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2日
第01版:要闻 PDF版

二月二去淮阳 赓续春天里的千年祝福

□赵晏

照片提供:冯卫光 郭万念 黄安伟 苏雪松

据说,伏羲定都宛丘之后,为了改变人类群婚的习俗,“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这大概就是淮阳太昊陵庙会的起源或者雏形,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但也有人认为,太昊陵为期1个月的庙会兴起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二月。这一年,是张咏出知陈州的第二年。也就是说,张咏正式创办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期1个月的太昊陵庙会,并赋予庙会祭祀、祈愿、游乐、商贸等多项功能,太昊陵庙会延续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不过,对每天成千上万、摩肩接踵的香客信众来说,6000年抑或1000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农历二月,一个春天的日子,他们沐浴着从《诗经》婀娜而来的“陈风”,怀揣着爱情、经营、升职、发展等美梦,牢记着自己或家人、同事、恋人、朋友等的祈愿,来到淮阳这个古朴、诱人、激情的地方,献上自己虔诚的祝福,赓续羲皇子民源远流长的生命乐章。

“从石头里抠出来的福气”

2009年2月26日,农历二月二,周先生从洛阳赶到淮阳,受朋友之邀参加己丑年公祭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大典。周先生说,那天的雪花很温柔,落在脸上,让人感觉有些发痒,心中好像有一股冲动在萌发,于是,他兴奋地跟着人群慢慢向陵区移动,第一次听到有关“子孙窑”的传说。听着听着,他走到了显仁殿,跟着人群往大殿东北角的一块青色基石走去。周先生以从众的心态,按旁边热心人的指点,用食指在那个神秘的“子孙窑”里左划三圈右划三圈,不经意间完成了祝福。

回到洛阳,周先生忙于事务,很快将“子孙窑”的传说忘到脑后。1个多月后,他的媳妇怀孕了。结婚十年,他们没有生育,即使日子过得很滋润,二人心中对“无后”仍有介怀。如今怎么突然怀上了?周先生想起了太昊陵,想起了“子孙窑”,心中激动不已,还担心大龄的媳妇能否顺利生产。当年年底,一个健康漂亮的男婴呱呱坠地,夫妻俩高兴极了。周先生说,妻子服用帮助生育的药品,已经3年多了。但前面没有怀孕,这时却怀了,真让人不得不感叹“子孙窑”的神奇。周先生说:“权当从石头里抠出来的福气。”今年二月二,他早早赶到太昊陵表达自己对羲皇的敬仰。15年来,周先生已经成为太昊陵庙会虔诚的香客之一。

关于太昊陵的“子孙窑”,学者一般这样解释:伏羲在宛丘定都后,决定废除群婚,制定嫁娶。于是在早春二月,用“会”的形式召集适龄男女青年聚集一堂,中立巨石并凿一圆孔,两厢情愿者,男女双方必触摸石孔以示诚意,再结为夫妻。此后几千年,这个传说逐渐演变成到淮阳逛太昊陵庙会摸“子孙窑”,或祈福爱情、或祈愿子嗣,一个千年的祝福就此绵延。再加上像周先生这样的亲身经历者口耳相传,“子孙窑”的名气越来越大。据太昊陵工作人员回忆,显仁殿承载“子孙窑”的青石,换了多少块已无从考究,之前的那块青石,已被埋在太极门底下。眼下这块用了20多年。石头上饱含“福气”的“子孙窑”,由于触摸者甚众,基本成为洞穴状,“福气”越来越深厚。

由于今年游人太多,二月二当天,太昊陵景区出于安全考虑,用告示牌遮盖“子孙窑”,上书“正在维修 暂不开放”,并安排两名保安在此值守。当日11时许,还有许多游客在此徘徊,值守的保安告诉他们,等人流量小一些,“子孙窑”会开放。

春天里,人们的祝福总是这样热切!

“带个泥泥狗,能活九十九!”

