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4日
第05版:周口文化 PDF版

谈郭保同国画的意境美

米学军

郭保同,祖籍河南商水,国内实力派画家。师从王文芳、王明明、石齐、程大利、曾来德等当代书画名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签约画家。

郭保同对中国古典绘画用力很深,因此,郭保同无论是画山川河流,还是画乡间野趣,其画面都充满丰厚的韵味和浓浓的诗意,这就是中国画常常追求的意境。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中国画非常讲究意境的构造。西方绘画注重客体形象,注重写实,中国画注重主观心境,注重表意。什么是意境?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在中国古代,有无意境,常常是评判诗、画等艺术作品品格高低的重要标准。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观郭保同的画作,我们会发现,他不刻意追求表现对象的形似和客观,而是通过神似,主要表达自己的灵魂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感悟。他画的山,不是着重表现山的幽静、险峻,而是主要表现山的雄伟、厚重;他画的树,不是着重表现树的清新、柔美,而是主要表现树的粗狂、刚健。因此,他画的山、水、树,是他自己所理解的山、水、树,是他自己灵魂和精神的写照。

郭保同营造意境的方式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画艺术的经典评价。事实上,这也是中国传统诗画艺术的一个传统。所谓“画中有诗”,就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和画面,传达画家心中的情、意、志、韵、味、趣等丰富的内心世界。郭保同无疑是这一优良传统的很好的继承者,郭保同画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情满于水;画树,则情满于树。

“不似之似”。中国传统绘画,不求形似,而求神似。郭保同的大多画作,不求物象的形似,而是追求不似之似的神似。

“骨法用笔”。这是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首次提出来的。“骨法用笔”,包括两个含意:一是指物象的结构、骨相,二是指画面的线条、骨力。事实上,物象的结构、骨相,画面的线条、骨力,都是艺术家骨相、骨力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为了追求画作的诗意和意境,郭保同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把“骨法用笔”的技法磨炼得炉火纯青。他无论画什么,构图总是骨相鲜明,线条总是骨力强健,画面总是充满着无穷的张力。

注重气韵的表达。在中国古代,有无丰厚的韵味,常常是区分艺术妙品、神品、逸品和能品的重要标志。能品之所以最次,就是因为其“一见即佳,渐看渐倦”,就是因为它过于写实,过于直白,没有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想象、回味的余地。而妙品、神品、逸品,之所以高于能品,就是因为其“一见平平,渐看渐佳”“初看艰涩,格格不入,久而渐领,愈久愈爱”。也就是说,这些作品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和广阔的想象、回味余地。郭保同的画作就具有这样的审美品格和韵味。

总体感觉,郭保同的国画就像一坛上等的老酒,愈品愈醇、愈品愈香,就如一杯上等的好茶,余香满口、回味无穷。②8

2022-11-14 米学军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85861.html 1 谈郭保同国画的意境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