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0日
第07版:国内·综合 PDF版

解读写作“秘笈” 助力学子作文“通关”

——访高考作文专家李智勇

李智勇正在与师生交流

记者 邱一帆/文 刘俊涛/图

在首届河南周口伏羲书展上,最受高中学子们关注和欢迎的名家是谁?

毋庸置疑,是《人民日报》社会版主编、中国教育电视台“高考直通车”作文题目评析专家——李智勇。众多学子渴望能与他面对面交流,以期获得高考作文高分“法门”。

3月8日,李智勇携作品《李智勇升维高考作文法》来到周口,深入校园,与高中学生交流,“干货”满满,助力莘莘学子高考“上分”。

在周口市第一高级中学,李智勇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用通俗易懂又不失风趣的方式,讲授“在更高的维度上看高考作文” 。他讲课铿锵有力,高屋建瓴,旁征博引,赢得了广大师生的阵阵掌声。由于师生们太热情,原计划两个小时的交流活动进入了“加时赛”,最终四个小时才结束。结束后,李智勇又马不停蹄地接受了本报专访,依然精神抖擞、条理清晰。

记者:《李智勇升维高考作文法》这本书的亮点是什么?

李智勇:“升维作文法”和一般的作文法的区别就在“升维”这两个字上。

何为“升维”呢?就是让猛虎插上翅膀、凌空下击,避免在陆地上与狮子的“爪牙”相争。“爪牙”相争是微观改善。其实微观改善也有用,比如积累好词好句、积累一个好的开头,这是有用的,但是用处是有限的。而在立意、结构上做提升,尤其是立意层面,可以使我们跳出庸常,是避开“内卷”最有效的方法。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是普通立意,你有一个颇具高度和深度的立意,自然就能够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简言之,我的“升维作文法”就是以“深”为新,以“高”为新,以“深”和“高”来赢得同质化竞争。让阅卷老师在众多“沙砾”中,找出“钻石”。

记者:“新高考”实施后,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与之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李智勇:如今,高考作文对思辨的要求更高了。作文是写出来的,也是想出来的,在“想”这个层面要求更高了。简单说,更注重对孩子的大脑的锻炼。比如上海高考题,考的是“两难”,题目是青年人喜欢提问,中年人喜欢结论,那到底该怎么看呢?结果会发现,结论和提问都很重要。

高考作文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考察了。最近几年,我们国家提倡文化自信,高考作文考的有“弓箭”“围棋”“红楼梦”“管仲鲍叔牙”等。通过考试,形成导向,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亲近祖国传统文化,去努力研读,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增加思辨性更是如此,思辨和传统文化,对孩子的成长都有帮助。我想,这些不仅仅是一次考试,这些将来会影响他们的人生。

记者:高中生如何搜集作文素材?

李智勇:高中生搜集作文素材不妨按照类型分类。就像拍电影,有爱情片、战争片、灾难片、公路片等。按照类型,分类搜集,就不会茫然无措、杂乱无章。高中生刚起步,可以按照“爱国”“诚信”“友爱”等类别分类,建立一个个的“库”。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另一方面,在写作文时,这些材料往往是我们考试的重点。

比如“爱国”这个题材,可以从古代的案例、从今天的案例、从热点新闻中,获得素材。我们也可以搜集外国的例子。真正的高手,是“飞花摘叶俱可伤人”,也就是说,随便讲一个小故事,暗中通着大道。

记者:在考场上如何避免套作,灵活运用素材?

李智勇:大家在积累素材时就应该用起来。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法叫“费曼学习法”。我们积累素材时要像记单词一样,把单词放在句子中灵活掌握。我们在拿到一个素材时,可以提炼出一个中心,再围绕中心改造素材,让素材为中心服务。

记者:您曾带领团队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名专栏一等奖,请分享一下您的成功经验。

李智勇:我们获奖的专栏叫《民生观》,创办于2009年。十年辛苦不寻常。栏目主要是对社会热点进行评论,进而促进工作。内容包括北京出租车的管理方式、戒网瘾训练营等。谈到戒网瘾训练营,当时有个题目叫“莫用开水浇花朵”。谈到清明祭祀,我们认为要简朴,要重内容,不要重形式等等。

这个专栏是我们团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打造的,团队的每一个人、每一周都有充足的锻炼机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近年来,栏目侧重暖文暖评,像快递小哥救人、消防员冒着危险逆行,我们都不遗余力地赞美和鼓励。用言论作为工具、作为武器,帮助大家厘清认识,让整个社会向真、向善、向美。

记者:一篇高考作文、一篇好的新闻评论有共同点吗?