2月21日(癸卯年二月二)上午,伏羲文化广场,第十三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紧锣密鼓进行中。

伏羲文化广场东,一位身着针织外套与公主风半身裙、操一口标准普通话的女士在兜售泥泥狗。她售卖泥泥狗的宣传词是吉祥、正宗、便宜。与之简短交谈,她只介绍自己是淮阳人,家住北关,姓吴。由此,巧妙地避开了“泥泥狗专业制作村”金庄行政村和许述章、房国富、许传科、张华伟、邵波等几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阳泥泥狗代表性传承人的姓氏等信息。

不过,游客没有追溯吴女士售卖的泥泥狗是否为真正的“非遗”手艺,5分钟左右,就有3位游客买了几兜泥泥狗。如果不太挑剔,吴女士的泥泥狗也很有灵气,外观古朴粗犷、色彩艳丽、憨态可掬,不论用来驱灾辟邪还是观赏送人,都不失为很有特色的文旅商品。况且,价格很亲民,大的10元钱2个,小的10元4个或5个,买的多还会更便宜。吴女士的泥泥狗没有作品名称,比如“三星高照”“抱子携孙”“连升三级”等。“带个泥泥狗,能活九十九!”吴女士热情地向游客推介,他们的泥泥狗是经过挖泥、捶泥、和泥、捏塑、扎孔、晾晒、过黑、点画等十来道工序完成的传统工艺品,至今已传承4代人。

说起泥泥狗,淮阳人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概括起来,即泥泥狗是伏羲、女娲造出来的生灵,泥泥狗又称“陵狗”,它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此外,泥泥狗还有别的文化内涵。第一,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这个词组第一个泥是动词,意思是用手揉捏泥巴,第二个泥是名词,是指它的材质为胶泥。还有,这个“狗”在中国泥玩具里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为伏羲氏守灵的“神狗”,可以说,泥泥狗是淮阳独有的。第二,淮阳泥泥狗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它于2014年入选我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目前,仅淮阳泥泥狗专业村金庄行政村一年的泥泥狗销量,就能创造1000多万元的经济价值。

游客逛庙会为什么要买泥泥狗?在庙会现场采风的周口市艺术摄影学会主席冯卫光这样解释:从文旅商品的角度说,泥泥狗的价值在于它满足了人类朴实的心理需求:一是它具有生殖符号的造型特点,能表达人类繁衍不息的愿望。二是它的造型多是原生态的动物符号,其怪诞的形式是古代图腾文化的流传,能表达人类寻求神灵保护的愿望。三是它的许多叙事造型,如斗笠虎、狮驮猫、猴抱桃等,表达了人类期望平安、幸福、吉祥的心理诉求。

但泥泥狗的前世今生对游客来说不重要,在游客看来,那个黑色的小狗狗,就是一种祝福。正如太昊陵庙会流传甚广的一句俚语:“老斋公,慢慢走,给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既是“神狗”,就带有神奇的功能,如消灾、祛病、吉祥、平安等。所以,游客到淮阳赶庙会,买一把泥泥狗带回家,就是将祝福揣到兜里面,何乐而不为!

“压缩馍,压缩馍,小孩吃了考大学!”

能将一种不起眼的食品和一项重要的祝福联系起来,人们在相信和不相信之间,掏出钞票,成就一种产业,也只有淮阳的太昊陵庙会做到了——“压缩馍,压缩馍,小孩吃了考大学!”

二月二上午12时整,在伏羲文化广场的西口点数:一分钟之内,有79个游客掂着压缩馍的袋子走出来,还有26个游客往嘴里塞着压缩馍走出来。可以说,在1分钟之内,差不多有100个游客在伏羲文化广场购买压缩馍。试想一下,如果一天按10个小时计算,有多少游客购买压缩馍?更别说在伏羲文化广场周边和淮阳大街小巷,卖压缩馍的商家数不胜数。连续3年,太昊陵庙会摊位拍卖都很火爆,前年的标王27万元,去年的标王98万元,今年的标王41万元,摊主都是销售压缩馍的。

既然敢高额拍下标王摊位,可见压缩馍的销售量很可观。按33天算,今年一天的摊位价格是1.24万元左右,那么,一天最少要卖出2万元的压缩馍才能产生说得过去的利润。2万元的压缩馍,得有多少游客去买啊!询问得知,普通游客购买庙会上的压缩馍,花费在20元上下。也就是说,仅标王摊位一天,就有1000个人购买压缩馍,更别说还有其他摊位呢。

游客这么喜欢压缩馍?压缩馍难道是人间美味? 

