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8日
第06版:周口文化 PDF版

风劲舟行远 德高气自华

——追忆儒者张云生先生

张云生书写“励志”激励自己

董素芝

庚子年的春节,是因新冠疫情首次居家隔离的日子,每天在手机上刷新着冰冷的“确诊数字”,体味着无端失去自由的压抑和惊惧。立春那天,天气阴沉沉的,上午九点多,我心血来潮,找了本《曹全碑》字帖准备习字,忽一闪念:张云生先生康复得怎么样了?他慈爱的声音似在我耳边响起:“素芝,不用挂念,我好多了,过几天就出院了。”

这是春节前看望云生先生时他宽慰我们的话。那天是腊月二十七,听到云生先生生病的消息,我和淮阳几位文化学者高金堂、范景恩、钱良营等去看望。到了医院,才听说云生先生进了重症监护室。我们都很紧张,进了病房,云生先生看上去却宛如平常,人瘦削了不少但很精神。见到我们,他依旧谦和地笑着,左手挂着针,伸出右手与我们握手,说劳我们挂念了,这两天他好多了,很快就能出院。他一如往日的谦和与从容,让我们相信他一定能度过这一劫。

“一定好了,没事了。”我自言自语,然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没想到,像梦是反的一样,就在立春那一天,2月4日下午6点多,微信群里突然传出一代书家、书界泰斗张云生先生驾鹤仙逝的讣告,惊闻噩耗,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在这病毒肆虐的立春,云生先生与亲友长辞了!

朋友圈的讣告引发文艺圈此起彼伏的悼念潮。在《记住乡愁》微信群里,云生先生远在深圳的胞弟——著名的装帧家、文艺鉴赏家及文化学者张进贤先生发了他去世前三天的视频。云生先生在女儿、儿媳的扶持下坐在床上,面前放一小案,瘦削憔悴的他仍手握毛笔在写着,他不时蘸蘸墨,努力要把一个字写完。有声音在他身边响起:“歇歇再写,别累着了。”进贤先生解释说,病中的云生先生时而清醒时而迷糊,只要一清醒他就要写字,他的手抖得都写不成了,多笔少画,不大好辨认,细看应是“福寿”两个字。

一代书家以这样的姿态与世界告别,让我再一次肃然起敬,为他生命不息、笔墨不止的信念,更为融入他血脉的翰墨精神。

与云生先生相识在1998年,那时的我在淮阳县委宣传部新闻科从事新闻报道,而云生先生正受聘深圳书画艺术学院做书法教授。听说他从深圳回来,县新闻科组织名家专访,慕名已久的我因此有缘结识了云生先生。

云生先生的家在淮阳中学家属院,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红砖瓦房,他住的是三间出厦房子,有一个小院,小院西边种植着竹子和凌霄花,还有很多盆栽花。那年的云生先生已76岁,思维敏捷、身板硬朗,完全没有迟暮之感。他张罗着倒茶水,彬彬有礼,没有一点艺术名家的倨傲。在聊天中,他很认真地回答我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从第一次见面起,他的谦和与长者风范就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观云生先生的书法,既有阳刚之美,又有书卷之气,似见到一个“六艺”兼达的儒家贤人,一个胸怀大志、锲而不舍的求索之士,一个睿智、豁达的智者,既有儒雅贤士之风,又有仙逸之气。这与他刚毅的性格及早年苦读四书五经、研读六艺、博采众长是分不开的。刚正是他做人的基本基调和内核,敏感、睿智成就了他的柔美,正因此,近百岁的他仍有生命不息、笔墨不止的意志力。

纵观古今,有文坛双璧苏轼、苏辙二人既是兄弟又是知己、患难始终休戚与共的故事,又有“谢家兄弟有如双璧,交契宁非有宿因”的诗句,赞谢灵运和谢惠连相知相识的兄弟文学才华互相成就。让淮阳人骄傲的是这两对兄弟都与淮阳有缘,苏辙曾任陈州教授三年,苏轼也曾几次来陈,谢家兄弟也不陌生,祖籍皆为陈郡阳夏人。而今,用“双璧”形容云生、进贤兄弟也不为过。 兄长儒雅、睿智、弘毅,“做字先做人”,他谦和的背后是刚毅、正大和包容,对文化的热爱融到了骨子里。其弟进贤性情外放坦诚,有一颗赤子之心,从1952年离开淮阳就投身艺术,矢志不移,成为我国文艺鉴赏家、著名装帧家。最可贵的是他博识而不失真恳,始终把哥哥作为他的引路人。退休后,他用10年时间去梳理淮阳历史文化,整理出版了《陈国史》《淮阳人文探究》《淮阳成语故事》《长空星辉》等一系列淮阳史料,还为云生先生的书法作品出版了数个书法版本及纪念册,为淮阳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2019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在淮阳拍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由我负责统筹。该片以淮阳古城文化为依托,以“羲皇古都 弦歌不辍”为主题,展示淮阳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河南电视台摄制组先后两次赴淮阳踩点并召开相关人员座谈会。调研中,云生先生青年时期痴情办教育的事迹被挖掘出来,那是1946年,处在国共“拉锯”之时,淮阳县的中小学全部停办,云生先生白手起家创办淮阳第一所私立学校,名“惜阴小学”。9月23日,河南电视台摄制组的导演和记者去云生先生家踩点,97岁高龄的云生先生拿出刚出版的《张云生书法续编》相赠。当时,张老师要签字题名,考虑到他身体不太好,导演说不让他老人家题字了,老人不同意,热情地找出一只下水笔给我们一一签名。

回忆50年前创办学校这件事,云生先生明显很吃力了。他说,他平生最高兴的是为县里输送了一批教育人才。2019年12月10日,摄制组正式录播,设计了云生先生与两位高足弟子高金堂、范景恩三人围堂而坐畅然交流的画面。三位八旬以上的文化老人定格于纪录片中,给淮阳留下了一组弥足珍贵的镜头。

遗憾的是由于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版本在审稿修改补录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不便,因一些镜头无法补录,未能在指定的时间播放,纪录片播出之时已是2020年3月下旬,云生先生已辞世一月有余。为弥补遗憾,摄制组在片中作了专门处理,对文化老人云生先生去世的消息破例作了报道。

摄制组还因迟播向关注纪录片的所有淮阳人及诸位参与者写了一封满怀深情的信《写在古城淮阳播出之际》:“《记住乡愁》第六季之古城淮阳‘羲皇古都 弦歌不辍’亦然。从我们调研阶段开始,无数位心系淮阳文化、铭记古城记忆的智者、长者、仁者为我们节目的拍摄倾注了心力、智力、物力。我们都是满怀感恩之心……” 

今年是云生先生的百年诞辰,纪念先生的《根土乡情》即将结集出版,敬爱先生的我借此写上一点粗浅的文字,为先生也为自己留下些许的纪念,愿先生安息!①8

2022-08-08 ——追忆儒者张云生先生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75643.html 1 风劲舟行远 德高气自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