李智勇:高考议论文是发表观点、表达价值,与新闻评论一样,都具有现实关怀。两者都要立意、都要破题。新闻事件发生后,从哪些角度切入,是破题;谈哪些方面,是立意;用什么结构谈才能够更清楚让受众明白,是结构。在这个层面上来说,高考作文就是一种特殊的评论,评论是高考作文很好的延续。

记者:您走向写作之路的契机是什么?

李智勇:我走向写作之路的契机是应试。

很多人忌讳应试,这是不对的,应试是客观存在的。一切艺术起于模仿,终于创造。在刚开始时,可能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但是在学的过程中,它增加了好多的知识。北京大学副校长给我的书作的序——“超越敲门砖”,这个标题起得非常好。我们有了写作文的能力,敲开了大学的门之后,就把这种能力扔掉了吗?我觉得不是,在人生中,无数次要用到写作能力。写作实质上是对思维的梳理,考验作者的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协同能力,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力量。还有传播力,在信息时代,能传播出好声音,是一件重要的事。在学习写作文的时候,不要仅仅把作文当作一件功利的工具,也不要认为从功利着手就歧视它。它起步的时候也许是功利的,但当真的学通了之后,通向的是自由的天空。

记者:推荐您最喜欢的一个作家。

李智勇:古代作家中,我很喜欢苏轼。他很旷达,我跟他的性情很相似。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思考如何去化解。我曾经有一则解读苏轼《定风波》的视频,点击量很高,也是我和他进行一次小小的交互。

王小波的想象力汪洋恣肆,苏轼说自己写文章“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王小波有这样的劲头儿,写的小说就像唐传奇,能写得很变形,但是又有很多寄托。河南作家刘震云先生,他的观察世界的方法、他的文字表达能力、他的智慧,都让我折服。

记者:您对周口的印象怎么样?

李智勇:周口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我家商丘是庄子故里,周口是老子故里。在学界,老庄思想被认为比较接近,但我认为还是有区别的。庄子想象力、文学性更强;老子哲学性更强。来到周口,并不陌生,有文化共鸣。

记者:你对伏羲书展怎么看?

李智勇:我站在路中间,左手边是纪念人文始祖伏羲的太昊陵庙会,右手边是充满人文气息的高品质书展,感觉非常神奇。伏羲“观象于天,观法于地”,始作八卦,什么意思?就是发明了一套抽象符号系统来记录具象世界,这是人类认知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记忆、经验乃至智慧,从此可以脱离个体短暂的肉体生命,得以永存,得以积累。今天的书籍,难道不是用抽象符号记录知识、经验和智慧吗?依然是这套文明系统的延续。太昊陵前办书展,冥冥之中似乎有一条血脉,通古贯今,这件事真是文明传承的一个极好隐喻!②2

人物简介:李智勇,现任《人民日报》社会版主编、主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业界导师。高考作文研究者,出版图书《李智勇升维高考作文法》,长年担任中国教育电视台“高考直通车”作文题目评析专家。短视频账号“托塔老师”全网粉丝280万。入选中宣部、教育部媒体与高校互聘交流“双千计划”名单,曾任广电总局培训中心新媒体授课老师,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特约评论嘉宾、央广《中国之声》新闻观察员、央广《经济之声·那些年》长设评论嘉宾、北京电视台《数说北京》评论员、北京交通台新闻评论嘉宾等。

2023-03-10 ——访高考作文专家李智勇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95861.html 1 解读写作“秘笈” 助力学子作文“通关” /enpproperty-->