在伏羲文化广场外,从龙都大道与朝祖大道交叉口往西,是进出伏羲文化广场的主要道路。从农历二月初一开始,路两边就有很多小商贩卖压缩馍。他们或提着大袋子、或推着小三轮、或骑着电动车卖压缩馍。他们会在买卖做成后,给游客讲很多关于压缩馍的故事。

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太昊陵庙会渐渐热闹起来,人们在能填饱肚子之后,开始追求吃得好。于是,在太昊陵庙会上的传统食品如包子、胡辣汤、炒凉粉、杂面条、炸油条等之外,出现了压缩馍。这种馍选用本地上好的小麦面,采用淮阳本地的一种很简陋的机械来烤制,做出来的馍既不像蒸馍,也不像烧饼,不是发面却有发面的味道,小麦面的香味很浓郁,吃到嘴里甜丝丝的,很筋道耐嚼,存放时间也不短。于是乎,压缩馍很快成为庙会上的头牌小吃。

但什么时候有了“压缩馍,压缩馍,小孩吃了考大学”这句俚语化的广告,大道边上的小商贩说法不一。家住淮阳北关白楼镇的一位50岁的李姓老板,打开了自己的回忆。他说,恢复高考后,农村人对考大学很向往,视之为金光大道。1990年,那时他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很郁闷,春天来太昊陵逛庙会,听到“压缩馍,压缩馍,小孩吃了考大学”这样的叫卖后很后悔,暗恨自己“早几年怎么没有买一袋压缩馍吃啊”。按李老板的说法,将“考大学”的祝福在太昊陵庙会上与压缩馍捆绑,应当是在30年之前。也就是说,一项依托于古老传统、耦合了现代人的升阶需求、通过一种食品而扩大受众的祝福,已经延续了30多年。

羲皇有知,当感叹他的子民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如此富有创造力——将“考大学”,一个家庭甚或整个社会的重大期望,在一个春天的集会里,寄托在一块小小的压缩馍上!

“淮阳是个好地方!”

淮阳是一个不缺乏激情的地方。

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就是一部充满激情的伟大的“创世纪”。

再看《诗经·国风·陈风·宛丘》,“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其意为:一名年轻漂亮的女子,在宛丘的大路上,敲着瓦缶,戴着鹭羽,和着激情澎湃的音乐,用美妙的舞姿展示自己的青春和祝福。将镜头从2000多年前拉到眼前的伏羲文化广场,成千上万人的“担经挑”,不正是远古时代的激情再现吗!

二月二一大早,临蔡镇的刘嫂带着几个羲皇的忠实子民上路了。今年是疫情后的第一个太昊陵庙会,她们姐妹几个很兴奋,为此准备了十几天。到了地方,她们选中了“非遗”展演东面、压缩馍标王摊位西面的地方,开始了“担经挑”表演。与此同时,如果你耐心寻觅,在广场上可以找到淮阳8个镇、9个乡、2个场、2个办事处467个行政村的“担经挑”表演队伍。在通往淮阳及太昊陵景区的条条大路上,“担经挑”表演队伍浩浩荡荡。这时,你在手机上观看官媒、自媒体发布的太昊陵庙会的视频,就可以在镜头里欣赏“担经挑”表演。

“担经挑”是太昊陵庙会的骨架和经脉、灵魂和外观,没有了“担经挑”表演,一场可以单日聚集82.5万人的庙会,就没有了宏大的场面、澎湃的激情、赓续千年的生命。

“担经挑”到底是什么?它就是一种舞蹈,或者叫歌舞、舞歌。它起源于遥远的“巫舞”,也许是羲皇的子民在求婚成功后激情迸发创作出来的。到了《诗经》的年代,它已经“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流传至今,成为太昊陵庙会的标配。它的特色很明显:表演者的服装以黑色为主,经挑即花篮的装扮很艳丽,表演者多为50岁左右的乡村妇女,表演者边唱边跳,舞步简单易学,伴奏以竹板为主,节奏明快,经歌的内容以祭拜、向善、祝福、驱邪、求子为主。

