖国,就假装疯癫痴呆,保全了有用之躯。

马融说:“箕子,纣之诸父,明于天道《洪范》之九畴,德可以王,故以当五,知纣之恶无可奈何,同姓思深,不忍弃去,被发佯狂,以明为暗,故曰箕子之明夷。”

衍洪范九畴,寻治国大道。《尚书》记载“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洪”即大,“范”即法,“洪范”即根本大法。《洪范》是一篇治国理政的根本大法。

法授圣。《洪范》《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保佑老百姓和平共处、和谐共生;我不知道治国安民的常规、常道,即根本原则、法则。箕子传给周武王以洪范九畴——九条治国安民大法。

《五行志》云:“周既克殷,以箕子归周,武王亲虚已而问焉。”

化及民。箕子带领族人及弟子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箕氏侯国”,亦称“箕子朝鲜”。朝鲜史书《东史纲目》记载,箕子在朝鲜治理不到三年,当地民风大变,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妇人守贞不淫,婚嫁不重聘礼,民众节俭敬睦,社会和谐安定。

《尚书大传》《史记·宋微子世家》《竹书纪年》《易林》《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东夷传》《三国志·东夷传》等史书对箕子的事迹有明确记述。

易经卦爻辞中唯一一个有史可考的历史人物。《易经·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易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六经之始,被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商人等推崇备至。唐代名相虞世南说,“不知易不可为将相”。

洛书后天八卦系统的重要传承者。《汉书·五行志》:“禹治洪水,锡《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沈青岩《演(衍)畴书院记》:伏羲受《河图》之启发,研究出了先天八卦系统,道统传给了文武周公;大禹受《洛书》启发,研究出了后天八卦系统,传给了箕子。

箕子《洪范》最早总结整理了五行学说。

箕子的修身处世智慧

见微知著,明察秋毫。《韩非子·纣为象箸》说:“(商)纣王刚登基,就让工匠做象牙筷子。箕子认为:使用象牙筷子,必然要用犀牛角和玉做的杯子,吃牦牛、大象、豹子这样的珍馐佳肴,穿绫罗绸缎的衣服,大兴土木建豪华楼堂馆所,奢靡浪费之风难以禁止,悲惨结局可以预知。”不久,纣王和商帝国便在穷奢极欲中灭亡了。

大智若愚,明哲保身。《韩非子·说林上》:“纣为长夜之饮,欢以失日,问其左右尽不知也。乃使人问箕子,箕子谓其徒曰:‘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辞以醉而不知。”

箕子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成就

最早提出了幸福人生观——五福学说。五福:一曰寿(长寿),二曰富(富贵),三曰康宁(健康安宁),四曰攸好德(好德行),五曰考终命(善终)。箕子不仅科学设计了幸福美满的人生,而且指出让人民过上五福临门的美好生活是政治家的责任。“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不仅要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且还要有好德行和善终,把人民的幸福感最大化。

首次提出了民主集中决策制度。“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意即重大决策,要深思熟虑、广泛征求大臣、知名人士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审时度势,遵循规律。箕子首次提出“社会公正”的政治思想,主张明德保民的开明君主制。

树立了“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箕子把“食”列为“八政”之首,把民生问题当作最大的政治。

箕子的教育成就——衍畴书院

《陈州府志》《西华县志》记载:“陈为宛丘太昊所都,其属邑西华则古箕子之国,旧有演(衍)畴台址,峙于学宫榛莽中,敝庐三楹,绰楔题曰:演(衍)畴书院。”“四乡学士云集,弦歌相闻,灯火相照,居肆成事。”

高级干部研修学院——《学记》记载,古时候的教育,家设“私塾”,党(五百家)设“庠”,术(一万二千五百家)设“序”,国设“太学”。塾、序、庠、学,都是学校。

衍畴书院是“学”,是国家设立的从事学术和应用研究的地方,即太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教育对象是高级干部,宗旨是经世致用,为江山社稷服务。

学风——箕子在西华筑读书台,建衍畴书院,兴读书、明理、悟道、力行之风——使受教育者“洗心修慝,真实读书;明义理、淑身心,成仁取义,心有所耻”(见明代监军道胡嘉栋衍畴书院《附课士要言》)。

除进行人伦教育外,发展工业和手工业教育,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学记》中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良冶之子,必学为裘(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学习比干);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发展工商业、手工业,学习箕子)。”

教学理念——可以高度概括为一个“囚(汉语音为阳平qiū)”字,即长时间在一个地方,做成一件事,“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居有常,业无变”“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箕子读书台、衍畴书院遗址及景观

乾隆年间《西华县志》记载:“衍畴书院建于箕子台上,旧建洪范堂三楹,东西廡各三楹。”

民国《西华县志》记载:“衍畴书院设于黉宫后箕台旧址,名云曰衍畴,亦有箕子而得名。”

箕台夜读——乾隆年间《西华县志·古迹·箕子台》记载,箕子读书台,四周遍栽桃李,夜阑人静,书声琅琅,韵致清幽,故有“箕台夜读”之称。

箕子祠——《陈州府志》载:“华邑,箕子之旧封也,故城另称箕城,县城东南隅,其势甚高,有箕子祠在焉。”箕子化及民,而民祭祀之。《西华县志·祀典》记载:“箕子庙,春秋二仲上乙日至祭。”

箕子祠共造房屋九楹,礼堂三楹,东西两厢各有陪祠。

在老县城东南隅,有衍畴书院、明伦堂、黉学宫、文昌阁、魁星楼,为古代教育中心,四乡学者云集,修学论道。有诗为证:衍畴书院出名流,箕子台上观星斗。魁星高照青龙岗,不占鳌头在云头。

箕子读书亭——箕子读书亭又叫衍畴亭。乾隆年间《西华县志·古迹》记载: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巡抚吴志新来西华听到箕子的事迹,感佩不已,遂“委邑令洋重建”。因当时箕子读书台旧址已被建为“明伦堂”,于是在县城西北隅建箕子读书亭。

砚台池——箕子读书台西边有一水池,名砚台池。四周遍植柳树,绿树成荫,倒映池中。箕子和弟子常到水池旁读书。

砚台池传奇:3000多年来,砚台池水从不干涸,暴雨倾盆水不外泄,平时清澈见底。有诗为证:箕子挥笔著洪文,砚台池里装乾坤。洗心修慝明仁道,造就真实读书人。

恢复重建衍畴书院,是新时代建设创造型新西华的强大动力,开展箕子文化研究将为西华县的文化、教育振兴,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022-03-21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62835.html 1 寻踪箕子和衍畴书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