时间在流淌,历史在推进,“担经挑”在传承中历尽沧桑,变换着自己的形式,也变化着自己的内容。年届85岁的周口老一辈艺术家葛庆亚先生,1966年2月,曾画了一幅“担经挑”表演场面的画。画中5个女子黑衣黑帽、舞姿飘逸,缤纷的花篮随身摇曳,很有韵味。葛庆亚记录的经歌共109个字,描述了伏羲和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最后唱到“天下人咱都是一个母亲”。

2009年,周口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鲁恩雄教授创作出新一代“担经挑”舞蹈《陈楚和韵》,荣获河南省第十届音乐舞蹈大赛一等奖。鲁恩雄将现代元素融入“担经挑”表演,比如,将演员换为年轻俊俏的姑娘,将服装变成炫目的红黑搭配,将花篮变成粉红相交的绣球。这种变革受到全国各地伏羲文化学者的一致好评,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追捧,《陈楚和韵》成为周口文艺作品的经典节目。 

二月二上午,伏羲文化广场,一个身穿黑色的时尚夹克、年龄顶多20岁的小伙子,出现在“担经挑”表演的队伍里。在一群大妈的队伍里,稍显羞涩的他成为游客拍摄的焦点。另一边,来自太康县“担经挑”表演队伍的众多舞者,身穿清一色大红服装,激情四射地舞动身姿,吸引大批游客驻足欣赏。一群来自川汇区的大妈直接在伏羲文化广场开始了模特表演,她们告诉游客,她们的下一个节目就是“担经挑”表演。

如果在网上搜索“担经挑”,洋洋大观的论文让人眼花缭乱。如果不想了解得这么专业,你就将它看成羲皇子民的广场舞,跳你想跳、唱你所想,娱人娱己、皆大欢喜。二月二上午,在太昊陵的入口处,是来自淮阳区豆门乡的“担经挑”表演队伍,他们唱的经歌,就是从民谣《泥泥狗呀呜呜响》改编而来的,其中的一句“淮阳是个好地方”,被重复了10遍不止。这句话,也许是现代版“担经挑”经歌的点睛之笔,羲皇的子民喜欢这样的祝福!

“用耳柏聆听羲皇的祝福!”

太昊陵前有几棵树龄500年的古柏,不绝的香火带走了它们的生命,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传奇:一棵栽种于宋代的古柏,因树干上长有一个疤结,极似人的耳朵,被当地人称为耳柏。

据说,耳柏是羲皇的传声筒,你的想法可通过它向羲皇诉说,羲皇会给你以指点。据说,羲皇会在善良的人们危难之际给予帮助,但你的欲望不可过高。据说,羲皇的声音只对虔诚的人发出,在他认为必要的时候,会通过耳柏向某些子民发出自己的祝福。这些传说并不重要,在高科技时代,人们也许会对这些传说一笑了之,但每个人都有忧伤和喜悦,都需要倾听和诉说,既然如此,通过一棵老柏树的“耳朵”向伟大的神圣诉说心声,不也是一种心灵的释然吗?

二月二11时许,耳柏前仍然水泄不通,虔诚的人们已经没有机会将耳朵贴近耳柏,挤到近前的,只能抚摸一下耳柏以传达心声,但可惜的是,在1分钟之内,能伸手摸到耳柏的人也是寥寥无几。退而求其次,很多人高高扬起手臂,将虔诚的抚摸延伸到古柏南面一个更高的地方,那里有另一个类似耳柏的树结,那天,它也被人们的热情感化得油光铮亮。这时,一个自媒体工作者对直播间的网友欢声解读:“我在太昊陵进行现场直播!大家快看,游客涌到古柏跟前,抢着用耳柏聆听羲皇的祝福!”

淮阳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淮阳是一个有激情的地方,淮阳是一个好地方。你只有二月二去了淮阳,才知道为什么这样说。你只有亲身点燃了这场赓续千年的祝福,才知道这个地方的春天多么令人向往。

走起!二月二去淮阳,赓续春天里的千年祝福!②12

2023-03-02 □赵晏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95026.html 1 二月二去淮阳 赓续春天里的千年祝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